李宗榮 張丹
摘要:本文論述,科學主義觀察自然界時基本正確,但觀察人文社會世界時基本錯誤、因而誤導了幾百年來人文社會學科的發(fā)展。世間萬物分為自然之物與人工制作之物??茖W主義認為,在“自然物”的世界里,一切事物,人類和非人類的,都看成是特定的偶然的原子排列。但是信息主義認為,“原子排列”的演變使得自然物呈現物理、化學、生物、精神、社會的等級;而不同等級上的結構涌現出各自的元素所不具有的性質,遠遠不只是原子排列了。在人類“制作物”的世界里,盡管代際更替,但是留下來“文化”(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包含“原子排列”,因而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而非物質文化(即信息文化)不包含原子排列,因而是信息科學研究的對象。信息文化及其制作者(個人與社會)構成一個“人文社會世界”,因而“存在一個自主的人文知識領域”;但科學主義不承認其“具有獨特的方法論”,要求其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導向。在人文社會世界里,信息不守恒、知識爆炸、人類智慧與時俱增,同物理現象相反,不能用守恒的物理學原理解釋。由于信息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確立,糾正“科學主義”的片面及其對人文社會學科的誤導,成為信息時代科學家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科學 科學主義 自然科學 信息科學 信息主義
中圖分類號:C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4-0234-03
一、關于“科學”與“科學主義”
什么是科學?“科學”,是一個來自西方的舶來品。在西方歷史上,科學有兩個基本的形態(tài),一是希臘科學,二是近代科學。近代科學的主要代表是數理實驗科學;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下,它主要指自然科學。數理實驗科學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學中取得成功,以牛頓力學為標志;后來它相繼出現在化學和生命科學的應用中。從19世紀開始,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陸續(xù)轉化為相應的技術,引發(fā)相關的產業(yè)革命,于是,以物理學為首的自然科學成為了工業(yè)社會的“第一生產力”。
什么是“科學主義”?李澤厚說,一部中國近代史是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在救亡運動中,科學作為“夷之長技”被引進,被尊崇。在啟蒙運動中,科學則進一步上升為替代性的意識形態(tài)。甲午海戰(zhàn)一敗涂地,洋務運動宣告破產。人們終于認識到,中國的落后,不只是“技不如人”,而是包括政治制度、人民素質、思想傳統的全方位的落后。不破不立。學習西方的科學方法和思維方式,必然挑戰(zhàn)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與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全盤破產之后,留下一個巨大的價值真空,客觀上要求一個新的價值體系作為替代。胡適說過,西洋文明的精神方面的第一個特色是科學,我們信仰科學的方法是萬能的。所以,吳國盛說,作為一種強大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主義”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影響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1]
在西方的語境中“科學主義”是什么呢?按照《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以下簡稱為《辭典》)的解釋,科學主義“指一種認為科學是唯一的知識,科學方法論是獲取知識的唯一正確方法的觀點。每一件事都應當用科學理論來理解和解釋。其他研究領域,包括哲學,藝術,歷史,宗教,道德和社會科學,要么被同化為科學,要么就作為知識的來源而被排除在外??茖W主義否認這些領域具有獨特的方法論,并且在許多形式中拒斥美學知識,道德知識或宗教知識的存在。那些堅持認為存在一個自主的人文知識領域,科學方法論不適用于這領域的哲學家,反對科學主義,并經常貶義地使用這一術語”。[2]
在西方,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者,反對科學主義,并貶義地使用“科學主義”。在中國的情況如何呢?我們以為,這里的“科學主義”依然是一個“褒義詞”。因為,“物理學羨慕癥”,數理實驗科學的模式,數量化與公式化的追求,依然是人文社會學科研究者矢志不渝的追求。本文的目的正是要警醒中國的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認識科學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局限性,確立一種信息科學的實驗模式,遵循信息科學的邏輯化和程序化的方法,建立符合信息科學規(guī)范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
二、科學主義在研究“自然界”時基本正確,但存在片面性
1.全部自然科學學科支持科學主義的“基本主張”是正確的
的確,按照還原論的觀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科學理論,能夠證明:世界上的一切,人類的與非人類的,可以最終“還原”為偶然的“原子的排列”;它們在某一個時候將滅絕或消失在另一種原子的排列中;無論微觀世界、宏觀世界和宇觀世界,都是如此。但是,全部自然物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只是“原子排列”嗎?在還原為“原子排列”的時候,如果丟掉了化學、生物、人類世界中的根本特征與性質,那么就證明科學主義世界觀在觀察自然界時是片面的。
2.世界上還存在更為重要的分子排列、細胞排列、生物排列等
在初級的層次上,事物中元素的原子排列構成其內部結構,該特定的內部結構可能涌現出系統的不同特征與性質;該系統在與其他外部事物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特定的功能,進而在較高級別的新的系統中發(fā)揮作用。這時候,原來級別上的元素的原子排列與結構就被“封裝”(隱藏)起來,它與其他的系統發(fā)生關系和相互作用,是通過它的“接口”(界面)來實現的。就這樣,偶然的原子排列,被一個又一個級別的“封裝”,展現出一個又一個級別的“接口”。根據進化的系統論,由于這種“偶然排列”的演變與進化,世界事物呈現出等級,分別構成不同的(子)“世界”。在“自然物”的初級的形式“原子排列”之上,還有“分子排列”“生物大分子排列”“細胞排列”“器官排列”“生物排列”等。如果科學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原子排列的層次上,當然可以做某些事情,但是許多更為重要的事情沒有辦法去做了。
3.還有一個“制作物”的世界,即人類文化的世界
亞里士多德討論了“自然物”的劃定。他不是通過自然物的“本質”劃定,而是通過與“制作物”(即人工制品)的對比來劃定。然后他說,自然物的本質是“內在的”,制作物的本質是“外在的”。在討論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的時候,他把人區(qū)別于無生命的東西和動物。亞里士多德主張用物理學、生物學和心理學三門學科來分別研究無機物、生物和人類這樣三種“自然物”。
全部的人類制作物,一言以謂之曰“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關于文化,還可以依照許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常見的有:從時間角度上分,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等;從空間角度上分,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等。從文化自身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層次上,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顯然,宗教、哲學與科學屬于精神文化,而法律、法規(guī)與規(guī)章屬于制度文化。倫理學、法學與心理學屬于“科學”的領域;它們不符合自然科學的科學規(guī)范,不能進入自然科學的殿堂,但是符合信息科學的科學規(guī)范,能夠進入信息科學的殿堂。
三、科學主義在認識人文社會世界時,完全是片面的
如前所述,人文社會世界不是“自然物”的世界,而是“制作物”的世界;進而言之,它不是人類物質產品的世界,而是人類精神產品的世界。從根本上說,它不是一個物質的世界,而是一個信息的世界。自然科學運用數學的、物理的、實驗的方法,只能夠研究自然界的物質??茖W主義者的世界觀“局限”了他的視野:只見“物質”,不見“信息”。
1.科學主義否認人文社會信息的本體論地位
科學主義者不承認在“原子排列”之外有道德價值和道德判斷。如上的論述證實,在原子排列之外,還有分子排列、生物大分子排列、細胞排列、器官排列、生物排列;這里,我們進一步說:還有信號排列、符號排列、意義排列。敵軍電臺發(fā)出無線電的“信號排列”;我軍電臺收到該信號,然后翻譯成“符號排列”;特級密碼專家破譯出其“意義排列”,然后發(fā)生一系列的“動作排列”和“事件排列”。密碼專家用首長習慣的語言匯報;首長通報前線部隊總指揮;總指揮調整戰(zhàn)略戰(zhàn)術,通知部隊;我軍成功地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吃掉對手;密碼專家受到嘉獎。試問,把上述的排列都用“原子排列”來進行解釋,可行嗎,有意思嗎?
科學主義的本質是“物理主義”。在物理現象,如自由落體運動中,高度和時間可以數量化,其運行規(guī)律公式化為H=gt2/2。關于道德價值與道德判斷的研究,屬于人文社會現象,不需要數量化、公式化,只要邏輯化、程序化的思維就能解決問題。它是信息科學的一個領域。用“肉眼”看不見道德價值與道德判斷,但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能夠用他的“心靈”看見人類行為性質的“是與非”,“善與惡”。根據人類文明社會的通行準則,常人都能夠做出“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判斷。
2.科學主義否認人文社會信息研究有自己的認識論
科學主義主張,“科學方法論是獲取知識的唯一正確方法”,就是強人所難,是自然科學的學術霸權主義。人文社會信息研究有自己的方法,就是理論信息科學的方法,即“邏輯化”的方法與“程序化”的方法。
數學的本質是什么?有一派數學家認為,是邏輯。應用數學的兩個主要分支是:連續(xù)量運算與離散量運算。物理學主要使用微積分等連續(xù)量的計算技術,而信息學主要使用組合邏輯等離散量的計算技術。物理學的計算過程是“數量化”與“公式化”的,如:(2+3)x6=5x6=30。信息學的計算過程是“邏輯化”與“程序化”的,如:“if a=2,b=3,c=6,and a+b 四、信息主義的心理學、法學、倫理學將證明科學主義的片面及其對人文社會學科的誤導 1.關于信息心理學的建立與發(fā)展 心理學的任務是揭示人類信號心理與符號心理的工作機理。心理學的研究要揭示心理與個體和群體行為之間的關系,揭示心理控制肢體的過程以及心理創(chuàng)新文化的過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只能是信息學的方法,是邏輯化與程序化的方法??上?,幾百年來,在科學主義的誤導下,心理學運用“數理實驗科學”的方法,研究心理過程的自然的物質的特征。所以,當跨學科的探索者把理論信息學運用于心理學研究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地發(fā)現了一塊心理學的“新大陸”:信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3]如今,信息心理學正在向心理學的基礎學科(人格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推進。 2.信息主義法學正在建立的過程中 跨學科的研究者把“信息心理學”的經驗移植到了法學領域。在學習“法學導論”“法理學”“西方法律思想史”“民事訴訟法學”“犯罪心理學”的過程中,研究者嘗試用理論信息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進行分析,試圖把信息科學的科學觀、世界觀和方法論應用于法學領域。他們與法學專家合作,提出了法學“學科信息化”的主張。在他們的研究中,一個名為“信息主義法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論體系已經出現,一批論文和著作正在被設計與創(chuàng)作。他們的中心任務是,從信息科學范式的角度說明處于邊緣狀態(tài)下的“自然法學”的科學性,使之與處于主流地位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互補、共生。 3.信息主義倫理學正在討論之中 科學主義者說,只有原子的排列,沒有道德價值。他們看不見,我們不能勉強。但是,我們相信:理性人類的心靈,應當可以“觀察”到各種道德價值;因為道德價值“客觀”地存在著。觀察者的“心理假設”是道德觀察的一種解釋,“道德心理學”屬于倫理學。盡管道德事實在自然科學中是“怪異角色”,但是在人類精神產品的世界里,“道德”的學說(倫理學)是最為基礎的學科。按照康德的說法,在古希臘哲學中包含三門科學:物理學、倫理學與邏輯學。邏輯學是關于“形式”的科學;而物理學與倫理學是關于客體、關于“質料”的科學。物理學研究自然的法則,倫理學研究自由的法則。[4]所以,我們認為,運用信息科學研究范式給道德現象以合理的解釋,建立信息主義倫理學,刻不容緩。
五、重新定義“科學”,重構一切人文社會學科
討論“什么是科學”的問題,一般認為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方式:科學哲學的方式與科學史的方式。我們承認,關于“自然物”的自然科學是“科學”,但同時,我們也認為,關于人類精神“制作物”的信息科學也是科學。在工業(yè)社會中,“科學=自然科學”。在信息社會中,“科學”需要重新定義,科學也要與時俱進。
我們主張:(1)在科學哲學的意義上,因為世界的兩個基本要素是物質的與非物質(信息)的存在,根據科學的研究對象劃分,科學=物質科學+信息科學。這時,“科學主義=物質科學主義+信息科學主義”。(2)在科學史的意義上,通信理論產生的時候它被認為是數學的一個分支,控制論與計算機科學也服從“數理實驗科學”的范式;到通信、控制與計算理論和技術應用于自然、人文、社會學科時,它們是“工具”,這時也沒有主張自己的“科學”地位;到了理論信息學建立與發(fā)展,信息科學知識體系成熟起來的時候,手機與電腦普及、全社會普遍接受信息思維方式的時候,確認在自然科學之后、信息科學也是科學的時機成熟了。
我們幾百年來在工業(yè)時代習慣了的“科學觀”,由于信息科學的成熟而改變了。這樣,科學的版圖發(fā)生了變化。就像當年尼采重估一切價值一樣,現在需要重估一切科學。“建筑”,本來是100%的物質產品,具有實用價值,但是,紀念性建筑卻涉及精神主題,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審美超過實用,如巴黎星型廣場凱旋門。當信息觀念滲透到生物學中的時候,“遺傳物質”又可以被稱為“遺傳信息”,甚至在“自然的”生物遺傳過程中實施“基因工程”,“克隆”出人工制作物,成為原來自然界沒有過的生物。類似的故事還發(fā)生在化學與物理學中。[5]于是,盡管傳統的自然科學具有很典型的物質科學的科學性,但是它們的信息科學的“科學性”仍然需要發(fā)掘。所以,當代信息科學的科學主義者建議:(1)在自然科學與信息科學的合作中,解釋一切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現象;(2)重估一切科學,“重構一切科學學科”;(3)終結自然科學的科學主義對于人文社會學科的誤導,中國學者率先拿出貫徹信息主義時代精神的創(chuàng)新觀念與理論。
參考文獻:
[1]吳國盛.什么是科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2]N.布寧,余紀元.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M].王柯平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李宗榮.信息心理學:背景、精要及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注釋本)[M].李秋零譯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T.Stonier.Informa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An Exploration into Information Physics[M].UK: Springer, 199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