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燕
摘 要:銅鏡是古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我國古代銅鏡的主要樣式為圓形,從齊家文化時期到清代都有圓形銅鏡,隨著明清時期玻璃鏡的大量生產(chǎn),銅鏡也開始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古代銅鏡除了有鑒容之用外,由于制作精良,雕刻著華美的圖紋和豐富的銘文,也極具觀賞價值。
關(guān)鍵詞:銅鏡;元代;梵文
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fā)明以后,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隨著青銅工藝的提高和成熟,我國開始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制作銅鏡的歷史。銅鏡一般制成圓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并配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我國銅鏡已有4000多年歷史,迄今最早的銅鏡為齊家文化時期,商周和春秋時期的銅鏡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但數(shù)量不多。戰(zhàn)國時銅鏡盛行,數(shù)量大增,同時戰(zhàn)國時代也是我國古代銅鏡史上的一個成熟和大發(fā)展時期,是我國銅鏡由稚樸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批量鑄鏡始于秦朝,但秦朝短促,產(chǎn)物也有限,故秦鏡極為少見。漢代是我國銅鏡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漢鏡出土的數(shù)量最多,漢鏡的制作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銘文清晰,花紋華麗。隋唐是銅鏡的再盛時期,宋元以后逐漸衰落。明清時期由于玻璃鏡的出現(xiàn),銅鏡才隨著玻璃鏡的普及而退出歷史舞臺。在古代,死人用鏡贈于殮者,即用鏡殉葬,時代沿襲成為風氣,古代的銅鏡大多入土,隨著墓葬的發(fā)掘而被人們所熟知。我國古代銅鏡在考古學、文字學、冶金史、藝術(shù)史等研究領(lǐng)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在鑄造工藝、銅質(zhì)、紋飾、銘文等方面無不反映著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學、藝術(shù)及風俗習慣等,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點。
在商代,銅鏡被用來當作祭祀的禮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只有王公貴族可以享用,直到西漢末期銅鏡才開始慢慢走向?qū)こ0傩占?。古代銅鏡大多使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青銅鏡”之名正由此而來。銅鏡既有實用性,也有美觀性,可照面容,也可欣賞把玩。在我國現(xiàn)存的古代銅鏡中,有不少都頗具觀賞價值,它們鑄造精巧、雕飾華美,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部分。
梵文咒語銅鏡是元代銅鏡中的典型器物,臨夏州博物館收藏有一面銅鏡,直徑9厘米,厚0.6厘米,重450克。經(jīng)查,此鏡為紅銅質(zhì),包漿熟舊,平面陽雕,文字清晰剛勁。鏡面為圓形、微凸,鏡背中心為一圓柱形鈕,上飾三環(huán)文字雕飾。鈕頂面文字為梵文“佛”字,內(nèi)環(huán)飾有梵文十六字,外環(huán)又飾有二十字梵文,殊不易辨。據(jù)專家考證,這些文字為準提咒文。將梵文以浮雕形式裝飾于銅鏡上,是元代常見的做法。這些準提咒文用于禮奉、修行場合,古代僧侶、信佛之人相信這些咒語具有神奇的力量,念誦它們能夠為他們帶去安樂和吉祥。此鏡對普通人來說,用途就是鑒容,但佛教中的鏡子卻有多種用途,大致有比丘生活用、供養(yǎng)用、莊嚴用、助修行用、灌頂用和佛菩薩的手持物等幾種。另外,佛經(jīng)把寶鏡列為二十一種供養(yǎng)具之一,一般是在鏡面上鐫刻佛像,懸掛于佛前以示供養(yǎng)。鏡子也可用作佛堂和道場的器具,一般將寶鏡懸置于佛堂。寶鏡還是菩薩的手中持物,如千手觀音的四十持物之一就是寶鏡。
眾所周知,元朝時期,成吉思汗所率領(lǐng)的鐵騎征服了中亞和歐洲的廣大地區(qū),同征伐相伴而來的,是元朝與南亞印度的密切關(guān)系。在元朝時期,中國使節(jié)楊廷壁曾受命出使這一素以佛教發(fā)源地著稱的地區(qū),梵文準提咒銅鏡便很有可能是當時兩國交往的產(chǎn)物。元朝立國時間較短,元朝統(tǒng)治者是馬背上縱橫天下的強悍民族,因此,元代金屬鑄造以刀槍兵器和馬匹用具為主,銅鏡遠不如漢人需求廣泛。從存世實物來看,宗教題材紋飾銅鏡少見,佛教梵文銅鏡更屬鳳毛麟角。梵文是古印度書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6世紀,東漢明帝時傳入我國,東漢恒帝時多有翻譯,準提原意為美妙清凈,準提原身為佛教觀音之一天人丈夫觀音,被尊為佛母,其形象傳為三目十八臂延壽護命菩薩。準提神咒在佛門的早晚課中列為每日必持的十小咒之一,也是僧人用餐前后也會持的一個咒,進而漸漸的為世人所熟知。準提咒語就是指不能以言語說明具有特殊靈氣法力的秘密言句,佛教文獻《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jīng)》中就有準提羅尼布字法。
銅鏡紋飾中素少宗教題材,梵文準提咒會出現(xiàn)于銅鏡背面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梵文在佛教中的神圣性。佛教始創(chuàng)于公元前6世紀,于東漢間傳入我國,早期佛教經(jīng)典都是由梵文寫就,故而梵文被視為佛教的正宗語言,唐玄奘取經(jīng)帶回的經(jīng)書皆是梵文。早期佛典并非是漢文字的書冊形式,而是以梵文書于貝多羅樹葉之上,故又有“貝葉經(jīng)”的說法。二是因為修持準提咒同時,也要修持準提壇法,修持準提壇法時需要使用到銅鏡這一器物。佛教信徒無論出家在家、是否齋戒均可念誦準提咒,誦咒的同時也要修持準提壇法,故而該法相當盛行,梵文銅鏡作為設(shè)壇用具必不可少。
元代梵文咒語銅鏡是當時青銅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研究物證,無論是觀賞還是研究,它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是一件珍貴的青銅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