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
摘 要: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文化歷史的縮影,也是數(shù)千年來文化的積淀。流動博物館工作是將歷史文化帶到了尋常百姓家,把厚重的歷史文化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樸實的語言傳達給基層群眾,發(fā)揮博物館宣傳教育陣地作用,對各族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讓他們在深刻認識新疆歷史、民族發(fā)展史和宗教演變史的同時,也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
關鍵詞:流動博物館;巡展;教育形式
發(fā)揮好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教育職能,對廣大基層群眾進行歷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是博物館義不容辭的責任。流動博物館就是以文化惠民為主線,用車載的形式,把展品送到邊遠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農村。讓歷史說話,讓文物發(fā)聲,引導各族群眾在領略西域古代文明過程中,澄清認識、筑牢思想防線,自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
1 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巡展呈現(xiàn)新格局
一是豐富巡展內容,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阿克蘇流動博物館巡展內容以“千年舞樂、經典傳承——新疆舞樂藝術”“新疆古代服飾的記憶”“新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發(fā)展演變的珍貴印記”和“光輝的歷程”圖片展為主。特別是新推出的“光輝的歷程”圖片展,阿克蘇博物館宣教科工作人員緊鑼密鼓積極籌備了兩個月,精挑細選出200多幅圖片資料,以阿克蘇社會經濟發(fā)展變遷為脈絡,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新中國成立后,阿克蘇地區(qū)各族老百姓衣、食、住、行的變化,描繪了阿克蘇美好的明天。這樣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圖片展深受基層群眾喜愛,同時激發(fā)各族人民建設美麗家鄉(xiāng)、共圓祖國夢想的熱情。
二是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將歷史知識講座帶到群眾家門口。為了拉近博物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流動博物館工作隊除了宣講展板內容,還開展了《新疆三史》講座、歷史知識問答、文物拼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開展講座避免了由于惡劣天氣因素影響巡展的進程問題,同時也拉進了博物館與偏遠地區(qū)農村群眾的距離。特別是觀眾人數(shù)較多時,我們也采取了室外講解流動展覽,室內講解員結合幻燈片開展講座的方式,真正讓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了解新疆的文化、新疆的歷史。實現(xiàn)“讓歷史不再遙遠,讓文明變得親近”。通過與老百姓互動等形式,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新疆各民族風俗習慣,使教育的覆蓋面越來越廣。
三是拓寬巡展范圍,使流動博物館教育達到全覆蓋。我們把阿克蘇地區(qū)八縣一市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農村學校、人群密集的廣場、文化活動中心、鄉(xiāng)鎮(zhèn)農村的巴扎、偏遠牧區(qū)等作為流動博物館巡展的主陣地。以農民、普通群眾、在校青少年學生、山區(qū)牧民等人員作為主要的受眾對象,把流動博物館用車載的形式,以圖文并茂的展板內容,通過講解員通俗易懂的現(xiàn)場講解,讓廣大農村群眾真正認知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提高“四個認同”的意識。
四是巡展走進農一師,促進兵團與地方文化共建。2017年阿克蘇流動博物館走進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農一師七團。七團機關、中學、醫(yī)院、社區(qū)及周邊商鋪、附近連隊共計12000余人,分批次參觀了展覽,累計發(fā)放宣傳資料近5000冊,社會反響強烈。把展覽送到了七團職工群眾的家門口,開闊了他們的文化視野,使各族人民在漫步歷史文明進程中澄清模糊認識,在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中感悟團結奮進的力量。同時,促進了兵團與地方的文化交融共建、維護社會穩(wěn)定責任共擔、民族團結共創(chuàng)的良好局面。
2 強化基礎培訓,講解展現(xiàn)新風采
一是90后講解員齊上陣。阿克蘇地區(qū)流動博物館專業(yè)講解員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2017年2月,阿克蘇博物館通過對眾多報名者層層選拔的方式,一批90后姑娘脫穎而出,對她們進行了近2個月的講解基礎、理論知識、站姿形體、化妝技巧、普通話等方面的培訓。培訓后期是有針對性地模擬流動博物館巡展講解,一遍遍對著展板試講,并集中觀看講解視頻,提升她們的心理素質和講解經驗。一支身穿紅色艾德萊斯工裝的講解員隊伍們在村民面前亮相了,用朝氣蓬勃的語言方式,講古代文物,講新疆歷史,講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講大家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
二是以培代訓,交流共進。為了讓流動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覆蓋面更廣、更深入人心,阿克蘇博物館講解員在巡展過程中對各縣博物館的講解員進行示范講解,并對提升講解技巧、歸納講解重點、編寫流動展覽講解詞等進行了全面培訓。同時,還就如何對普通村民以及未成年人等不同社會層次和不同年齡段的觀眾講解做了培訓,使講解員做到因人施講。并將流動博物館展板內容編寫成講解稿發(fā)放給基層講解員,以便讓全地區(qū)流動博物館都“動”起來,更好地面向基層各族群眾全面展開“新疆三史”教育。
3 加強巡展宣傳,提供正能量
阿克蘇博物館選派專業(yè)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拍攝阿克蘇流動博物館工作,及時更新阿克蘇博物館網站信息和微信公眾平臺。印制《新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發(fā)展演變的珍貴印跡》《新疆古代服飾記憶》《千年舞樂 經典傳承——新疆舞樂藝術展》精美宣傳畫冊。利用博物館門外LED大電子屏幕滾動播出流動博物館宣傳標語,播出流動博物館專題片及國際博物館日的相關活動信息,以努力擴大宣傳面和覆蓋面,提高群眾知曉度和參與度。制作“阿克蘇流動博物館走進八縣一市”宣傳橫幅。精心裝飾流動博物館展覽車,分別以“堅定文化自信”和“阿克蘇流動博物館”下基層大型彩色噴繪為背景,輔以“加強民族團結”“文化惠民”等主題的宣傳標語,加大宣傳力度。
為確保阿克蘇流動博物館活動成效,前期通過電視臺、報刊、微博、微信等媒介發(fā)布活動預告,向公眾提前預告巡展內容、展覽時間等資訊。8年來,阿克蘇流動博物館被阿克蘇日報、阿克蘇地區(qū)電視臺、阿克蘇地區(qū)廣播電臺、阿克蘇新聞網、阿克蘇政府網、天山網、昆侖網、亞心網、八縣一市電視臺等區(qū)內外媒體進行了200多次的宣傳報道,“阿克蘇流動博物館”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對群眾的教育性也得到了廣泛認同。
4 巡展成果豐碩,取得良好成效
阿克蘇流動博物館下基層共連續(xù)開展了8年,每年巡展行程都在5000千米以上,走進了阿克蘇八縣一市和兵團農一師的中心廣場,鄉(xiāng)鎮(zhèn)政府、行政村、學校,社區(qū)、部隊和偏遠牧區(qū),巡展652場次,累計觀展群眾達110萬人,講解員講解10874場次,發(fā)放宣傳資料73萬冊,受到了基礎群眾的廣泛好評。
阿克蘇流動博物館走到了哪里,哪里就圍滿了前來觀展的群眾。他們有的剛從地里干完農活,還來不及換身衣服就扛著坎土曼來了;有的人騎著摩托車,帶著老婆孩子一起來看展覽;還有喜歡歌舞的老百姓抱著杜塔爾看舞樂藝術流動展,備受到各族群眾的熱切關注。大家紛紛表示,這樣的展覽能走進基層非常好,是開在我們身邊的博物館,讓鄉(xiāng)村老百姓可以更加直觀生動地了解新疆的歷史文化。
在烏什縣依麻木鄉(xiāng)九村葡萄架下,講解員在為剛從抗洪一線歸來的村民熱情講解,村民們認真地聆聽講解員介紹新疆歷史、新疆千年舞樂文化,陣陣歡笑聲回蕩在村落里,知識與美景融為一體。村民阿依努爾·夏木夏提在我們的展覽留言簿上這樣寫道:“今天阿克蘇博物館能來到我們這么偏僻的小山村,讓我們在家門口了解到家鄉(xiāng)歷史,看到了我們新疆有這么多的文物,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我們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攜手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生活?!痹诎莩强h托克遜鄉(xiāng)5村,很多村民看了后感慨地說:“村里沒有博物館,平時要干農活很忙,我們很少有機會去大城市的博物館參觀,這些展覽我們一輩子都沒有看到過,通過這次阿克蘇博物館的流動展覽了解了新疆這么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作為一個新疆人而感到自豪。”
阿克蘇流動博物館下基層至今已開展8個年頭。盡管路途遙遠、烈日炎炎,有時還伴有突發(fā)性的狂風暴雨和沙塵天氣;盡管大家的嗓子啞了,腳磨出了水泡;盡管皮膚曬得黝黑發(fā)亮,臉也被曬得脫了皮。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姑娘們的努力與熱情感染了基層的干部和廣大群眾,帶動了他們參與到展覽活動中來,老百姓更是主動幫我們搬展板,送來了西瓜和杏子,請講解員到家里做客,用行動表達了對流動博物館的支持。
流動博物館是擴大免費公共文化服務范圍、實現(xiàn)流動服務、推動文物博物館公共服務向社區(qū)和農村延伸的具體體現(xiàn)。時間的腳步從不停歇,在流動博物館行走的旅途上,如何將厚重的歷史文化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給參觀者,如何運用最新的展示內容和互動體驗讓流動博物館做到潤物無聲、內化于心,是我們需要繼續(xù)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衡,何東蕾.走進基層 服務大眾——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博物館,2012(4).
[2]蘇暉.文化惠民 服務大眾——以楚雄州流動博物館建設為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3(5).
◆資訊◆
江西呂蒙崗遺址考古發(fā)掘獲重要成果
因南昌航空城瑤湖機場建設需要,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會同南昌市博物館對南昌瑤湖呂蒙崗遺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與整理,獲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呂蒙崗遺址位于南昌市高新區(qū)麻丘鎮(zhèn)廣安村委孫家自然村東南約800米處一塊臺地上,于上個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脊抨爢T在遺址南部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晚期墓葬群、半地穴式房址、灰坑等遺跡,并出土了大量陶器與石器。陶器多為生活用具,其特點大多為紅陶,并施有一層黑色的陶衣。石器多為生產工具,切割規(guī)整,磨制精細光滑。特別是石鉞與石刀,器形碩大,器體很薄,并有對穿孔,最具特色。
專家稱,呂蒙崗遺址揭露出的新石器晚期半地穴式房址,為贛鄱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揭露出的墓葬群有13座,這是撫河流域下游首次發(fā)掘的新石器晚期墓葬。這些墓葬皆為土坑豎穴墓,集中分布,出土器物具有贛中地區(qū)樊城堆下層文化、筑衛(wèi)城下層文化、鄭家凹墓地文化、安徽潛山薛家崗文化等多種文化特征。遺址出土的大量可復原的陶器與石器標本,是建立這一區(qū)域譜系文化的珍貴資料補充。遺址處于鄱陽湖濱、撫河與贛江之間的沖積平原下游,南北交通要道之上,集多種文化因素于一體,將為研究長江中下游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提供新的重要資料。(來源:《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