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慧
摘 要:文章對一面保存完好、體形較大的彩繪鏡進行了鑒賞,并對銅鏡上的彩繪進行了分析,認為彩繪應(yīng)當是今人新繪,即所謂老鏡新工,而且明顯是以宋佚名《蕉蔭擊球圖》為藍本。
關(guān)鍵詞:宋代;彩繪銅鏡;真?zhèn)巫R別
筆者曾在一位銅鏡收藏家中見到一面保存完好、體形較大的彩繪鏡。詢之,賣家是一位景德鎮(zhèn)市人氏,據(jù)說他是從浮梁縣金竹山鄉(xiāng)金竹村一老太太手中購得,故事為了讓人相信此鏡系墓葬中出土物。
該鏡圓形,大半球形鈕,邊沿內(nèi)外呈拱起凸棱狀,沿唇薄細。圓徑37厘米,鈕徑2.9厘米,鈕高1.8厘米(圖1)。鏡面綠銹斑駁,古氣盎然,當是宋鏡無疑(圖2)。待翻過鏡背一看,鏡鈕半圓球形較大,特別是皮色漆黑發(fā)亮,似商周青銅器上那種黑漆古味,鏡的邊沿也為黑色,包漿甚好。但圍繞鏡鈕,除周邊用紅朱繪有一周雙線S形卷云紋外,幾乎整個鏡背面都是以黃色作地色,用紅、綠、黑和赭諸色繪就一幅圓形彩畫:鏡鈕上方山石聳立,間有芭蕉和叢竹。左下和右下方各繪一蹲立孩兒,左邊孩兒身著左袵紅衫,下著黑色長褲,手持劍形棒正在想將身前的一個黑色圓球打到左前方的一個地窩中去(圖3);右下方的孩兒衣著相同,但紅衫已被涂成灰褐色,右手也執(zhí)有劍形棒,所不同的是他已將黑色圓球打到了右前方的圓形地窩中(圖4)。鈕右方還繪有一身著紅衣長衫的少婦,右手執(zhí)扇,正在觀看孩子們的打球游戲。這種打球或擊球的游戲,是用木棒將木制小圓球打進地窩中,這不就是古代一種步打球運動,不就是當今風靡全球的高爾夫球的原型嗎?
據(jù)有關(guān)體育史學者研究,最早是郝更生先生將中國古代的捶丸游戲認定為“中國的高爾夫球”[1]。爾后,凌洪齡教授將捶丸與高爾夫及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進一步進行分析對比,指出它們在設(shè)備制作、游戲方法和規(guī)則要求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很多的“基本相同”[2]。后來,劉秉果、張生平教授在他們的基礎(chǔ)上,從中國古代球類運動發(fā)展演變歷史視野,對古代捶丸的產(chǎn)生、發(fā)展、傳播及其具體的打擊方法和內(nèi)涵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特別是對元人寧志老人的專著《丸經(jīng)》作了詳細而通俗的校釋[3][4]。
中國古代的捶丸游戲最早起源于何時?他們經(jīng)過深入對比研究后認為,真正如高爾夫球的捶丸游戲活動是古代步打球進一步發(fā)展的結(jié)果,既不是雙方對抗,也不是打球入門,而是改為打球入窩,而且后來又從雙方都可以打球進一個窩改為進幾個窩,有了分隊競賽。至于究竟是何時由步打球演變?yōu)榇吠璧?,他們認為應(yīng)該是起始于北宋末年,其根據(jù)有二:一是元代寧志老人寫的專著《丸徑》序言中說“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盛以錦囊,擊以彩棒,碾玉綴頂,飾金緣邊,深求古人之遺制而益致其精也”;二是歷史文物資料,即宋代無名氏繪《蕉蔭擊球圖》(圖5)。這幅無名氏畫中有山石芭蕉,前面場地上左有一俯身孩兒,右有一個頭戴黑色幞頭、身穿長袍的壯年人,想來當是孩兒的父親。一大一小,手中都執(zhí)有杓棒,父親正在教孩兒將身邊的小圓球擊向一地窩中。蕉石旁置一長條形桌和靠背椅,一少婦起身伏于桌上,少婦旁還立著一位女孩。想來這位少婦當是那孩兒的母親,一家人正在欣喜地觀賞著父教子的擊球游戲活動。
彩繪瓷器或銅鏡在宋墓中的確時有出土,如2004年河南新鄭鄭韓故城區(qū)發(fā)掘一批墓葬,其中七號墓就出土了一件白地綠釉瓷枕,枕面就用紅、綠彩繪有近似牡丹花卉圖案,色澤鮮艷;七十二號墓出土一批瓷骰子,有的骰子眼孔中也填注有鮮艷的紅色朱料[5]。現(xiàn)在關(guān)鍵的問題是,筆者所見的這面大型宋鏡,從鏡面銹色和鏡背巨鈕以及邊沿的漆黑透亮皮色諸特征看,當為宋鏡或者說是南宋鏡無疑。但鏡上的彩畫是否與鏡體為同一時期?彩畫是否是南宋或是當代人繪畫的,這是一個極為重要也是很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如果彩畫與鑄鏡是同時代的話,那么該鏡就是一面極有價值的宋代彩繪鏡。因為它以另一種形式的實物資料再次證明了捶丸運動確實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所以關(guān)鍵就是鏡上的彩畫是原跡還是后繪。既然如此重要,就必須慎之又慎地認真對待。
經(jīng)過筆者反復(fù)觀察比較,果然發(fā)現(xiàn)疑點頗多。彩繪應(yīng)當是今人新繪,即所謂老鏡新工,而且明顯是以宋佚名《蕉蔭擊球圖》為藍本,將其改頭換面稍作變異:改父子執(zhí)教“捶丸”運動改為兩孩兒游戲,將一少婦帶一女童伏于桌前觀賞改為僅一少婦立于其旁觀賞,后面的山石芭蕉樹加上了叢竹。而且一眼看去就感到彩畫技藝甚為拙劣,僅以少婦臉上的表情為例,本來年輕貌美的少婦是在高高興興地觀賞兩個孩兒玩打球,但少婦的雙目被描繪成斜上怒視,用紅朱點綴的小嘴也呈歪斜狀,這顯然與整個畫面很不協(xié)調(diào)。
參考文獻
[1]郝更生.中國體育概論(英文版)[M].[出版單位不詳],1926.
[2]凌洪齡.捶丸和高爾夫的對比與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A].中國體育史學會.體育史論文集·第三集[M].[出版單位不詳],1985.
[3]劉秉果,張生平.捶丸——中國古代的高爾夫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史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5]樊溫泉.河南新鄭鄭韓故城發(fā)現(xiàn)一批唐宋墓葬[N].中國文物報,20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