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摘 要:盧梭在思考社會契約形成前的自然狀態(tài)時,提出了推導原始人生存狀態(tài)的不同原則,形成了迥異于霍布斯、洛克等思想家的獨特觀點,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自己的政治學說。本文將闡述盧梭的這一不同原則,描述其筆下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原始人的生存狀況及其原因,并說明上述這些觀點對于盧梭政治思想構建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盧梭;原始人;自然狀態(tài);天賦人權
中圖分類號:B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098-02
盧梭作為啟蒙思想家之一,思想深刻,見解獨特,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然狀態(tài)是盧梭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其思想大廈的根基,理解盧梭首先應深耕文本,從厘清盧梭有關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觀點出發(fā),這樣才能循序漸進把握其思想真諦。
一、何為盧梭自然狀態(tài)的初級階段
在諸多西方學者看來,自然狀態(tài)是指人類進入公民社會以前的狀態(tài)。自然狀態(tài)與人的天賦權利以及國家的起源等有密切的關系,是解釋政治權力合法性以及諸多社會問題的理論基礎和前提,因此啟蒙思想家都對自然狀態(tài)有過細致的描繪。但由于自然狀態(tài)距今已久且文獻資料缺乏,因此諸多思想家對于自然狀態(tài)的描繪“僅僅是一些建立在假定和條件基礎上的推理”,彼此之間有很大不同。筆者認為,盧梭與其他思想家觀點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推導自然狀態(tài)時堅持了不同的原則。其他思想家“一致徘徊于需求、貪婪、壓迫、欲望和驕奢這些在社會中產(chǎn)生的字眼上,并將它們直接移植到自然狀態(tài)上,這樣他們表面上是講原始人,而實質上描述的是社會狀態(tài)的人?!盵1]19盧梭認為人性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塑造的,他不僅不像霍布斯、洛克那樣把現(xiàn)代人的人性直接等同于原始人的人性,而且還認為原始人的人性也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中,與此相一致,原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不平等狀態(tài)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鑒于此,從《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全書主旨出發(fā),筆者認為可以根據(jù)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狀態(tài),把盧梭的自然狀態(tài)劃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為原始人獨立游蕩于森林中,未社會化生存的階段。此階段只有自然上或生理上的不平等。中級階段以社會化生存為開端,以鐵器的發(fā)明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地位的確立為終點。這一階段原始人開始相互比較,“一方面產(chǎn)生了虛榮和輕蔑,另一方面產(chǎn)生羞愧和羨慕”?!斑@就是人們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這時產(chǎn)生了精神上的不平等。在此之后為自然狀態(tài)的高級階段,高級階段開始出現(xiàn)物質財產(chǎn)上的不平等。本文所要論述的只是其自然狀態(tài)的初級階段。雖然包括盧梭在內的啟蒙思想家對于自然狀態(tài)的描繪差異較大,但他們的自然狀態(tài)理論都由兩個方面構成。即原始人的人性、能力和原始人的生存狀態(tài),其中對于原始人人性與能力的看法在對自然狀態(tài)的描繪中居于基礎性和決定性的地位。因為原始人的人性和能力直接決定了原始人的生存狀態(tài)。下面將從這兩個方面出發(fā),闡明盧梭有關原始人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理論。
二、處于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原始人的人性與能力
在盧梭看來,原始人具備“直接出自自然之口”的兩種人性和兩種能力。兩種人性指的是自我保存和憐憫心。自我保存指本能地維持自己的生命,逃離危險,如獲取食物,避免成為其他動物的盤中餐。憐憫心指本能地厭惡看到同類和其他動物遭受死亡和痛苦?!拔蚁嘈盼夷芸吹絻蓚€先于理性而存在的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我們熱烈地關切自身的幸福和存續(xù);第二個原則是在我們看到其他有生命的生物毀滅和遭受痛苦的時候,尤其是我們同類之一遭受毀滅或痛苦的時候,我們心中會激起一種天然的厭惡感。”[1]6兩種能力指的是自由意志與自我完善性。自由意志指原始人的本能是其可以意識到的本能,原始人具備根據(jù)需要取舍的本能意識?!耙矮F即使面對誘惑也不會去違背自然法則;但是人類卻往往盡管面對損害,也會去違背這些規(guī)則,這就是為什么一只鴿子會餓死在盛滿美味的肉食的盤子旁,一只貓會餓死在一堆水果或者谷物旁”[1]12。自我完善性指原始人具有根據(jù)環(huán)境需要發(fā)展出其他能力的能力。兩種天性是動物皆有,兩種能力是人類與動物相區(qū)別的特質。并且在筆者看來,自由意志是自我完善性的前提,原始人只有具備可以取舍本能的意識,才能夠在環(huán)境變化時主動地為適應環(huán)境而發(fā)展出其他能力,否則他也就只能像動物一樣消極得、被動得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也就無自我完善性之說。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盧梭認為原始人尚未具備完善的理性。在他看來,人類理性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原始人遇到的困難逐漸增多,社會化生存以及許多偶然享受固定化的前提下,在欲望和情感的共同促進下逐漸產(chǎn)生、發(fā)展和完善的。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原始人幾乎沒有理性,他們沒有“你”“我”這樣的概念,“他們在早上賣掉棉褥,晚上又哭著把它買回來,絲毫不能預見當天晚上還要用它”[1]16。這一點對于此時原始人生存狀態(tài)的判斷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處于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原始人的生存狀態(tài)
在霍布斯看來,原始人處于朝不保夕的痛苦之中,因為原始人的自我保全性以及由自我保全性引發(fā)的競爭、猜疑、維護榮譽與力圖摧毀或征服對方之間有一種必然聯(lián)系,因此在自然狀態(tài)中,原始人之間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盧梭指出了霍布斯觀點的不合理之處,形成了與霍布斯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起碼在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原始人是自由平等、安寧幸福的。對于這個狀態(tài),盧梭贊美道:“我認為在這樣一個時代,個人會愿意停留在那里。在那個時代,人們愿意整個人類停留在那里”[1]4。
在筆者看來,基于盧梭所設想的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原始人的人性和能力,縱觀《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可以大致概括出當時的原始人之所以自由平等、安寧幸福的七個原因。首先,當時的原始人沒有天敵,并且得益于其所具備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性,他們可以有效地逃開比自己更強壯的野獸的襲擊?!皼]有動物會天然地選擇與人類發(fā)生戰(zhàn)斗,除非是它極度的饑餓需要自保;并且也沒有一種動物對人類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憎惡”[1]5。“分散在野獸間生存的野蠻人很早就不得不對他與野獸進行權衡,他通過迅速地比較,觀察到他在技能上的優(yōu)勢超過了野獸在體力上的優(yōu)勢,從而不再需要害怕這些野獸”[1]4。第二,此時的原始人身體健康,幾乎沒有疾病。他們出生于嚴酷的大自然中,父輩會遺傳給他們優(yōu)秀的體質;在成長過程中,為了自我保存他們必須赤手空拳與野獸搏斗,為了逃脫野獸的追捕不得不跑得更快。所有這些都促使他們鍛煉出強健的體質。在盧梭看來,疾病是人類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結果。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源于兩個方面,主觀上是人類具備理性后欲望增多、過度享受??陀^上是私有制建立后,物質資料分配不均導致貧富分化,從而影響生活方式。但此時的原始人顯然不具備上述的任何一個因素,因此幾乎從不生病。第三,此時的原始人完全可以獨立地獲取自己所需。他們面對“天然肥沃的土地,無邊的森林,有充足的食物倉庫和遮蔽的場所”。雖然他們“很有可能連一項專屬于他的本能都沒有”,但他所具備的自由意志與自我完善性使他“能夠學習各種禽獸的本能;同樣的,當其他的動物只能食用特定的食物的時候,人類卻能夠食用各種食物中的絕大部分,因此他比其他任何一種動物都更容易覓食”[1]2。既然此時的他們每個個體皆可獨立生活,則他們沒必要強迫自己接受任何不平等的待遇。且“每個人都知道,奴役的鎖鏈僅僅是在人們相互依賴和彼此需要的時候才能夠形成”[1]42。所以他們既是平等的又是自由的。第四,原始人不會因物質生活資料而持續(xù)爭斗。在自然狀態(tài)的初級階段,原始人的理性未充分發(fā)展,欲望是以理性和智慧為前提的。因此此時的原始人沒有過多欲望,“未發(fā)現(xiàn)一個人占有兩個人食物的好處”?!氨粍儕Z了所有智慧的野蠻人,只能通過自然沖動體驗情感,他所期望的僅僅是滿足其生理上的需要”[1]15。正如第三條所述,此時他們的身體需要是很容易滿足的,所以不會為了物質利益而持續(xù)爭斗。第五,原始人不會因精神利益互相爭斗。此時公眾的尊重仍沒有價值(社會化生存后公眾的尊重才開始有價值),人們不會為享受尊重、拒絕被侮辱而打斗。在霍布斯看來,維護榮譽也是人們之間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之一。“文明人”確實會為自尊、榮譽而打斗,但自尊的概念是原始人群居后相互比較觀察的產(chǎn)物,處于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原始人在森林中游蕩,沒有固定住所,還沒有社會化地生活,“他們與他人沒有任何的交往,所以沒有機會體驗“虛榮”“重視”“尊重”或“輕蔑”[1]35,更不會為此爭斗。孤獨的原始人當然也會相遇,為爭奪食物而打斗,但“由于沒有自尊心摻雜到這場搏斗中,他們把可能遭受的攻擊視為一種容易愈合的損害,而不認為是一種應當受到懲罰的侮辱,所以幾拳頭就結束了,然后一切都恢復了平靜”[1]105。第六,盧梭不僅論證了原始人在物質與精神上的安寧,而且嚴謹?shù)乜疾炝藙游锒季哂械那橛麜粫o原始人帶來持久的爭斗,其中他主要分析了情欲中最為“炙熱和激烈的”“使得男女兩性互相需要的情欲”。在他看來,“愛”分為兩種,一種是精神之愛,一種是生理之愛。精神之愛建立在“善良”“美貌”的特定觀念以及比較的基礎之上,此時的原始人不具備理性,不社會化生存,比較無法產(chǎn)生;根本沒有任何種類的道德關系,他們“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善良”也就無從談起;“因為他的頭腦中不能夠形成“均勻”“比例”的抽象觀念”[1]36,“美貌”一詞便沒有存在前提;由此可見此時精神之愛根本不可能存在。至于生理之愛,它也不會帶來像動物那樣由于雄性爭奪雌性而發(fā)生爭斗。首先,女性的數(shù)量通常來說都超過男性的數(shù)量。其次,人不像動物一樣,雌性具有拒絕雄性的排斥期,雖然兩性的數(shù)目大致相等,但因排斥期使具有情欲的雄性數(shù)量遠遠大于雌性。最后,有一些物種往往是整個種類同時進入發(fā)情期,所以它們就會進入一個普遍狂熱的可怕時刻。這種情形是不會在人類身上發(fā)生的,因為人類的性欲是沒有周期性的。據(jù)此推斷,就原始人的生理之愛而言,“我們不能夠從發(fā)生在特定動物間的為占有異性而引起的爭斗中得出任何有關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的任何推論”[1]38。因此,雖然因情欲而引發(fā)的爭端是慘烈的,但“只有在社會中,愛情和其他所有情欲才會達到狂熱的程度,這種狂熱常常給人們帶來致命的災難”[1]37?!斑@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而將野蠻人描述成為為滿足他們的獸欲而無休止地自相殘殺是非?;闹嚨摹盵1]37。第七,此時原始人先天所具有的憐憫心也使他們得以安寧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自我保存是野蠻人關心的唯一事情”但憐憫心可以緩和其自我保存的愿望。使得原始人“在為自己謀求利益的時候,盡可能少地傷害別人”。并且“憐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情感……它的優(yōu)勢就是沒有一個人能夠違抗它溫柔的聲音”[1]34。在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憐憫心既未受欲望腐蝕也未被理性窒息,上述優(yōu)勢體現(xiàn)得加明顯,這無疑是避免持久爭斗的又一個保障。
總之,處于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原始人獨自游蕩于森林中,憑借天賦能力滿足自身有限的欲望,不會因物質利益、精神利益或情欲而爭斗,且受憐憫心的節(jié)制,雖然有時會遇到危險,有時也會恐懼,但總體上來說是自由平等、安寧幸福的。
四、盧梭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理論的作用
第一,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理論是其自然狀態(tài)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整個政治思想大廈的根基,為其進一步的理論構建奠定了基礎。在這他指出了最初的原始人的人性與能力,這些最初的人性與能力作為內在根據(jù),為更高階段人性與能力的不斷變化和隨之而來的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不斷變化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盧梭對于自然狀態(tài)中級階段、高級階段以及國家的建立與腐化的觀點正是依據(jù)其自然狀態(tài)初級階段的理論所進行的合理推導。其著作《社會契約論》的理論目的便是建立一種合理的政治制度,使社會化生存的人仍然可以最大限度得享受到人類自然狀態(tài)最初階段的自由與平等。
第二,澄清了天賦人權與自然法問題,從而為建立“理想國”提供了行動準則。在諸多啟蒙時代的思想家那里,“理想國”無非是建立一種遵循自然法,可以保障人的自然權利的社會秩序。盧梭與布爾拉馬基看法相同,認為人的本性即為自然權利和自然法?!罢怯捎趯τ谌说谋拘缘暮雎圆艑е铝俗匀粰嗬恼嬲拍畹牟淮_定和模糊不清”[1]4。他堅持人性是可塑造的,在對“人的本性”追本溯源的過程中,利用人類學資料、旅行家日記和嚴密的邏輯推理努力排除后天因素對“人的天性”的影響,完全按照他“剛從自然之手中成長出來的樣子”觀察他,得出了他所認為的人的天性,從而也就認識了自然權利與自然法。為構建理想的政治制度提供了行動準則。正如卡西勒所說:“盧梭把自然狀態(tài)這概念作為一個標準和規(guī)范來使用……現(xiàn)時的國家和社會應該用自然狀態(tài)作為一面鏡子,照一照自己的面容,并做出自我評判?!?/p>
參考文獻:
[1] 讓·雅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M].呂卓,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