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雅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鞭r村留守女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應該受到社會的關注,她們被稱為“留守的花蕾”,是祖國的明天,保護她們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解決這一群體的教育問題迫在眉睫。本次調研地點選取廣西桂林龍勝縣,通過訪談采訪的方式了解基本情況。
當今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許多未成年子女留守家中。正如全國婦聯(lián)書記處書記洪天慧所說,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人數(shù)眾多,分布面廣,面臨著安全、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全等諸多問題。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發(fā)展成才,既涉及這些兒童的權益保護,更是牽動著千萬家長的心,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幸福,關系到社會和諧安定的大事”。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1]。本文所指的留守兒童是指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而女童指這個群體中的女性兒童。教育是國家大計,留守兒童作為特殊群體更需要受到重視,特別是留守女童在身心方面有別于男童,因此關注留守女童的基礎教育問題,對于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
留守女童大多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發(fā)育期,在情感、品德、性格方面處在塑造期,尚未成熟。她們長期與父母分離,感受不到母愛和父愛,難免會覺得內心孤獨,缺乏親情,出現(xiàn)心理障礙。在走訪桂林市龍勝縣時發(fā)現(xiàn),留守女童有情緒消極,表現(xiàn)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等特征。如龍勝鎮(zhèn)二小學生譚某隨奶奶住在一起,性格古怪,只聽得表揚聽不進批評,經不住挫折和困難;另一名學生趙某的父母外出打工,由伯父和祖父照看,在家、校有偷竊行為,表里不一,屢教不改。班主任與其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監(jiān)護人存在著護短的現(xiàn)象。
由于法律監(jiān)護人外出打工,祖輩成為實際監(jiān)護人,這可能會對留守女童產生不良的影響。首先,祖父、祖母文化素質偏低,不能像父親母親一樣指導孩子學習,并且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連父母都無法理解孩子學習的內容,祖父、祖母更加無法為女童提供幫助。其次,祖父、祖母的生活習慣、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大多不適應當前社會的發(fā)展,較為保守,并且可能會有溺愛傾向,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也不利于女童的健康成長。有些父母不注重女童的精神需求,一味認為在物質方面滿足其需求就可以了,但其實心理方面的需求才是根本,內心充實了,行為才能健康。
首先,在職的教師大部分近老齡,需要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跟上時代的潮流。學校整體師資力量比較弱,部分青年到校工作幾日就離職,缺乏吃苦耐勞奉獻的精神。其次,由于學校的資金有限,對設備器材等投入不足,其辦學設施簡陋、器材不足,影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龍勝的若干小學和中學,并不是每個班都配有多媒體,試驗設備等也不足,導致龍勝縣的學生和其他市區(qū)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差距。
政府對貧困地區(qū)資金投入不足,農村的教育資金缺口很大。龍勝民族自治縣是一個貧困縣,很多方面都缺乏資金,在教育方面更是極度缺乏,所以留守女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阻礙。例如,龍勝縣目前在校的女童班和女子班均沒有固定資金來源,都是靠一些社會人士或公司不定時、不定量的捐款。資金穩(wěn)定性無法保證長期有效支持女童班教育的進行,阻礙了女童班的進一步發(fā)展,導致對于女童的一系列基礎教育活動都沒有辦法進行。此外救助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目前資助單位、學校等相關部門沒有形成共同的制約機制,部分學校對很多輔助留守女童的項目如春蕾計劃認識不足,別人在救助,他卻該免的學雜費不免,把生活費、校服費等統(tǒng)統(tǒng)列入運作范疇,同時與資助單位溝通不到位,不能按婦聯(lián)要求及時向資助單位通報被資助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使資助單位因不了解情況而失去熱情,影響救助活動的進行。
對于女童來說,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就是性安全意識教育?!傲羰嘏旧淼淖晕倚苑婪兑庾R不強和防范能力不足,監(jiān)護人對他們的保護至關重要?!薄芭c父母分離造成監(jiān)護缺失、不到位,而代理監(jiān)護人往往對女孩的性安全防范和保護缺乏認識,不注意對留守女童的性安全意識教育和防范保護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盵2]無論對于家庭、學校、政府來說,都需要加強對女童的性安全教育。在邊遠的貧困農村地區(qū),日常教育已經欠缺乏,性安全教育更是無從談起,因此類似性侵留守女童事件頻頻發(fā)生,許多的留守女童身心受到了沉痛的傷害。這類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我們必須深刻意識到教女童認識到性侵的危害和如何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在走訪中,我們詢問一些女童是否了解艾滋病,是否知道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是否知道在受到侵害時應該怎么辦,許多女童對此一無所知,更不知道如果受到侵犯應該告訴家長來保護自己。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家庭、學校、社會等都較缺乏對留守女童的性安全教育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講過:“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盵3]基礎教育就像是人生的第一顆扣子,留守女童的基礎教育做不好就會影響她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整個人生的走向。
留守女童自身應自立自強,維護自身學習的權益。首先,在家中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要多學習安全防護知識,學會自己保護自己,了解一些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以維護自身權益。其次,在學校要努力學習,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對待老師要有禮貌,父母不在家中,老師是很好的傾訴對象,有煩惱也可以主動與老師溝通交流。最后,要多參加課外活動,多與他人友好交往,排遣孤獨感。
首先,家長要主動加強與學校的溝通與交流。學校是孩子除了家之外待得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他們主要的行為場所和情感宣泄地,因此要時刻與班主任溝通,了解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和學習情況,主動將自己的外出打工的情況、必要的信息留給班主任,做到家校互通,以幫助女童更好地成長。要從思想上和行為上做到男女平等。有些較落后的地區(qū)還對女孩存在偏見,認為在家里男孩才理所應當受重視。這對女孩是不公平的,也是錯誤的。父母離家,有些家庭都是把男孩帶在身邊照顧,而女孩就留在家中。家長們應平等對待家中的每個孩子,歧視女孩會給其造成心理陰影。女童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九年義務教育是國家規(guī)定的每個兒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剝奪留守女童的受教育權利是違法行為,同時也不利于留守女童的健康成長。
首先,可以開設一些專門課程,培養(yǎng)留守女童的安全意識、道德素養(yǎng)、心理品質等,幫助她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筛鶕?jù)民族的特色發(fā)揮傳統(tǒng)優(yōu)勢,培養(yǎng)留守女童的興趣,培養(yǎng)她們的愛好,豐富日常生活。龍勝縣女童班解決了女童入學問題,改變了山里人“送女讀書,不如在家養(yǎng)豬”的世俗觀念。其次,外界再多的關愛也難以彌補缺失的父母之愛。學校應成為留守女童與家長更好的溝通和交流的橋梁,定期開通親情熱線,讓孩子們將心中的思念傳達給父母。女孩大多比男孩早熟,她們在成長過程中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顯得尤為特殊。學校應承擔起幫助留守女童的重要責任,“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要引導留守女童追求遠大的人生理想和前途,使其認識到目前的人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引導她們用學習裝點生活,用知識改變命運”。[4]
首先,為農村留守女童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涉及未成年人權利保障的法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等,這些法律落實了《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原則和精神,為留守女童筑起了一道堅固的安全屏障。但在司法實踐中反映出一些問題,特別是針對留守女童自身的特殊狀況實施保護的專門條款基本處于空白,導致很多與農村留守女童息息相關的法律問題難以解決。[5]因此,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guī)。還要進一步完善監(jiān)護制度,在強化與細化父母法定監(jiān)護責任制度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以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方式建立對農村女童監(jiān)護人監(jiān)督制度的建立,填補留守女童監(jiān)護缺位。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留守女童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教育,讓她們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保障自身的權利,讓侵犯留守女童的犯罪分子得到應有的懲罰。其次,政府應不斷改善辦學環(huán)境和辦學條件,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吸引高校畢業(yè)生下鄉(xiāng)支教,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
要真正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女童的基礎教育問題,需要從家庭開始。父母要盡到應盡的責任,要多些關懷與指引,讓孩子在溫暖與關愛中健康成長,少走彎路;同時要完善學校教育,加強管理,注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為她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努力,社會各方都應該積極主動地為這些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讓他們的生活回歸正常。這是他們應該享受的權利,也是國家與社會應盡的職責。
[1]段成榮,楊舸.中國農村留守女童狀況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08(6).
[2]謝鳳華,白瀟.論對農村留守女童危害的防范[J].前沿,2013(22).
[3]詹勇.一開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N].人民日報,2014-05-05(004).
[4]姜超.論構建農村留守女童有效預防性侵害的切近途徑[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11).
[5]杜娟.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現(xiàn)狀及其解決路徑初探[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