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林
(營山縣大南街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 四川 南充 637700)
護理風險管理主要指對患者、醫(yī)護工作者、醫(yī)療環(huán)境、護理服務技術、藥物及設備等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因素進行管理[1]。作為一種科學、系統(tǒng)的醫(yī)療風險管理活動,將其用于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不僅能有效識別護理過程中的各種風險,還有助于護理人員及時處理冠心病患者護理干預中存在的各類護理風險[2]。本次研究以冠心病患者為觀察對象,通過給予其不同的護理干預,探討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在冠心病??谱o理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研究內容,如下報道。
研究選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84例冠心病患者為受試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分為甲、乙組,每組42例。甲組:25例男,17例女;年齡57~78歲,平均(68.5±4.3)歲;病程1~15年,平均(6.7±3.8)年。乙組:27例男,15例女;年齡59~80歲,平均(68.9±4.1)歲;病程1.5~16年,平均(7.1±3.7)年。研究納入對象均符合WHO中有關冠心病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都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審核,且簽署有知情同意書。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嚴重的肺、肝、腎等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
甲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護理內容包括對癥治療、遵醫(yī)用藥、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導等。乙組采用護理風險管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具體的護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jù)醫(yī)院和患者的實際狀況,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在護士長的領導下,每天定時對護理工作進行總結,不斷完善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之處。
(2)因冠心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而中老年人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身體機能減退,抵抗力、免疫力較差,易發(fā)生諸多并發(fā)癥,且其發(fā)病癥狀不明顯,加大了臨床診斷的難度,易造成漏診和誤診的情況。因此,明確患者發(fā)生心功能衰退、突發(fā)性心臟驟停等情況后,盡早采取緊急救治,以免延誤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3)根據(jù)護理人員的個人狀況和護理內容,開展護理知識技能培訓,培養(yǎng)護理人員的基礎護理操作技能,加強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
(4)細化患者的風險管理內容,完善風險管理報告,明確護理工作中的問題,對難度較大的問題可開展會議討論,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減少護理差錯事件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5)建立規(guī)范的績效考核制度,將護理風險事件納入績效考核中,提高護理人員防范風險的意識。同時,給予工作表現(xiàn)良好的護理人員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反之給其處罰。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及護理質量評分狀況。護理滿意度評價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評定,滿分100分,低于65分為不滿意,65~85分為滿意,高于85分為非常滿意。護理質量評價主要包括基礎護理、消毒隔離、護理文書書寫三個方面,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護理服務質量越好。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計數(shù)與計量數(shù)據(jù)用(n,%)和(±s)表示,組內對比差異用χ2和t檢驗,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乙組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甲組,組間對比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n,%)
乙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甲組,組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甲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低于乙組,兩組間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n,±s)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n,±s)
組別(n=42) 基礎護理合格 消毒隔離合格 護理文書書寫合格 護理質量評分甲組 74.6±9.9 72.2±10.5 76.4±10.3 73.3±10.7乙組 90.2±10.2 89.6±9.8 91.4±10.1 90.2±10.3 P<0.05 <0.05 <0.05 <0.05
冠心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作為冠心病的高發(fā)人群,除了原發(fā)性疾病癥狀外,還合并有其他基礎疾病,且多數(shù)患者存在記憶力衰減、行動遲緩等情況,患者在??圃\治的過程中也存在較多風險因素[3]。因此,給予患者全面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對于減少冠心病患者護理期間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有積極的影響意義。而護理管理作為醫(yī)院護理質量的主要組成部分,護理管理質量的優(yōu)劣不僅決定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還對醫(yī)院良好形象的樹立有重要影響[4]。
本次研究以冠心病患者為觀察對象,在患者進行??谱o理的過程中,分別給予患者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乙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甲組,但其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則明顯低于甲組,表明冠心病患者在??谱o理管理中,采用護理風險管理模式進行干預,能有效改善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的幾率[5]。主要原因在于護理風險管理能針對護理干預過程中存在的護理風險進行識別,加強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技能培訓,增強醫(yī)護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能夠使護理人員做好各種護理安全隱患的預防工作,從而達到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在專科護理管理期間,采取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對其進行護理干預,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又能夠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安全的護理服務,提高患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因此,該項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措施適合在臨床上進行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顧志莉,聶明卿.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監(jiān)護病房應用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1):83-84.
[2]杜春萍.探究風險管理應用在冠心病??谱o理管理中的對策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03):266-267.
[3]李華芳.風險管理在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的實施價值[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7,25(13):168-170.
[4]武翠翠.風險管理在冠心病專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4):102-103.
[5]唐麗萍.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2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