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玉
(南充市閬中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 四川 南充 637400)
在臨床中,牙周炎疾病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此疾病作為慢性的感染性疾病,非常易導致患者的牙周組織發(fā)生炎性的破壞作用[1]。除此之外,此牙周組織和牙髓 之間的溝通也會受到的影響。為了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緩解疾病,在本研究中,選取我院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所收治的200例重度牙周炎患者進行研究,比較重度牙周炎通過牙周牙髓聯(lián)合進行治療和單純牙周治療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所收治的200例重度牙周炎患者進行研究,將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每組各100例患者。常規(guī)組男性患者55例,患牙120顆,年齡為39至68歲,平均年齡是(44.8±3.4)歲,女性患者患者45例,患牙118顆,年齡為39至67歲,平均年齡是(44.6±3.5)歲;實驗組男性患者54例,患牙122顆,年齡為39至65歲,平均年齡是(44.3±3.0)歲,女性患者患者46例,患牙116顆,年齡為39至65歲,平均年齡是(44.4±3.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有比較意義。
實驗組通觀重度牙周炎,如下:
第一,患者取仰臥位接受檢查,便于醫(yī)生掌握患者的牙周情況;
第二,通過影像學觀察患者全口曲面中的斷層片,并在全口超聲波齦中實施潔治療術(shù);
第三,實施局部麻醉,然后采用NaCl(2.5%)和EDTA(17%)10毫升對患者的患牙進行沖洗,最后用Ca(OH)2進行封閉冠部,大約為一周;
第四,在一周之后通過牙膠尖與根管糊劑見填充,行齦下刮以及根面平整治療方法;常規(guī)組采用單純牙周治療,沒有采用根管治療,其他和實驗組類似。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特征都得到顯著改善,且達到75%以上;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特征改善在30%以上;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得到顯著改善,總有效率等于顯效率加有效率。
本研究數(shù)據(jù)通過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百分號(%),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方差表示,用t檢驗,把P<0.05作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之后都有所改善,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是90.00%,常規(guī)組是67.00%,實驗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所示)。
表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例)
在牙科中,牙周炎屬于臨床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此疾病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則會對患者的牙周組織帶來較大的不良影響,例如牙齦、牙周膜、牙槽骨以及牙骨質(zhì)等。由于牙周組織和牙髓組織結(jié)構(gòu)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牙周炎疾病在研究中,其作為慢性的感染性疾病,非常易導致患者的牙周組織發(fā)生炎性的破壞作用患者通過常規(guī)的方式進行治療之后,即牙周治療,主要包括:齦上潔治、根面平整以及齦下刮治的方式,可以清除患者的菌斑。但是長期的效果不顯著,例如對牙骨質(zhì)帶來影響等[2],從而導致患者的側(cè)支根管處于開放的狀態(tài)[3],而且在重度的牙周炎菌體中則通過解剖的交通管道而對患者的牙髓帶來較大的影響,這就使得患者的牙髓健康以及牙周組織恢復健康受到不良影響。因此,在治療中通過藥物填塞的方式而在牙周袋中可以發(fā)揮其輔助治療的效果,即能夠輔助抗菌,能夠減少病菌通過患者根管側(cè)支以及根尖孔而引發(fā)交叉感染,同時對促進患者牙周組織恢復健康也有重要意義。
在本次演技過程中,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所收治的200例重度牙周炎患者進行研究,比較重度牙周炎通過牙周牙髓聯(lián)合進行治療和單純牙周治療效果。將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常規(guī)組,實驗組通過牙周牙髓聯(lián)合進行治療,常規(guī)組采用單純牙周治療,兩組患者接受治療之后都有所改善,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是90.00%,常規(guī)組是67.00%,實驗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重度牙周炎通過牙周牙髓聯(lián)合進行治療,效果良好,值得運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陳蕾,蘇媛,倪佳,羅維,軒東英,章錦才.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伴2型糖尿病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癥控制、血清炎癥指標及代謝水平影響[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4,32(01):66-70.
[2]付永偉,李向新,龔永慶,徐宏志.牙周治療對中度和重度牙周炎伴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4,30(04):556-559.
[3]肖燕,劉冰,朱娟芳,李文鹿,楊艷杰,劉林.牙周治療對伴慢性牙周炎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的影響——循證醫(yī)學分析[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5,31(03):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