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奇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江蘇南京210093)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的逐步提升,德育教育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梳理、分析了我國德育教育研究領域的期刊論文,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為進一步推進我國德育教育研究提供可資借鑒的啟示。
“什么是德育,簡而言之,德育即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教育”[1]1,“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會主義中國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倫理道德教育以及有關的價值觀教育?!盵2]249德育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教育學上的德育,則是相對于智育和美育來劃分的,它的范圍很廣,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3]330對德育本質的探討是中外德育理論討論的焦點之一,其中最為傳統(tǒng)的一種觀點是從社會與個人的關系角度討論,認為道德教育的本質在于使個人完成道德上的社會化。柏拉圖說:“人是接受了正確的教育,受幸運的資質的恩惠,就會成為至高無上的上帝的動物;倘若未接受充分的教育,未能完美地成長起來,就會成為地上最狂暴的動物”。[4]5由此可見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促進人的發(fā)展,其派生功能是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德育在這方面發(fā)揮的作用尤為明顯,主要體現(xiàn)在對教育過程的作用和對德育對象的品德成長的作用。德育的目的就是德育活動預先設定的結果和德育活動追求的終極目標,“道德教育功能的研究是關于道德教育作用的深層探討與定位”,[5]具體可分為:正義功能、意義功能與幸福功能,分別從社會、個人和生活入手??偠灾?,德育教育對于個人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與旨在集中培養(yǎng)學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智育相比,德育教育滲透在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在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以“德育教育”為檢索關鍵詞;限定期刊來源為核心期刊、CSSCI;限定檢索時段為“1992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得到文獻共計1182篇。根據(jù)各文獻的相關性和重要性,剔除重復文獻,最終篩選出與主題密切相關的文獻1013篇。
本研究主要使用題錄分析軟件SATI3.2、SPSS18.0、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6和Netdraw對檢索出的1013篇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文獻進行題錄信息的處理,利用一般計量分析、詞頻分析、多維尺度分析、社會網絡分析以及聚類分析等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挖掘出可視化的數(shù)據(jù)以表征德育教育的研究概況、熱點,并對未來德育教育研究的趨勢進行預判。
對1013篇文獻的年代分布進行研究,以梳理德育教育研究的概況(圖1)。總體來看,1992-2009年德育教育研究的文獻量有逐步增長的趨勢;但是從2012年起,德育教育研究有“降溫”趨勢,但是實證研究的數(shù)量趨向增加。
圖1 歷年文獻量折線圖
關鍵詞詞頻可以反映出我國德育教育研究領域熱點。對檢索出的1013篇文獻運用SATI軟件詞頻統(tǒng)計功能,將我國德育教育研究的所有關鍵詞進行詞頻分析,得到關鍵詞3358個,頻次共計次6082,平均每個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次為1.811。其中,部分關鍵詞(頻次排名前20)如表1所示。
表1 德育教育研究高頻詞詞頻分布(部分)
續(xù)表
由表1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德育”、“思想教育”、“素質教育”、“高?!薄ⅰ敖逃齼热荨币约啊靶@文化”等關鍵詞備受研究者關注,說明德育教育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氛圍的創(chuàng)設已成為當下德育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其中,排名在前十位的關鍵詞分別為:“德育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高?!?、“教育內容”、“道德品質”、“對策”、“教育工作者”、“德育”。
此外,對檢索到的1013篇文獻使用SATI軟件進行關鍵詞分析,得到關鍵詞的共詞矩陣;然后將其導入UCINET6之中,使用內部集成的可視化分析工具NetDraw,繪制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圖譜(圖2)。
圖2 高頻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知識圖譜
根據(jù)圖2可以看出,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道德品質、德育建設、德育內容、愛國主義教育、德育教學、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方法以及學校教育等關鍵詞居于網絡知識圖譜的中心位置,說明它們是研究的熱點,在德育教育研究中處于核心。人才培養(yǎng)、人文精神、教學效果、實效性、高等學校、高等教育、主體性、德育課、民族精神、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和創(chuàng)新等關鍵詞位于網絡知識圖譜的邊緣,表明學界對它們的關注度還有待提高。此外,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結點間的連線較粗,說明二者的關聯(lián)性較大;德育教育與道德教育、德育教育與道德品質、道德教育與學校教育、德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教學等關鍵詞之間的聯(lián)系比較緊密。但是總體而言,整個網絡知識圖譜較為稀疏,諸多研究領域有待拓展。
“在關鍵詞的共詞網絡結構中,點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是反映關鍵詞之間關系的重要指標,分析這三個指標不但可以發(fā)現(xiàn)某一研究主題當前的研究熱點,而且還能夠用于識別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盵6]本研究使用Ucinet6軟件,對德育教育研究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得到點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柱形圖(圖3)。
從圖3可以看出,除“德育教育”這一關鍵詞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道德教育”、“道德品質”等關鍵詞的點度中心度比較高,說明它們是目前德育教育研究的熱點;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點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低、中介中心度高,是未來研究的主流趨勢,結合樣本的縱向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研究者對德育教育的研究不斷深入,反映了學者對德育教育研究呈現(xiàn)出不斷深化發(fā)展趨勢。
圖3 高頻關鍵詞中心度分析
采用多維尺度分析方法對德育教育研究的結構進行分析。將高頻關鍵詞的相異矩陣導入SPSS18.0中進行分析,度量模型選擇Euclidean,得到德育教育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圖4)。
圖4 德育教育研究高頻關鍵詞多維尺度圖譜
德育教育研究熱點較為集中,大致分布在三個區(qū)域。第一區(qū)域位于圖譜的頂端,關鍵詞有教育工作者、道德教育、道德品質、道德修養(yǎng)、教育方面、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第二區(qū)域位于圖譜的右側,關鍵詞包含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德育教學、教學效果、教育、自我教育、高校和大學生等;第三區(qū)域處于圖譜的低端,關鍵詞涵蓋誠信教育、人文精神、校園文化建設、民族精神、主體性和實效性等。
此外,德育教育和德育教育建設、德育教育與德育課、德育教育與主體性、教育工作者與德育教學等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較遠(圖4),表明它們的相異程度較高,關系比較疏遠,研究有待加強。
結合聚類分析結果以及多維尺度圖譜,可以將德育教育研究的主要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德育教育的資源開發(fā)和工作落實的要求;(2)德育教育對品德形成和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作用;(3)德育教學對學生個人發(fā)展的影響;(4)德育課程在學校開發(fā)的實效性研究。每一方面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類是德育教育的資源開發(fā)和工作落實的要求。代表關鍵詞包括:德育教育、德育、大學生、教育工作、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學生、茶文化、價值取向、校園文化建設、德育建設、思想政治理論。由德育教育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包含的范圍很廣,比如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園文化建設以及思想政治理論的研究等。李建宇認為:“大學生呈現(xiàn)出多元性、功利性、差異性、模糊性等顯著特點?,F(xiàn)階段,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踐途徑。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增強工作的實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全新課題,對高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盵7]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已經到了成熟階段,德育教育的開展有利于他們個人價值取向的形成,彭玉美也有相同的看法:“面對新形勢和新一代青年,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方式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德育工作者通過借鑒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傳統(tǒng)德育教育方法的不足?!盵8]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曲士英明確提出:“部分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在模式上缺乏特色,在內容上較為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在力度上缺乏長效機制。針對這個問題,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以明理學院為載體開展系統(tǒng)性的明理教育,從德育教育載體構建、目標體系確立、課程體系整合、實踐活動開展、考核機制制定和執(zhí)行等方面對高職德育教育的路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盵9]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在過程中做到創(chuàng)新,改進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張秀云對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以新的觀念和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問題,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強化德育教育?!盵10]
除此之外,很多學者都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易鋼和肖小霞提出:“學校社會工作以人為本, 助人自助的理念與個案工作、團體工作和社區(qū)工作方法, 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將有力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實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的與時俱進。”[11]張書勤認為:“把開放式教育理念引入高校德育教學,力求用一種新的理念來審視和界定高校德育教學管理與評價,以實現(xiàn)高校德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管理機制的創(chuàng)新?!盵12]“大學德育生活化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德育模式,是新時期大學德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價值取向?!盵13]李祖平也表示贊同。姜雅凈還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列出了幾點對策:“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機制,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和獎懲機制,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課程教育途徑。”[14]工作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打破傳統(tǒng)德育教育困境的有力手段,大學里的圖書館資源是開展德育工作的另一大陣地?!皥D書館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它的教育功能使它成為大學德育教育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盵15]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資源,達到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的新要求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要探討的問題。
茶文化是德育教育的一個例子,“它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融為一體,涵蓋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中國的茶文化是以茶事活動為中心,并融入哲理、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鍛煉。”[16]吳紅英和朱紅英認為茶文化和個人修養(yǎng)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丁佐湘、嚴洪德和劉俊根也指出:“茶文化中的純凈自然,養(yǎng)生養(yǎng)性可以緩解大學生的緊張精神和高強度壓力?!敝腥A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德育教育不僅體現(xiàn)在茶文化當中,還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實現(xiàn)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的動態(tài)平衡,“道德教育由多到少,道德修養(yǎng)由少到多,二者形成一個和諧完滿的圓,其最佳結合點即道德自律,即道德追求之理想境界,因此,在德育過程中,必須注意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yǎng)相結合,不能片面強調或忽視一方?!盵17]德育教育不是放在嘴邊的一句空話,也不是課堂上老師的講解,而是落實在行動上的,當個人的修養(yǎng)越來越高時,會發(fā)現(xiàn)德育不用刻意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覺就是這樣做的,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工作者希望學生們達到的狀態(tài)。
第二類研究關注德育教育對品德形成和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作用。主要關鍵詞有教育工作者、誠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素質、高等教育、自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德育課、教育方法、道德修養(yǎng)、法制教育。誠信和自制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王東認為:“誠信觀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全方位價值傳遞、道德思維培養(yǎng)以及營造誠信道德氣氛三種途徑進行?!盵18]誠信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它關乎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文明,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強調的,李太平認為:“在全球化和市場化背景下價值觀念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學校德育應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重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園。”[19]社會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大部分學生的物質生活已經比較優(yōu)越,缺乏的是精神生活。倘若精神生活沒有高雅的情趣,就容易犯錯,甚至犯法。
黃樹彬認為:“法律、紀律和道德本質上是一致的,守紀與守法是一脈相承的?!盵20]還有學者提出類似的觀點,“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抓好法制教育是中職學校做好德育工作,實現(xiàn)現(xiàn)代德育新目標的必要保障。”[21]法和德一個是剛性的準繩,另一個是軟性的良知,德育教育不能少了法制教育,要讓學生清楚的明白底線在哪里。唐愛民提出:“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存在著關聯(lián)并不意味著二者可以等同,更不可混同。德育學須采取的基本立場是: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應并行不悖,互不干擾?!盵22]那么學校應該如何開設相應的課程呢?邸燕茹認為:“高校應積極探索從思想政治、道德修養(yǎng)、業(yè)務能力、社會實踐、生活關心等多方面入手,把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23]林妙姍認為:“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合并, 為法制教育與德育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整合的方法研究是達致整合目的的利器?!盵24]由此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關系。 “二者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而實現(xiàn)兩者的有機融合和無縫銜接,使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價值目標得以實現(xiàn)?!盵25]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法律的約束至關重要,很多學者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但是很少有人提出相應的措施。目前法制教育主要體現(xiàn)、滲透于思想品德課上,然而由于內容有限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導致學生法制觀念不強,不能從法律角度分析解決問題,這是德育教育需要重視的地方。
第三類研究聚焦于德育教學對學生個人發(fā)展的影響。主要關鍵詞有: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高等學校、教學成果、對策、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德育內容、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教育?!笆陿淠?,百年樹人”,一個人的發(fā)展需要點滴的積累,德育教育是影響時間最長可以使其終身受益的教育。注目禮、隊禮是在升國旗時對青少年的要求,其中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教育,很多學者都對此表示認同。朱廣州認為:“德育課作為學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內容上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這是德育課的根本?!盵26]“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做好德育工作,扎扎實實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盵27]目前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最好的證明,從國家、社會和個人角度給予了標準,張捷樹提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職德育課貫徹落實教育部新頒德育大綱精神的客觀要求,也是中職德育教師堅持立德樹人的具體行動?!盵28]然而,目前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并不顯著,有學者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目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表現(xiàn)出迷茫性、冷漠性、模糊性與悲觀性的特點?!盵29]大學生接觸政治的主要途徑是在形勢與政策課上,但是有的學校連這僅有的課程都無法落實到位,令人擔憂。
“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國家目前對體育越來越重視,中考、高考都將其列入了測試項目當中,“體育是實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并具有其獨特作用,充分發(fā)揮體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優(yōu)勢作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跨世紀人才,是體育的根本任務之一?!盵30]德育在體育教學當中也可以開展,李泰武認為:“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組織形式、體育競賽活動中?!盵31]好的身體是一切行動的前提,反映了一個人的精氣神,在國際大型的體育比賽盛事當中中國的運動健兒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頒獎臺上身披國旗高唱國歌,愛國之情就會油然而生,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方式,因此在體育教育中不可忽視德育教育的滲透。
德育的內容十分廣泛,無論載體如何變化,其背后提煉出來的人文精神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需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品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革新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話語方式?!盵32]張小璉和劉思林提出了具體的實現(xiàn)路徑:“從思想政治注重人文關懷的理論基礎,當前高校人文關懷缺失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的實現(xiàn)路徑三方面對人文關懷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審視與反思,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盵33]德育教學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德育教學時要注意引導。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家國情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從小沒有建立這樣的意識,長大后就很難建立起來。我國的《中小學生守則》明確指出要熱愛祖國,究竟什么樣的行為算作熱愛祖國卻并未說明,其實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具體的做法和示范更為重要。在大學期間要開設相關的課程,學校社團開展相應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才會真正表達出對祖國的熱愛,德育教育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四類研究關注德育課程在學校開發(fā)的實效性。主要關鍵詞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主體性、政治素質、高職院校、道德品質、高校、學校教育、思想品德、校園文化、民族精神、人才培養(yǎng)、實效性、德育教學。學校是開展德育教學的主陣地,廣泛開展德育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實效性,“在實踐中要把握德育教學方法、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努力提高德育教學的質量?!盵34]教學質量的好壞是檢測德育教學開展的優(yōu)劣的有效憑證,陳耀也認為:“增強德育的實效性,首先要增強德育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實效。堅持德育育人與德育服務學生的教學理念,堅持主旋律與素質拓展的教學內容、堅持德育知識傳授與德育行為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堅持心理教育與管理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是目前德育課堂教學最為突出的幾個方面?!盵35]這三個堅持是德育課堂教學達到實效性的保障。研究也表明,部分職業(yè)學校的德育教育實效性極強。吳軼誠研究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是對中職學生實施德育教學主要渠道,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促進中職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推動德育教學深入發(fā)展的必由選擇?!盵36]中職院校、高職院校由于生源的復雜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一個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就是民族院校。 “民族高校,德育教育與志愿服務互為促進,互惠雙贏,二者實踐模式及運行效果在民族高校的學生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盵37]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德育教育的落實也要結合各民族的文化?!皯衙褡寰衽c世界精神統(tǒng)一納入德育目標,更新與德育目標相應的德育內容。自覺教育者應擴大視野,站在未來人類發(fā)展的高度上思考德育問題,在教育思想理論上領先于教育變革?!盵38]比如李朝康提到的傣族文化:“傣族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和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用以調節(jié)人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為的基本準則和規(guī)范系統(tǒng),發(fā)展了一套較為完備而有效的道德教育系統(tǒng)?!盵39]民族文化的融合更體現(xiàn)了民族精神的教育,丁忠蘭提出:“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結合學生心理特點開展民族精神教育,使他們了解我們民族發(fā)展的偉大歷程,系統(tǒng)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對于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意義。”[40]民族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
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自治,任海濤和魏巍認為:“在自治與自覺之間,德育教育的主體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作用,把來自外部的道德壓力轉化為道德知識和道德內省,并逐步搭建道德自覺的通道,從而把有意識的道德行動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動?!盵41]只有落實到行動上才能說明德育教育的成功,綜合國力的較量比的是人才的較量,從已有的論文中可以看到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得到了重視,很多學者也提出了相應的實施建議,但是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尤其是德育教育。在一開始不能太急功近利,強調實效性的同時也要注重過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通過文獻梳理,發(fā)現(xiàn)德育教育研究的文獻非常豐富,研究熱度有逐年遞增趨勢,與此相關聯(lián)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等都是研究的熱點話題,德育教育與素質教育、自我教育、法制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有待進一步研究。根據(jù)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德育教育可以聚集成四大類團,涉及資源開發(fā)、品德形成、個人發(fā)展和開發(fā)的實效性等。為了提升研究的質量,本研究嘗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德育教育包含的范圍很廣,以至于有人打趣說:“‘德育’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頭裝!”[42]2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如果什么都和德育聯(lián)系上,那“德育”這個筐也是個垃圾箱了。對德育資源做到適當取舍、合理利用十分必要。大學的資源豐富,圖書館資源、教授資源、課程資源,大學開設了政治必修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等,這些是傳播德育教育的窗口之一。
在搜集文獻的時候很多學者都提倡德育的教育方式要創(chuàng)新,比如陳成文等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推動自身的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創(chuàng)新理念,在‘揚棄’的基礎上,科學借鑒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實現(xiàn)‘洋為中用’?!盵43]還有學者提出了體驗式德育:“體驗式德育教育是提升教育實效性的一種新模式,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運用到學生德育養(yǎng)成實踐中,有益于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盵44]學生群體是朝氣蓬勃的代表,是社會中的新鮮血液,德育教育要打破原有的講授模式,應該讓學生行動起來,參與到活動中,這對其身心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德育教學的呈現(xiàn)形式都是以思想品德課為主,每周的課時有限,遠遠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法制教育非常欠缺,開展德育課程的同時法制教育亟待加強。
德育和誠信教育、高等教育、自我教育、體育教育、民族教育等都可以結合起來,找到彼此的契合點后進行綜合開發(fā),既加固了德育教育的基礎,也增強了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學到的德育內容也更加實用,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
德育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對于價值觀的形成、思想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同樣的德育內容的指導下,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愛國主義教育,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升國旗時要行注目禮,小學加入少先隊之后要行隊禮,之后可能還要入團、入黨。每個階段的要求不一樣,德育的目標不能過于籠統(tǒng),要細化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便于操作了,德育效果必然會逐步提高。通過逐級提高德育教育的要求,學生的個人發(fā)展也會走在進步的道路上。
德育的實效性和過程性同樣重要,二者不可偏廢。德育教育長期性特點決定了德育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學生在領悟德育內涵的過程中,逐漸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實現(xiàn)道德的內化,最終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實效性同樣重要,如果在德育教育中運用的方式不當就不會達到理想的彼岸,甚至南轅北轍漸行漸遠,實效性的實現(xiàn)是以順利的過程為前提的,只要處理好德育過程中各方面的關系,效果就會漸漸顯現(xiàn)。學生享受的是過程,收獲的是結果,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在不經意間得到提高,這才是德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