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論著,到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說……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巨作,濃縮了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精華,感染、熏陶了無數中華兒女。這些飽含文化底蘊的詩詞歌賦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心靈。燦爛的中華文化因為國學經典而千古流傳,偉大的民族精神憑借國學經典而代代傳承,有史可依的育人理念更是依賴國學經典源遠流長。蘇軾曾說過:“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闭b讀國學經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語文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實施建議第二部分又提出:“老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小學生的日常學習中有效地開展“誦讀國學經典”活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摸索并總結出指導小學生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有效途徑。
被譽為“終身教育之父”的當代國際著名的教育家保爾·朗格朗曾這樣說過:“所有教育和教學不能逃避支配人類活動的重要規(guī)律,那就是興趣。”是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影響求知欲、調動積極性的直接因素,大凡有興趣的東西,學生都能學好,并且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在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教材中的國學素材,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國學精粹的活動中去。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國學經典名篇的感染和熏陶作用,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采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誦讀形式,調動小學生學習經典名篇、誦讀國學經典的濃厚興趣,讓誦讀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只有創(chuàng)造一個教育人的環(huán)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比祟惖娜魏位顒佣茧x不開他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周圍的一切都會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動。要讓學生對誦讀經典感興趣,我們就要打造儒雅書香班級,營造出國學誦讀的視覺環(huán)境,讓經典名篇名句舉目可見。如,定期更新班級黑板報中的國學經典名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根據學段特點,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人珍惜時間、嚴謹治學、崇德尚美的名言警句;引導學生將平時誦讀習得的國學經典名句制作成賀卡或者書簽……讓孩子們在校期間都能浸潤在國學經典的文化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
國學經典名篇都具有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和音樂美的特點。我們可利用這些特點,讓美妙動聽的詩詞歌賦常??M繞在學生的耳邊,營造經典誦讀的聽覺氛圍。如在每天的晨讀活動中播放名家、名師誦讀國學經典的音頻,讓學生在和諧、優(yōu)美的名家示范中受到國學經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那聲聲入耳的經典名篇,那富有激情的名家領誦,那優(yōu)美的旋律和悠遠的意境,定能激發(fā)學生誦讀經典的欲望和興趣,讓他們產生與經典為伴、與國學為友的渴望。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誦讀國學經典就會成為孩子們學校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古典詩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很適合教師開發(fā)各種游戲或主題活動,讓學生在他們喜聞樂見的游戲或趣味活動中提升興趣。如,可以節(jié)選古箏曲、鋼琴曲指導學生進行配樂朗誦,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在音樂與詩文完美的融合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唱詩、唱文的游戲,如《春曉》《明月幾時有》等唐詩、宋詞、名曲都能入樂吟唱。小學生喜歡玩游戲。我們可以將《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guī)》等經典改編成拍手歌,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一邊玩游戲,一邊誦讀經典。豐富多彩的誦讀游戲活動倍受學生喜愛,讓他們既誦讀了國學經典,傳承了民族文化,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國學素養(yǎng)。
古語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眰鹘y(tǒng)經典詩文,語言精煉,對仗工整,韻律優(yōu)美,富有節(jié)奏,非常適合學生誦讀。那么,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更有效地進行誦讀,更快地提升他們國學經典誦讀的能力呢?
在我們鄂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有無數經典名篇,如《古詩誦讀》中涵蓋了唐詩、宋詞,課文編排中也有《魯智深行俠桃花莊》《空城計》等古典文學名篇,還有《匆匆》《養(yǎng)花》等現當代文學作品。我們應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這些教材資源,引導學生掌握誦讀技巧,有效地開展誦讀訓練。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由名篇節(jié)選走進整本名著,由教學一文走入名家名集。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采取教師范讀指導、學生自主感悟的方式,品析重點詞句,指導誦讀方法;還可引導學生走進作品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領悟作家語言的藝術魅力。教師要抓住課堂指導的主陣地,開展有效的誦讀訓練,達成葉圣陶老先生倡導的“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的朗讀境界。
小學生往往對形象、直觀、富有畫面感的材料更有興趣。因此,教師可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在指導誦讀方法的過程中,播放名家誦讀國學經典的視頻,讓學生們在優(yōu)雅音樂和優(yōu)美意境伴隨下,聆聽名家儒雅的示范,領悟有感染力的誦讀方法。如在低年級的古詩《所見》一詩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看牧童唱著歌兒、騎著黃牛的畫面,在理解詩歌的意義和其中蘊含的情感后,順勢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古詩誦讀。又如我們在教學《空城計》指導學生初讀文本后,可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節(jié)選《空城計》深刻感受諸葛亮神機妙算、鎮(zhèn)定自若的人物形象后,引導學生誦讀古典名著。
在小學階段,隨著學生誦讀興趣和能力的提升,不僅是他們的國學修養(yǎng)在不斷豐厚,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因此,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臺,讓他們展示所學、張揚個性,是進一步擴大誦讀活動成果、進一步強化學生誦讀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選擇。
在學校,我們可提供的展示平臺有很多。我們可以利用主題班會課作為經典誦讀的陣地,開展經典詩文朗誦大賽,讓學生在良性的競爭活動中充分了解經典詩文的內容,在激情朗誦中盡情詮釋國學經典詩文的精髓。我們可以開展國學經典手抄報、黑板報、書畫展等活動,讓學生在知國學、懂國學、用國學的過程中熟悉經典,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只要我們的學生每天讀經典,誦經典,就能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豐富語匯。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開展詩詞創(chuàng)作活動,讓學生在誦讀國學經典篇目后,結合自身體驗,在模仿與借鑒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詩詞歌賦,將國學核心素養(yǎng)體現于自己表情達意之中,達到“在需要表達時,就會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斷地注入筆端”的境界,實現在寫作時能夠引經據典、在個性化表達中展現文學底蘊的根本目標。
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來誦讀國學經典,從小就沐浴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陽光中,涵養(yǎng)文學底蘊,提升國學素養(yǎng),為自己的終身發(fā)展奠基,將國學經典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