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曄,趙 宏
(1.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東北農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在當前如火如荼的“互聯(lián)網+”發(fā)展過程中,教育行業(yè)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使得傳統(tǒng)教育行業(yè)突破時空局限得到迅猛發(fā)展,但這并沒有充分考慮教育行業(yè)內部各學科參差不齊的狀況,而是將教育行業(yè)作為一個整體的產業(yè)來看。相對于其他教育學科而言,思想政治課具有教育學和思想政治學的二重屬性,意味著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更主要的是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塑造大學生正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在人類推動技術發(fā)展的同時,技術也在改變著人類,塑造著人類社會的新形態(tài)。技術與人類是相輔相成、互動的關系。當前,我國信息技術發(fā)展極為迅速,在發(fā)展的深度、廣度上與發(fā)達國家?guī)缀跬?,甚至在某些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我們對技術發(fā)展的認識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對“互聯(lián)網+教育”的認識。
互聯(lián)網興起之初,被視為一種信息傳播工具。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深入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感性、理性思維的發(fā)展。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盵1]互聯(lián)網時代使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思維方式、世界觀發(fā)生了深刻變革。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正視互聯(lián)網時代的特點,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發(fā)展的前提。
在“互聯(lián)網+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突破了時空限制,知識的傳播路徑、方式有了極大的改變。“互聯(lián)網+教育”帶來的并不僅僅是教育工具、教育手段的變化,更是教育理念的變化。在對傳統(tǒng)教育方式、理念進行反思與批判基礎上的,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努力讓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值得我們探討。
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使知識傳播、儲存產生了兩個顯著的變化:一是知識數量、類別的劇增。眾多知識不再僅依靠傳統(tǒng)的閱讀、講授等方式傳播,還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充分發(fā)揮了互聯(lián)網的存儲、交互、擴散作用。二是信息的及時更新?;ヂ?lián)網作為教育的輔助平臺,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能夠突破時空的局限,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得到共享。比如,名師授課、遠程教育教學視頻等改變了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也改變了教育不平衡的局面。
在各種社會思潮并存、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勢下,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的主要挑戰(zhàn),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現有的教學體系、教材設計在充分借鑒以往案例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主要表現在:
一是緊密結合現實問題。思想政治教學應與現實問題建立緊密聯(lián)系,思政課的“入腦入心”要求將現實熱點問題向學生講明白、講透。
二是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時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痹谒枷胝谓逃^程中,有必要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實踐密切結合,切實實現文化自信。
三是塑造自己的話語體系?,F有的教學體系重視知識的傳授,缺乏對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在講授知識時,有必要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訓練。互聯(lián)網的日益普及使知識的傳播加快,也使網絡上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更為激烈。學界要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不是跟隨西方的思維習慣、語言邏輯、價值思考。要從整體上拓展思想政治的理論深度,構建自身的話語體系。
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式長期以來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變化,一直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模式,被一些教育學者形象地稱為“滿堂灌”“填鴨式”,學生的接受度差、翹課率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既有“陳述性知識”,又有“程序性知識”[2]。由于互聯(lián)網帶來知識的開放性,大學生可以從容地從網絡上獲得“陳述性知識”,在課堂上即可通過手機查詢教學內容,使教師的授課失去著力點。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亟待改變,主要表現在:
一是更好地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網絡的虛擬性加劇了個人主義學習傾向,“互聯(lián)網+教育”的海量資源使大學生能夠輕松地獲得相應的信息來源,但剝奪了學生和社會、知識載體實際接觸的直接經驗。教師無法成為知識的壟斷者或唯一傳承者。因此,在課堂教學上必須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接觸。
二是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班級是社會性、文化性共同體,教學雙方在此共同體內進行溝通。在海量網絡資源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亟待改變。高校應從課程設計、考試安排、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結合互聯(lián)網的特點,構建新的教學生態(tài)。
三是構建邏輯嚴謹、思路清晰的知識體系。理論的力量在于說服人,思政課的講述過程中有必要將深奧的理論深入淺出地闡述出來,因此構建邏輯嚴謹、思路清晰的知識體系顯得尤為必要。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向的行為,教師必須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一方面維持課堂秩序,另一方面發(fā)現學生的疑惑及興趣點,并進行針對性啟發(fā)。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需要在熟悉教學大綱的情況下備課、講課即可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思想政治課教師不但要具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能力,還需要具備更多的能力。
一是更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思想政治課教師要關注社會現實,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深入淺出地解釋理論問題。為此,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并將其與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踐聯(lián)系起來。同時,在各種社會思潮面前,教師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納入教學體系,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是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技術手段并不占據重要位置;而新的教學模式下,技術運用顯得尤為必要。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開拓眼界,努力參與技術平臺的建構,重視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課必須積極應對網絡發(fā)展的現實挑戰(zhàn),否則極易迷失方向。為此,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授的內容較多涉及意識形態(tài)領域,要求教師必須有足夠深的理論支撐,在授課過程中避免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膚淺表述。教師要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在理論教學上有所創(chuàng)新,既要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又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運用于實踐中。
當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存在過度強調技術化的傾向,如側重慕課、翻轉課堂等,而忽視了對思想政治教師的科研要求和對思想政治課內在屬性的強調。高校思想政治課只有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傳承納入教學實踐,真正在科研、學術上有所突破,才能讓廣大青年學生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
思想政治學科成立的歷史較短,易引起誤解。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并不屬于教育學范疇,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增強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合理布局學科建設。
一是從學科建設角度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將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聯(lián)系起來,遵循學科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研究,以學科建設的成果服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二是加強對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培養(yǎng)和培訓,努力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尤其是培養(yǎng)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及教學科研骨干,同時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訓練,形成層次合理的教師隊伍。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改善思想政治課的主要著力點。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啟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笨梢詮囊韵聝蓚€方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是注意對教育對象的考察。一些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思維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照本宣科地將教材內容講一遍,未能將教與學結合在一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把握大學生品德發(fā)展需要是對象有效的基礎,歸根結底在于我們的教育內容方法選擇乃至教育主體建設,都要在這個發(fā)展需要的基礎上展開?!盵3]有必要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特點進行研究,“學生思想行為特點都是傳統(tǒng)教科書研究的成果,有相當多的內容落后于現實;現實中對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研究,不夠系統(tǒng)和深入,熟悉行為特點的沒有把行為特點上升為理論成果,而形成理論成果的又多半缺少經驗支持,因為它脫離實踐。”[4]只有真正地了解大學生,知道大學生面臨的思想問題,才能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象。在“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必須注重情感體驗,與大學生的認識產生共鳴。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有讓人信服的邏輯理路,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主動設置議題,不回避矛盾,掌握話語權,對錯誤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全盤西化論進行針鋒相對的批判。
二是因材施教。不同學校之間,甚至不同學科之間學生的學科背景差異極大,同時教學資源也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對不同學校、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應該有所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使得教學過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加快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推廣,不能脫離時代。
一是教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從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出發(fā),在教學過程中更廣泛地運用新的網絡教學平臺,更多地將網絡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
二是網絡平臺內容的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理論化色彩濃厚,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宣傳無法有效地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要貼近學生,將網絡平臺內容以“學生聽得懂的話”來表述,從而真正地引導學生的思想。
三是加強對學生輿情的認知研究。青年學生處于人生中重要的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亟待成型,而其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方法并不完善。因此,教師要認真溝通、了解,做到對青年學生輿情的正確認識。
高校是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樣人才的根本問題。在“互聯(lián)網+教育”的背景下,必須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各種信息的鑒別、判斷能力,堅定學生對中國發(fā)展道路的信念。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2]劉宏森.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困境和作為[J].中國青年研究,2015(7).
[3]吳林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有效及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2).
[4]吳林龍,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N].光明日報,2014-0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