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吉,陶 雁,劉釘賓,楊 帆
(重慶市長壽區(qū)人民醫(yī)院:1.輸血科;2.呼吸內(nèi)科;3.檢驗科 401220)
肺炎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指病變累及肺泡、肺間質(zhì)及氣道所發(fā)生的炎性反應。引起肺炎發(fā)生的原因較多,如病毒、真菌、細菌、吸入性異物、遺傳因素等,常見癥狀有咳嗽、咳痰、發(fā)熱等,部分患者伴有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癥狀。輕度肺炎患者經(jīng)積極治療后即可痊愈,但部分患者致病因素持續(xù)存在,病情呈進行性加重,會發(fā)展為重癥肺炎。重癥肺炎是導致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死率較高,為25%~50%,需及時診治[1]。凝血功能是目前臨床判斷重癥肺炎病情的重要指標,常見指標有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時間(APTT)、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漿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等,但上述凝血指標主要是通過人體內(nèi)外因素刺激促進體內(nèi)炎癥因子釋放,從而間接反映凝血功能。而血栓彈力圖(TEG)是基于細胞學說,通過圖像的方法,直觀、動態(tài)反映血液凝固及纖維蛋白形成過程的檢測手段[2]。本院對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76例重癥肺炎患者進行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測的同時,進行TEG指標檢測,旨在探討TEG在重癥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判斷中的臨床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76例重癥肺炎患者,按入院時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PACHEⅡ)評分分為非危重癥組(21例,APACHEⅡ評分<12分)、危重癥組(32例,APACHEⅡ評分12~25分)、極危重癥組(23例,APACHEⅡ評分>25分)。非危重癥組中男12例、女9例,年齡50~85歲、平均(67.2±2.2)歲。危重癥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51~85歲、平均(67.9±2.7)歲。極危重癥組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51~84歲、平均(67.5±2.4)歲。隨訪2個月,根據(jù)其預后情況分為存活組(47例)和死亡組(29例)。存活組中男28例、女19例,年齡51~84歲、平均(67.8±2.5)歲。死亡組中男15例、女14例,年齡52~85歲、平均(68.3±2.6)歲。各組性別構(gòu)成、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jīng)病原菌檢查證實,存在肺部感染病灶,符合《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經(jīng)胸部X線檢查可見雙側(cè)或多肺葉受累;呼吸頻率>30次/分,血氧分壓(PaO2)<60 mm Hg;并發(fā)膿毒性休克[3]。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亂者;嚴重免疫功能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等基礎疾病者;惡性腫瘤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3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股靜脈血3~4 mL,進行TEG檢測。選用國產(chǎn)YZ5000血栓彈力儀,檢測指標包括K值、R值、MA值及α角等。同時進行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測,指標包括PT、APTT、PLT、FIB、D-D,分析重癥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與凝血功能指標及TEG指標的相關性。
2.13組重癥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與非危重癥組、危重癥組比較,極危重癥組PT、APTT明顯延長,PLT水平明顯降低,D-D水平明顯升高(P<0.05);而3組FIB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非危重癥組比較,危重癥組PT、APTT明顯延長,PLT水平明顯降低,D-D水平明顯升高(P<0.05)。見表1。
2.2存活組與死亡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與存活組比較,死亡組PT、APTT明顯延長,PLT水平明顯下降,D-D水平明顯上升(P<0.05);而兩組FI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3組重癥肺炎患者TEG指標比較 與非危重癥組、危重癥組比較,極危重癥組K值、R值均增加,MA值及α角均減小(P<0.05);與非危重癥組比較,危重癥組K值、R值均增加,MA值及α角均減小(P<0.05)。見表3。
2.4存活組與死亡組TEG指標比較 與存活組比較,死亡組K值、R值均增加,MA值及α角均減小(P<0.05)。見表4。
表1 3組重癥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極危重癥組比較,aP<0.05;與非危重癥組比較,bP<0.05
表2 存活組與死亡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存活組比較,*P<0.05
表3 3組重癥肺炎患者TEG指標比較
注:與極危重癥組比較,aP<0.05;與非危重癥組比較,bP<0.05
表4 存活組與死亡組TEG值比較
注:與存活組比較,*P<0.05
2.5重癥肺炎TEG指標與凝血功能指標的相關性 經(jīng)Pearson相關分析,K值與PT、D-D呈正相關(r=0.605、0.512,P=0.01、0.02),與PLT呈負相關(r=-0.719,P=0.01);R值與D-D呈正相關(r=0.601,P=0.00),與PLT呈負相關(r=-0.487,P=0.00);MA值與PT、APPT呈負相關(r=-0.645、-0.546,P=0.01、0.00),與FIB、PLT呈正相關(r=0.786、0.795,P=0.01、0.01);α角與PT、APPT呈正相關(r=0.697、0691,P=0.00,0.00),與PLT呈負相關(r=-0.726,P=0.00)。
凝血功能指標是現(xiàn)階段臨床診斷重癥肺炎的重要指標。重癥肺炎發(fā)生后,在細菌感染以及嚴重創(chuàng)傷作用下,會促進大量炎癥細胞因子釋放,從而引起凝血功能紊亂,進而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發(fā)生,病死率較高[4-5]。
本研究顯示,隨著重癥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增加,PT、APPT明顯延長,PLT水平明顯下降,而FIB水平無明顯變化,這與林化等[6]報道結(jié)果相似。PLT水平隨著病情嚴重程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內(nèi)毒素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促進血小板活化、聚集,并形成血栓,使PLT水平下降。若體內(nèi)PLT水平較低,極可能發(fā)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D-D是來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lián)纖維蛋白凝塊,主要反映纖維蛋白溶解功能。本研究顯示,隨著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增加,D-D水平明顯升高,且死亡組D-D水平高于存活組,與楊亞娟等[7]報道結(jié)果相似。結(jié)合本研究重癥肺炎其他凝血指標,考慮重癥肺炎患者可能存在纖溶系統(tǒng)功能紊亂、纖維蛋白溶解增強等凝血功能紊亂,且隨著病情嚴重程度增加而加重,預后也較差。但D-D水平只能反映纖維蛋白溶解中的一部分,不能準確反映血液凝固全過程,因此凝血功能指標的檢測,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近年來,國外已開始采用TEG進行手術(shù)患者凝血功能的檢測[8]。動物實驗研究表明,TEG可鑒別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高凝期和低凝期[9]。本研究顯示,隨著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增加,K值、R值均增加,MA值及α角均減小,且死亡組K值、R值較存活組升高,MA值及α角較存活組低,這與徐強等[10]報道結(jié)果相似。由此說明,重癥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與TEG指標有關。TEG指標中的K值主要反映從血凝塊形成到振幅20 mm所花費的時間,其主要與PLT、FIB有關,能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R值主要反映凝血因子活性及數(shù)量。MA值主要反映血凝塊形成的最大硬度及強度,主要受血小板活化時間及FIB功能的影響。而α角可反映凝血酶形成的速度,主要與FIB功能有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TEG指標中K值與PT、D-D有關,R值與D-D有關,MA值與FIB、PLT有關,α角與PT、APPT有關,與陳冠伊等[11]報道結(jié)果相似。由此說明,TEG指標與重癥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存在一定相關性。
綜上所述,凝血功能是評價重癥肺炎的重要指標,但不能完全反映血液凝固的整個過程,應用較局限。TEG作為一種新興的檢測方法,能更準確地反映凝血功能,可為重癥肺炎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由于本研究時間有限,關于TEG指標在重癥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中的具體作用機制,還需作進一步分析研究。
[1]張潔,解立新,謝良地.D-二聚體對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評估價值[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6,28(9):769-774.
[2]王萍,周戎,何永濤,等.血清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對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情與預后評估中的作用[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9):1949-1951.
[3]杜江濱,王健,蔡澤波,等.重癥肺炎患兒凝血指標、血小板參數(shù)測定的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17,22(1):142-144.
[4]梁玉榮.低分子肝素與普通肝素佐治老年重癥肺炎中療效及對凝血功能的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5,6(9):1715-1719.
[5]WANG K,GAO M,YANG M,et al.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from children with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eveals novel gene expression and immunodeficiency[J].Hum Genomics,2017,11(1):4-10.
[6]林化,馬春林,倪琦.老年重癥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2015,35(17):55-56.
[7]楊亞娟,郭萍.老年重癥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32(24):3669-3670.
[8]YUAN D M,ZHANG J Y,YAO Y W,et al.The pulmonary nodule "discovered" by pneumonia:a case report[J].Trans Lung Cancer Res,2017,6(1):92-96.
[9]CUADRADO M M,AHMED A,CARPENTER B,et al.Cytomegalovirus pneumonitis complicated by a central peribronchial pattern of organising pneumonia[J].Respir Med Case Rep,2017,20(20):184-187.
[10]徐強,楊堅,董華,等.血栓彈力圖在重癥肺炎患者病情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山東醫(yī)藥,2016,56(46):79-82.
[11]陳冠伊,歐陽錫林,吳靖輝,等.血栓彈力圖與常規(guī)凝血四項評價臨床患者凝血功能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5,23(2):546-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