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嬌嬌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與人格平等的求知識獲知識的人進行富于愛心的交流。這一說法與甲骨文中“教育”的含義不謀而合。甲骨文“教”字,上面是一個棍棒,底下是一個“子”,隱喻“上對下”的影響。那影響是如何產生的呢?靠右邊的“文”,甲骨文的“文”字中間是“心”?!坝痹诩坠俏闹惺恰霸杏律钡囊馑迹逃褪且孕娜グl(fā)現(xiàn)心,給孩子的心田灑下一片溫暖。
一、個案呈現(xiàn):
四年級接手四2班班主任工作,由于三年年級時英語學科就由我任教,對于班中的同學已是熟悉有加。小虞是我班上的一位學生,他是位可愛的男孩,長得虎頭虎腦,聰明活潑。猶記得三年級一次看見小虞手捧《呼蘭河傳》,讀得津津有味。喜愛讀書,這是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
可是開學沒過幾天,每天不是各個任課老師就是學生來向我告小虞的狀。我也注意到小虞上課時聽課效率下,總是東張西望,注意力難以集中,作業(yè)馬虎完成、字跡潦草。課間與同學相處也經常發(fā)生磕磕碰碰的小摩擦……于是,我決定找他談話。談話時,先是肯定了他的優(yōu)點,并且希望他上課能專心聽講、與同學友好相處,爭取做一個老師喜歡、同學喜歡的好孩子。他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是下決心又是保證要改正自己的缺點。但沒過幾天,他又跟原先一樣,作為班主任的我,耐著性子跟他溝通,談話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小虞確實知道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但是在幾次談話后都沒有任何改觀。其實,每一個孩子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自己在被教育的,當他意識到他在接受教育時,教育的意義已經失去了。我到底應該如何與平等的與這個孩子溝通,讓他慢慢形成養(yǎng)好的學習習慣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剛為人師的我。
二、問題歸因:
小虞在單親家庭長大,監(jiān)護權在母親一方,平時母親需要工作,也沒有老人在家照顧。因此小虞的成長都是較為孤獨的,身體也不是很好。母親因為看著自己的孩子出生于單親家庭心里感覺對他有所虧欠,所以較為寵愛,把他的身體放在了第一位,學習則是過得去就行。
目標制定:
1.學會正確歸因。2.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與同學友善相處。
教育過程:
1、小虞樂于幫助他人的優(yōu)點,激勵他在學習爭取進步,課堂上能舉手發(fā)言,就給予鼓勵;作業(yè)完成等則給予肯定,為他重新建立自信、自尊。隨著表揚、鼓勵的次數(shù)增多,師生感情加深,我再以“建議”的形式告訴他“如果你這樣做會更好”等等。漸漸的,他學習上有了進步,字跡也比以前工整了,作業(yè)速度也快了許多并幫助他做到持之以恒。
2、針對小虞注意力易分散的缺點,首先設計一些游戲,如拼圖、穿珠子、找相同或不同等等,從簡單的開始,讓他享受完成的成就感,以訓練短時間的注意力,再慢慢加深游戲的難度和延長游戲的時間,以延長孩子的耐力,增進專心度。其次激發(fā)學習興趣,同時在課堂上多用眼神、動作、語言來提示他,增強聽課的注意力。
3、營造和諧、友愛、奮發(fā)向上的班級環(huán)境。我運用“一幫一”的形式引導學生來關心他幫助他,多與同學做游戲、交流,把他關注室外的注意力轉移和同學的友好相處,到使他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安全,為有這樣的一個班集體而感到驕傲、自豪。
4.家校合作多交流。要求家長每天檢查家校練習本,如果孩子未完成作業(yè),就在家校記錄本上留言。我還經常與家長聯(lián)系,相互交流在家里、學校的表現(xiàn)。我和家長達成共識,齊抓共管,課堂上我不時的就到他的身邊,經常提問他,及時了解他的學習狀況,和他談心,然后和家長互相交換近階段的學習狀況,表揚已經有的進步,共同交換需繼續(xù)督促的事項。
三、教學效果:
經過5個月時間的訓練,小虞有了一定的進步,他在學習方面逐漸樹立自信心,書寫較工整,學習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上課時,較能專心聽教師講課,減少不做小動作的次數(shù)。能聽從教師的教育,但學習上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
四、分析反思:
習慣是生長的表現(xiàn)。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wěn)固鏈接,習慣是人的行為傾向,習慣是一定的行為,而且是穩(wěn)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wěn)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沈某雖然有進步了,但學習還是需要老師的監(jiān)督,應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他愛做手工,可多設計一些游戲,加強注意力的延長時間,同時要做好家校聯(lián)系,取得家長的大力配合,使家長能夠多關注孩子、愛孩子,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相信對這個孩子的發(fā)展會有很大的幫助,孩子一定會更加茁壯地成長。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奮斗目標。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之中,他就學會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偉大的啟蒙主義學者盧梭說過:"教育就是生長。"這就意味著教育本身的目的是生長,而并非其他,比如"將來適應社會、做出成就"之類我們耳熟能詳?shù)恼f教,這些其實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長的期望。教育應當使每個人的天性得以健康發(fā)展,和種樹、種莊稼時疏松土壤,興修水利一樣,讓根系自然生長,而不是強迫兒童接受外來的知識與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讓人自然自由生長、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