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玲
邳州市宿羊山鎮(zhèn)徐樓小學 江蘇徐州 221300
《語文課程標準》是設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它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提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制定了課程的總目標與階段目標,對教材的編寫、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課堂教學及評價提出了實施建議。教師要“依綱扣本”,運用《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精心設計與改進閱讀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閱讀一篇課文要引導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并練習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促使思維成果得以固化。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與概括能力。閱讀,是吸收與感知文本信息的實踐活動;倘若“讀而不思”,感知不到任何信息,則如同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指導思想。教師要運用這一思想指導與優(yōu)化課堂設計,促進學生的閱讀與思考,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離不開核心問題的設計。核心問題也叫“主問題”,往往是圍繞課文內容設計出來一個或幾個主要的問題。有了核心問題的引領,學生的閱讀與思考就有了方向,而不至于陷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境地。尤其是對于高年級教材中篇幅較長的課文,更需要運用核心問題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做到長文短教。比如,教學《小草和大樹》一文,筆者抓住了第1自然段第2句話“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于風沙中的仙人掌花”來設計核心問題——“夏洛蒂·勃朗特遭遇了怎樣的艱辛?她又是怎樣憑借著頑強不屈的精神一步一步走向壯麗、創(chuàng)造輝煌的呢?”這個核心問題中有三個關鍵詞,即“艱辛”、“頑強不屈”和“壯麗”,這三個關鍵正好對應著課文中的一些內容,同時也能給學生的思考方向做好一個“定位”。圍繞這個核心問題,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自主閱讀活動——默讀第2-4自然段,從中標畫出表現(xiàn)“逆境”的句子,并概括出她們在生活的道路與寫作的道路上各經(jīng)歷了哪些“艱辛”。
通過一番認真的研讀與組內交流,學生標畫出了相關句子,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艱辛”的內容所在:一是生活道路上遭遇的艱辛——家庭的不幸,過早地承擔維持生計的責任,二是寫作道路上遭遇的艱辛——來自騷塞的冷酷打擊。這樣的概括是學生思維成果得以;固化的體現(xiàn),說明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這三個自然段的內容,主要信息捕捉到了,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應有的鍛煉。
《語文課程標準》針對第二、三學段的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目標與任務:能了解事件梗概,有條理地、簡明扼要地復述敘事性課文的大意;想象文本生動的人物形象或活動場景,品味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能將自己的心跟作者的心融入到一起,關心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樂意跟同伴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憑借對課文的閱讀,保質保量地完成這些任務,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欣賞與評價能力。而要達成這些目標,教師必須杜絕“一言堂”現(xiàn)象,摒棄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去自主閱讀,真正做到“把心放到文本中,把文本放到心中”,貫徹《學講計劃》所倡導的自主先學、小組討論、交流討論等學習方式,彰顯“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比如,教學《小草和大樹》一文,筆者引導學生深刻挖掘“小草”能夠成長為“大樹”的原因,并要求學生對夏洛蒂·勃朗特進行評價。學生到黑板上寫出相關的詞語,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屈不撓”、“滴水穿石”、“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等等。這些詞語的出現(xiàn),是學生根據(jù)夏洛蒂·勃朗特的思想、行為而想到的,這說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了解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質,同時也受到了一定的感染。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因此,關注文本表達形式,從文本中學習寫作方法,就成了閱讀教學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談及自己取得的成就時說,自己起初就是通過模仿而走上創(chuàng)作之路的。由此可見,模仿是通往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路徑。同樣,小學生學習寫作也要學習與借鑒課文中的寫作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習作。課文是習作方法之源,教師要格外重視這一資源,引導學生在掌握課文思想內涵的同時,研讀并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將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借此鍛煉遣詞造句與謀篇布局的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比如,教師常常要求學生寫讀后感或觀后感,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寫出比較規(guī)范的習作?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從課文或范文去發(fā)現(xiàn)寫法。蘇教版第11冊編選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這篇課文,其實,這就是一篇讀后感。讀后感的常規(guī)寫法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讀”,一是“感”,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收獲,二者相互依存。圍繞“讀”要概括介紹書的梗概及印象深刻的人物、情節(jié)、場景等,以便為寫“感”做好鋪墊;圍繞“感”要重點介紹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即自己從書中得到了怎樣啟迪與思考,獲取了怎樣的教益。但小學生在實際寫作中往往抓不重點,介紹書的內容不到位、不清楚,感想寫得不深不透。為促進學生掌握讀后感的寫法,就可引導學生去探尋《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一文在構思上的特點,理清寫作思路:介紹書的名字及書上的贈言→介紹書的故事情節(jié)→對主人公進行評價→表達自己對于“學會生存”的感觸。拎出了這樣一條寫作思路,就可以讓學生運用于自己的讀后感寫作中,經(jīng)過持之以恒地嘗試與鍛煉,讀后感的質量就會得到提升。
此外,閱讀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借助對文本的學習與欣賞,教給學生“點面結合”的描寫場面的寫法、“烘云托月”的襯托寫法、“欲揚先抑”的寫人方法、“前呼后應”的構思方法,等等??傊?,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思想內容,又要引導他們關注文本的表達形式,從課文中汲取寫作方法,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