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 要]中國的國際社交,始終遵循在不結盟的前提下,與其他國家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這一對外關系發(fā)展模式?;诖?,本文就地緣政治視角下的中緬關系研究進行分析,對近年來在政治、社會與民間層面的突出問題進行了介紹,并進一步提出了樹立新型地緣政治互信關系、強化民間及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交流等應對策略。
[關鍵詞]地緣政治;中緬關系;地緣角色
于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舉辦的2017年國慶招待會在9月26日順利召開,洪亮大使在致辭中表示,在過去的一年中,中緬關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緬甸作為中國南部邊疆的重要鄰國,通過相關講究與分析,客觀的看待與處理中緬未來關系,將以往的投資方式以及地緣心理認知等進行有效改進,對中緬關系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緬關系中的突出問題
1.政治方面
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峰會期間,到緬甸進行正式訪問,這是自緬甸2010年大選4年之后,中國總理的首次到訪。在中國的角度來看,中緬關系的維護,需要以緬甸新政府的對華政策進行綜合評估與觀察,在萊比錫等項目問題的影響之下,中緬關系出現(xiàn)了裂縫,政治上的不信任感,影響中國民間組織與團體,減少了同緬甸相關項目的交流與互動;而緬甸政府方面在,則認為以往的對華與外交政策,與緬甸當前的國家利益最大化形成了一定矛盾,希望能夠通過自身努力,降低對中國的政治與經(jīng)濟依賴。而2014年的緬北局勢惡化,則從側面顯示了中緬雙方政治互信度降低的不良趨勢。
2.社會與民間層面
緬甸政府的對華政策,長期遭受到社會以及民間個別組織的反對,緬甸民眾的反華數(shù)不斷增多,反華活動組織范圍也不斷擴大。緬甸民眾對中緬關系的不斷抗議,如抵制華文教育的推廣,抗議密松水壩項目建設等,2013年11月,數(shù)百名民眾到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前游行示威;2014年末,緬甸民眾更是對中方投資項目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游行示威活動。而緬甸官方以及民間輿論當中的向西方傾斜的趨勢,推動了緬甸外交政策的實證性變化,相應的增加了緬甸對華政策的外交砝碼,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與西方國家之間的關系,這對中緬友好關系的持續(xù)維護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地緣政治視角下維護中緬關系的對策
1.樹立新型地緣政治互信關系
中緬伙伴關系的建立,與兩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共鳴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加之巨大的戰(zhàn)略互補優(yōu)勢,對兩國的發(fā)展能夠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以不干涉緬甸內政為前提,斡旋緬北民地武與緬甸政府軍的談判工作,并理解緬甸民主化改革及其與西方國家聯(lián)系日趨緊密這一現(xiàn)象。緬甸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在中緬關系日趨緊張的形勢之下,中國要尊重其國家利益發(fā)展的權益。重視這一具有地緣政治價值的國家,維護傳統(tǒng)友好鄰國的關系,要在新的發(fā)展時期,發(fā)展新型的地緣政治互信模式,從而促進雙邊關系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而在緬甸的角度來說,應該尊重中緬的歷史友好關系,并積極看待中國在緬北民族沖突中的斡旋角色,保證這一協(xié)調力量不會流失。在時代的推動之下,緬甸的民主化改革與對外開放道路是必然選擇,再起外交環(huán)境轉型變化的過程中,未能處理好國內民眾的“中國威脅論”等反華言論,要及時處理,強化政府、政黨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鞏固中方對面訪的信任。2015年11月8日緬甸大選之后,昂山素季重新走上了政治前臺,在3天之后,就通過緬甸外長吳溫納貌倫向中國外長王毅表示,“無論國內如何變化,對中國的情誼永遠不變”;另外,在昂山素季出任新一屆政府外交部長后,邀請訪問的第一位外國政要,同樣也是中國外長王毅。由此能夠看出,中緬雙方政府都為兩國伙伴關系做出了極大的努力。
2.強化民間及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交流
中緬之間的交往歷史十分悠久,而且,緬甸境內的克欽族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是一種民族同源的關系,這種民族分布的形式,有利于中緬民間的和諧、穩(wěn)定交流。與此同時,通過邊境口岸的相繼開放,邊民之間互通有無,為邊境貿易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云南成為了緬甸人民來華旅游的首選地區(qū),同時,其多元的民族構成與獨特的民俗風情,也吸引了大量的中國民間團體到緬甸游玩,這種交流形式,不僅強化了中緬人民的友誼與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兩國的經(jīng)濟往來與社會發(fā)展。2013年正式成立的緬中友好協(xié)會,促使中緬雙方的敏膠交往形成了多元化與機制化的形式,為中緬雙方持續(xù)開展友好活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機制保障。
另外,緬甸的民主化政治改革,使得民眾的地位權益得到了顯著提高,在國家政治方面,享有更多的話語權,處于對民眾輿論的正確引導,在地緣政治視角下,有必要強化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中國的經(jīng)濟與政治各界的團體組織,可頻繁到緬甸進行訪問與考察,包括科院所、大學機構等,都可以進行深入的交流,探討兩國的發(fā)展經(jīng)驗,增強彼此的政治互信度。就大學人才交流培養(yǎng)與交換培養(yǎng)的優(yōu)勢,培養(yǎng)更多支持中緬伙伴關系的友好使者,在他們的積極聯(lián)系與正確引導之下,疏導緬甸民眾的反華思想與反華輿論,鞏固中緬雙方,在幾代人不懈努力之下才建立起來的“胞波”情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地緣政治視角下的中緬關系進行研究,有利于維護中緬雙方的友好關系。通過相關分析,能夠明確中緬雙方關系建立與維護所面臨的困境,中國要理解緬甸方面的發(fā)展需求,而緬甸方面則要正確認識自身與西方國家、與中國之間差異化的地緣政治角色,從而有效引導國內政府與民間的反華言論,推動中緬友好關系的可持續(xù)建設。
參考文獻:
[1]朱汝霞. 基于地緣政治視角的中緬油氣管道風險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2]王子昌. 對中緬關系的理解與言說——評現(xiàn)代中緬關系研究的三本專著[J]. 東南亞南亞研究,2014,(0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