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浪潮》又譯《白恤暴潮》,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影片講述了發(fā)生在加利福尼亞州一所高中的駭人事件。在一次活動周的課堂上,老師文格爾先生為了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法西斯專政的恐怖,與學生們共同參與一場名為“浪潮”的活動,此浪潮集團在短短五天時間從成立到壯大,發(fā)展到無法控制的局面。這場浩劫使我們深刻意識到集體無意識形態(tài)下的災難性狂熱異常驚駭。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之中。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自覺的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是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xiàn)出的首要特征?!盵1]在“浪潮”這一臨時集合的“烏合之眾”里,教師文格爾也正是利用此來逐步進行他的實驗,把一群在自由世界長大的學生變成了自己的狂熱信徒,這一切都離不開群體意識的形成。
首先,樹立起強大的、自主的群體意識離不開群體規(guī)范的約束。群體意識是在群體信息傳播和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無論是班級的小群體還是國家及地區(qū)的大集體,群體規(guī)范深刻影響成員的個人行為,進而加深群體傳播的效果?!独顺薄分校嚰{老師建立了一系列群體規(guī)范:座次重新洗牌、稱呼賴納為“文格爾先生”、發(fā)表觀點須舉手起立等。學生們開始熱愛這個組織,群體凝聚力也隨之增強。
隨后,群體意識再次強化,群體符號化逐步形成。在班級的討論中,活動確立了名稱、標志、服飾、手勢等。群體目標深刻烙印在每個成員心上。所有人發(fā)揮各自所長,為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讓“浪潮”席卷全社會。成員們在整個學校乃至社會進行宣傳,如發(fā)傳單、印貼紙、拉攏新成員。他們的感情與思想都在關注同一件事,而這種極為激烈的情感促動,使得原本獨立的個人形成了一個同質(zhì)化意識的群體??駸岱肿印败浤_蝦”蒂姆甚至甘冒生命危險,爬到大廈頂端噴涂巨型“浪潮”標識。
最后,群體感情和歸屬意識極度強化,群體意識達到頂峰。巨大的歸屬意識讓所有人為之傾力,群體目標在一夜之間得以實現(xiàn)。在群體內(nèi)部,“軟腳蝦”蒂姆從一個渴望被關注卻沒有朋友的懦弱男孩逐步成為感受到“浪潮”溫暖的被保護的核心骨干,因嚇跑混混而被肯定的勇者。出生在單親家庭同樣渴望被關注的馬爾科、渴望平等的麗薩等等,這些擁有共同心理的成員在“浪潮”中獲得歸屬感,集體內(nèi)部產(chǎn)生達到通力合作的高度黏合性。直到結尾,這場反法西斯的認知活動偏離了本意而走向極端。正如邁克爾·甘布爾所說,“盡管一般來說達成一致說一個群體所追求的特征之一,但是如果走到極端,那么它也變得毫無功用甚至具有毀滅性?!盵2]
回首人類發(fā)展歷史,早在原始社會就存在首領,其他人就像溫順的羊群,沒有羊頭就會不知所措,就像俗語中“擒賊先擒王”一樣,“羊群效應”即是如此。
片中的老師文格爾是至高無上的代名詞,領袖發(fā)揮著左右大眾的巨大影響力,學生們自然就淪為了“羊群”。因此引發(fā)的“從眾”心理或者“沉默的螺旋”現(xiàn)象則不言而喻。
“浪潮”集體在確立了標志、手勢、服裝后,大多數(shù)成員出于群體壓力下的趨同心理,其行為保持高度一致性,唯一沒有穿“浪潮”制服的卡羅被班級孤立,舉手發(fā)言被老師忽略,連深愛的男朋友馬爾科也指責她“自私”。集體無意識替代了個體有意識的行為,服從集體也就意味著默認一部分自主選擇權的喪失。浪潮成員們各自心懷對社會的不滿,卻在集體中一統(tǒng)心志、失去個性。
群體傳播活動受心理因素的制約——群體模仿、群體感染、“匿名性”心理等。埃里克·霍弗在《狂熱分子——群體運動圣經(jīng)》一書中定義忠實信徒為“具有狂熱信仰,隨時準備好為一件神圣偉業(yè)犧牲的人?!盵3]以宣布“浪潮”結束這一敘事段落為例,“浪潮”集團的集合行為均印證了以上理論。
根據(jù)塔爾德的模仿理論,突發(fā)事件的集合行為中,人們本能地保持與大部分人步調(diào)一致的做法,模仿他人的行為以求保護。而勒龐提出的感染理論中,隨著激情程度的增加,情緒互相滲透和感染,逐漸喪失個人的理智判斷,做出更為瘋狂的行為。當馬爾科幡然醒悟想要停止“浪潮”時卻被看作集團的叛徒,其他人怒不可遏,一人高呼殺之而云集響應。那些深受群體感染的狂熱分子,處于匿名地位,責任被分散,存在法不責眾的心理,所幸在文格爾宣布結束“浪潮”時停止了狂暴行為。
普羅大眾不孤立不封閉地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生產(chǎn)和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參與社會化活動。以蒂姆之死為代表的狂熱者下場,正是集體無意識行為下非理智行為的揭示。因為無意識,所以強大,個人的獨立意志在“浪潮”中淹沒。個體越弱小,就越需要強大的指引,越需要權威去維護。
這也啟迪著我們,群體的力量不容小覷?!稙鹾现姟吩诮忉屓后w重要性時說,“我們要進入的時代,是一個群體的時代”。[4]群體傳播的規(guī)律性一旦被惡性利用,將是對個人社會化活動極大的干擾和約束,甚至帶來不可磨滅的負面效果。愿,吞噬生命和靈魂的“浪潮”不再,世界和平。
參考文獻:
[1][4]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5.
[2][美]特里·K甘布爾,邁克爾·甘布爾.有效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埃里克·霍弗.狂熱分子.群眾運動圣經(jīng)[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