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網絡情緒表達與價值觀引領
        ——對“喪文化”的反思

        2018-03-27 03:03:06蔣建國李穎欣
        長白學刊 2018年6期
        關鍵詞:亞文化文化

        蔣建國,李穎欣

        (華南理工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不斷地影響著網絡文化的形成、發(fā)展與傳播。在Web3.0時代,便捷和多元的互聯(lián)網催生出形形色色的亞文化形式,從2017年的魔性“葛優(yōu)躺”①到2018年火熱的“佛系青年”,“喪文化”以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活躍于網絡,甚至滲入現(xiàn)實生活。各種“喪式”和“佛系”表達亦因受到青年網民的喜愛而廣泛流行,形成了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新風格?!昂谏哪薄白猿啊薄皬U柴”是大眾普遍給“喪文化”貼的標簽。然而,隨著“喪文化”的盛行,潛藏其中的頹廢主義和虛無主義對青年一代的精神蠶食日益明顯,它們混淆、擾亂了青少年的是非判斷和價值取向。因此,探究社會集體性致“喪”的根源,揭示“喪文化”的虛假“治愈”本質,為青年一代提供積極正面的價值導向,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喪”:網絡青年亞文化的風格呈現(xiàn)

        對于“喪文化”這一概念,學界目前尚未形成明確的定義。一些學者在研究“喪文化”現(xiàn)象的過程中結合其行為特征進行解釋,他們認為,“喪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體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1]?!皢饰幕钡牧餍信c演員葛優(yōu)有著“不解之緣”,2017年,“葛優(yōu)躺”系列表情包的走紅掀起首波“喪文化”狂歡熱潮,并由此形成典型的“魔性癱躺+負能量文字”網絡“喪文化”展演模式。2018年年初,席卷網絡的“佛系”熱再度引發(fā)公眾對網絡“喪文化”的關注和討論。一些研究“佛系”的人士就明確指出,實際上“佛系文化”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喪文化”色彩,并提出“佛本是喪”的命題,從而將此歸到“喪佛文化”的范疇[2]??傮w而言,網絡“喪文化”表現(xiàn)出如下風格特點。

        (一)“語圖互文”與社交狂歡

        赫伯迪格認為亞文化意義的表達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風格”來表達,表現(xiàn)在復雜的表層上,即符號層面上[3](P114)。因而,符號是亞文化風格塑造和呈現(xiàn)的重要表征之一。盡管文字、圖片、音樂、商品都是常見的“喪文化”傳播載體,但流行最廣和最為突出的仍是網絡社交媒體上的“語圖互文”?!罢Z圖互文”原是修辭學中的概念,指的是語言文本和圖像文本間的互文性關系,兩者可以共存于同一物質載體[4]。這里借用此概念以描述“喪文化”的符號拼貼形式及其意義生成過程。由于符號具有任意性,因而只讀單一的視覺符號,如“葛優(yōu)躺”圖片,大眾難以形成直接統(tǒng)一的意義解讀。青年網民運用PS等技術,通過二次創(chuàng)作,在圖片上添加諸如“頹廢是糖,甜到憂傷”“生命不息,躺尸不止”等意義明晰的文字,賦予了“葛優(yōu)躺”確定的頹廢含義。“語圖互文”形式的“葛優(yōu)躺”因風格突出和意義鮮明而成為“喪文化”的代表性符號。除了出自中國本土電視劇魔性癱躺形象的葛優(yōu)和網民自創(chuàng)的“暴走漫畫”之類的形象符號外,一些外國作品中的視覺形象也被廣泛用于網民的“互文”創(chuàng)作和網絡“喪文化”的傳播。例如美國動畫片中的馬男波杰克、胖男孩鮑比希爾,日本小劇場動畫中的懶蛋蛋、漫畫中流淚悲傷蛙和有腳的哭泣咸魚等,這些動漫形象因表情生動而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比如悲傷蛙永遠下垂的嘴巴和止不住的眼淚、有腳咸魚眼角的淚珠、馬男波杰克的沮喪表情,讓人一看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累、悲、頹、喪。視覺符號的頹喪“凝視”配上“喪語”段子的扎心提醒,直觀化和形象化的“語圖互文”傳播形式將“喪文化”風格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罢Z圖互文”亦因本身具有娛樂性和可復制性而成為“喪文化”的主要呈現(xiàn)方式。

        Web3.0時代,“喪文化”展演的主要場域是以微信、微博為主的社交媒體。在“一言不合就斗圖”“一言不合就刷?!钡木W絡社交方式影響下,“喪文化”的流行自然“引燃”新一輪的社交狂歡。一時間,“比喪”似乎成了年輕人樂此不疲的事情。不管是否真實地感受到“喪感”,他們在社交網絡中都熱衷于以“喪貌”示人。交流群、朋友圈、互動社區(qū)都可以是年輕人即時的“比廢”“戰(zhàn)場”。一旦有人拋出第一個“喪段子”或“喪表情包”,微信群、朋友圈便馬上被“激活”,一場集體“斗喪狂歡”便拉開帷幕,原本靜默的大家紛紛變身為“好斗的勇士”,主動積極地加入這場集體的歡騰中。顯然,“喪文化”的集體狂歡擁有巨大的娛樂能量,而這種體驗對于身處無聊中的用戶構成了致命的吸引力,使其在壓抑、平淡、無精打采的日常體驗之外獲得一種強烈而直接的快感,并使其被社會結構化了的自我獲得暫時的解脫[5]。因而,“喪文化”的社交狂歡得以在青年群體中迅速流行。

        (二)主流解構與戲謔抵抗

        “抵抗”是青年亞文化的重要特征。從早期流行的“小清新”到今天的“喪文化”,網絡亞文化的風格和形式雖一直在變化,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抗議卻貫穿始終。一方面,網絡“喪文化”在其“反雞湯”“反勵志”的話語表達即“喪語”的產生和傳播中消解主流文化的意義和價值。例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這一段子是對“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解構和“再造”。諸如此類的“喪語”通過反義重構的方式顛覆傳統(tǒng)價值文本,消解其原來積極向上的意義,最終形成與主流文化相悖的消極文本。從某一程度上看,青年網民對“喪文化”的接納能夠反映他們對主流價值體系的懷疑和反叛。另一方面,“喪文化”的流行意味著年輕人在面對現(xiàn)實困境和自身問題時態(tài)度的改變。前幾年,年輕人在面臨困難或問題時,往往會選擇“小清新”式的“繞道”或逃離的處理方式。他們主動地屏蔽和過濾現(xiàn)實生活中的負面東西,一味地將注意力和情感轉移到對“美”的關注和意境的追逐中?!靶∏逍隆敝髁x青年甚至盲目鼓吹逃離行為,把非理性的一走了之粉飾為一場說走就走的灑脫旅行和一劑重獲自由的“良藥”。今天的年輕人則更加關注和在意事實本身,喜歡以“喪式”表達“戲說”不如意的真實生活。在UC大數(shù)據《“小確喪”是年輕人溫和的反擊》的“喪文化”調查報告中顯示,在青年群體中排名前五的“最熱喪語錄”分別是:“今天不開心沒關系,反正明天也不會好過”“有時你不努力一下,就不知道什么叫絕望”“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哪有什么選擇恐懼癥,還不是因為窮”[6]。這五句流行“喪語”雖然戲謔玩笑的意圖明顯,但至少是對年輕人生活狀態(tài)的真實展示?!皢饰幕鼻嗄晁坪醺矚g以開玩笑、不屑一顧,甚至破罐破摔的態(tài)度“笑談”人生的種種“不是”。這表明“喪者”能夠直面和正視當下的現(xiàn)實困境和個體的能力不足,不否認也不避談眼前的不如意。

        (三)自嘲、頹廢與熱度消退

        “喪文化”輕松自嘲的娛樂表達無法掩飾其精神矮化的實質?!皢饰幕钡淖猿昂蛻蛑o背后反映了當下消極頹廢的青年心態(tài)?!皢适健弊猿巴ǔ2⒎侵皇亲晕医蹈窕虬?,而是對自我整體性的否定和對社會的極度失望。部分“喪語錄”包含了對個體位置的預先設定,例如“加油,你是最胖的”“當你覺得自己又丑又窮、一無是處時,別絕望,因為至少你的判斷還是對的”,“喪語”中的主體呈現(xiàn)幾乎都是“全方位”的自我否定。而諸如“你全力做到最好,可能還不如別人的隨便搞搞”“你以為有錢人很快樂嗎,他們的快樂你根本想象不到”,此類“喪語”更是直戳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等現(xiàn)實問題,失望和埋怨的意味頗重。一些“喪語”雖經過夸張修飾,但歸根到底仍是源于對現(xiàn)實生活和網民心理的概括,因而許多青少年往往能夠準確地將自己“對號入座”。他們以習慣性的自我否定將短板放大或把責任歸咎于社會,隨之而來的就是消極暗示的增強、自卑情緒的放大和仇視心態(tài)的生成。久而久之,個體的主體性、自主性和積極性在“喪聲”中消解?!皢饰幕苯议土四贻p一代的頹廢、絕望。

        “喪文化”的流行受網絡傳播特點的限制。一方面,互聯(lián)網海量信息生產和實時更新加速了消費再循環(huán)的節(jié)奏;另一方面,網絡傳播的去中心性、虛擬性、匿名性、復雜性等特點都讓網絡亞文化群體難以形成黏性高、穩(wěn)定性強的組織或團體。網民似乎只有在社交媒體上互斗表情包、互侃段子的比“喪”時,才能感受到明顯的“喪”感。長期處于疏松、分散、無序狀態(tài)的網絡亞文化風格,很容易在各種流量中被沖散和淹沒。再者,作為網絡“原住民”,青年一代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烙有碎微化的印記,超級注意力已然成為普遍的認知模式。他們早已習慣于迅疾轉換焦點,并且偏愛多樣化信息流,尋找高刺激性的東西,對單調狀態(tài)的容忍度低[7]。因此,某種類型的網絡亞文化很難持久流行。曾幾何時,網絡上盛行的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種小清新式的憧憬,如今我們看到的卻是滿屏頹廢至極的“葛優(yōu)癱”和“佛系”,它從興起、流行到被取代,整個過程其實也就持續(xù)了兩、三年不到的時間。網絡信息的爆炸性增長往往使得信息交換價值超過了其使用價值,而信息交換價值直接推動了信息碎片化和商品化的發(fā)展,因此,網絡流行文化與網絡熱點的轉變極為快捷[8]。雖然“喪文化”仍處于活躍狀態(tài),各種“喪形式”源源不斷地吸引著網民的關注與討論,但頹廢畢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隨著新的網絡流行表達方式的出現(xiàn),“喪文化”熱度勢必會隨其意義的消解而衰減。

        二、“喪文化”的現(xiàn)實語境與社會表征

        網絡亞文化并非單純突出“我是誰”或“我怎樣”,而是要表明“我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從而獲得關注和表達的機會。通常這種訴求并非個人主義使然,而是一種集體性的“愿景”。因而,網絡“喪文化”的頹喪、戲謔、自嘲直接體現(xiàn)了年輕一代目前“不太好”的現(xiàn)狀,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現(xiàn)實指向。

        (一)“夾生”社會的逼仄與現(xiàn)實生活的挫敗

        當前中國社會進入改革和發(fā)展的轉型期,無論是政治體制、經濟發(fā)展模式抑或是其他方面的發(fā)展都面臨著巨大的變革。技術性的時空分離和重組、社會關系的“脫域”、抽象系統(tǒng)等現(xiàn)代性因素的張力不斷擴大,整體性的社會斷裂是這一時期的必然結果。各種不適和陣痛對人們精神狀態(tài)的影響較為深刻。在安東尼·吉登斯看來,就現(xiàn)代性嵌入我們生活中的安全性與危險的平衡而言,再也沒有什么‘他人’存在了: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置身事外[9](P131)。

        在社會急劇變革的進程中,90后青年面臨著各種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巨大生存壓力。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直接帶來了龐大的畢業(yè)生群體,且總人數(shù)年年刷出新高。據國家相關教育機構的數(shù)據顯示,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è)生人數(shù) (經過教育部正式批準備案的高校),預計將有820萬,相比于2017屆大學畢業(yè)生(795萬)多了25萬人,增長率達到了3.14%。這是進入新世紀之后中國連續(xù)17年應屆大學生人數(shù)在不斷增長[10]。高校畢業(yè)生群體的不斷“擴容”與一二線城市資源的相對有限,兩者便形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而人力資源的膨脹在某一程度上亦意味著學歷的貶值,對大多數(shù)都市青年而言,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歷“制勝”難度更大。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的發(fā)展速度驚人,對傳統(tǒng)行業(yè)的沖擊極為嚴重。如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和人工智能等高效精確的技術正逐步取代手工勞動。因而,除了要面對同行的競爭,90后青年還要面對技術對他們發(fā)展空間的擠壓。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人力資源“膨脹”,技術擠壓,工作崗位減少,上升渠道受限,競爭壓力大,這些因素增加了這一代年輕人發(fā)展的不確定性。再者,大都市的現(xiàn)實生活極為殘酷,高不可攀的房價,優(yōu)質教育、醫(yī)療資源的稀缺,個人上升通道的狹窄,這些現(xiàn)實問題極大地擠壓了他們的生活空間甚至娛樂空間,他們大多淪為都市中的“空巢青年”。有限的資源、高昂的成本和激烈的競爭使許多青年被裹挾在社會的夾縫中,個人的自我相形見絀,被放到了一個毫無影響的位置上,就像諺語中所說的被海浪推來推去的沙粒一樣[11](P38)。他們成為現(xiàn)實空間中“小寫”的自我。處于社會邊緣的青年群體因缺乏經濟資本和權力資本,很難擁有主流話語的表達權。90后青年內心強烈的危機感和不信任感使他們一直處于焦慮和迷惘中?!皢省鼻∏∈悄贻p一代強烈的壓迫感和挫敗感的寫照。

        (二)空虛孤獨與焦慮無助

        “喪”除了表達90后青年面臨的社會困境外,還反映了他們空虛孤獨、認同缺失、焦慮無助等“不太好”的精神狀態(tài)。當前,互聯(lián)網正以新的方式重構社會的人際交往模式,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成了青年社交娛樂和自我表演的主要場域。智能化時代,人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建立起個人的社交關系網,輕易就可以擁有成百上千的網絡朋友圈群。從數(shù)量規(guī)模上看,現(xiàn)代人的社交網絡足夠強大,似乎是人人都處于被人群“簇擁”的熱鬧中。事實卻是,這種“速成”社交反而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生活中的孤獨患者。年輕一代之所以熱衷于諸如“喪文化”這類的社交狂歡,目的是為了掩飾內心深處的孤獨感。然而,“喪文化”的社交狂歡通常只是大批流量符號的無意義交換,參與狂歡者猶如沒有靈魂的機器,每次只要按需點擊屏幕發(fā)送或收藏表情包。線上“喪文化”社交狂歡的熱鬧盡管可以使參與者得到暫時性的精神解脫,但短暫的狂歡過后,通訊錄中的“好友”又變成了疏離和沉默的大多數(shù)。長期的線上呈現(xiàn)和隔屏社交會削弱人們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再龐大的網絡人際圈也改變不了“在場而不交流”或“一起獨處”的尷尬。線上虛擬的熱鬧與現(xiàn)實的落差反而會加深他們內心的孤獨感和失落感?!皢饰幕钡牧餍斜┞读水敶嗄晟缃黄\浐凸陋毧仗摰臓顟B(tài)。

        眾聲喧嘩的網絡“喪文化”還折射了青年內心的焦慮無助。90后青年大多是獨生子女,習慣于被照顧、被寵愛和被關注,形成了極強的自尊心和自我認同感。所以,生活中一旦其自尊受挫或對自我的認同缺失,便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總結了一條用于“計算”人的自尊的公式:自尊=實際的成績/對自己的期待,即人要提升自尊可以通過努力取得更多的成就或降低對自己的期望[12](P49,50)。而現(xiàn)實今天,許多年輕人顯然更傾向于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以緩解內心的焦慮感。一方面,生活的富足和成長的安逸使得這一代青年普遍存在獨立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相對較差、社會歸屬感不強等問題。他們難以繼承父輩目標堅定、吃苦耐勞和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和堅韌毅力,面對困境,他們容易因缺乏迎難而上的勇氣而選擇退卻、放棄。另一方面,生活的不確定性使年輕人面臨的風險不斷增多,他們變得更為“保守”和小心翼翼。加上自身還存在的諸如能力不足、好高騖遠、互相攀比等問題,年輕人很難實現(xiàn)個體的自我價值。阿蘭·德波頓認為,當人們很難對成功所需要的能力進行把握時,就會在與未來相關的事務中被迫處于一種屈從和焦慮的狀態(tài)中[12](P89)。有一個段子形象地描述了都市青年普遍的生活狀態(tài):住在十幾平方米的出租房,孑然1身,擠著2小時的地鐵,3餐外賣,4季淘寶,5感正常,6點下班,7點健身,一天平均點擊手機1000下[13]。明明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卻活成了千篇一律的原子。長期縈繞于心頭的一無是處和一無所有的焦慮更讓他們失去了對自我的認同。年輕人紛紛以“喪”之名來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宣泄各自的苦悶和無助。年輕人越“喪”,則越孤獨、越焦慮?!皢饰幕鼻逦赝癸@了青年一代與社會、自我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三)趨利傾向與犬儒主義

        “喪文化”的傳播還凸顯了時下年輕人趨利和犬儒并存的矛盾心態(tài)。網絡“喪者”雖然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對任何事物都毫無興趣、毫無追求的態(tài)度,但當中其實有不少功利主義者。這種趨利傾向在“佛系”主義群體中的表現(xiàn)更為明顯。事實上,“佛系青年”所標榜的“無欲無求”和“不爭不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淡泊,而是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和推諉逃避行為的粉飾。每個時代都有其“公認”的既定體面原則。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所謂的能力或體面普遍是以“本子”“票子”“房子”“車子”這類物質性的東西作為衡量標準的。通常擁有物質的多少直接影響認可度和美譽度的高低。馬爾庫塞認為,當理想與現(xiàn)實同化到某一程度,說明理想已經被超越……并被轉換為操作性術語和問題[14](P47)。今天鮮有年輕人愿意好好談論理想,而是喜歡用“年薪多少萬”的數(shù)據迅速直接地表達對未來的期待,認為“錢途”很重要?,F(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正逐漸被物化并固化成人們無盡的欲望。盡管“喪言青年”和“佛系青年”在網絡的話語表達中表現(xiàn)出對物化社會的嘲諷和抵抗,但在現(xiàn)實的言行中又處處表露了對消費社會名利體面原則的認同與追逐。正如羅洛·梅所言:在實際生活中,真正的價值觀是我們所體驗到的與我們活動的現(xiàn)實密切相關的東西,而任何口頭上的討論都是次要的。[11](P167)“喪”掩蓋不了社會的浮躁和年輕人的趨利傾向。

        “喪文化”中犬儒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十分明顯。首先,“喪”是作為青年對生活中所有不如意的萬能解釋,而非要尋求解決之道;其次,“喪”能夠幫助他們推卸責任,充當拒絕行動的借口。從諸如“你之所以喝雞湯是因為肉都被別人吃了”“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些人就生在羅馬”之類的語錄中不難發(fā)現(xiàn),“喪言者”面對困難或失敗往往會習慣性地把問題歸咎于客觀因素(比如天時地利的缺乏、原生背景的差異等等),并以此為由而拒絕行動。鼓吹頹廢的“喪文化”無疑成了犬儒主義最好的“保護”外衣。只要蜷縮在“喪文化”的“舒適圈”中,依靠一句“我很喪”或“因為喪啊”便可以輕易地逃避責任,甚至能夠獲得諒解。不少年輕人一邊以“喪”之名斥責控訴現(xiàn)存“游戲規(guī)則”的不合理,一邊借“喪”之名掩飾放任自己的一事無成、碌碌無為。在網絡“喪文化”潮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流于形式、虛張聲勢的網絡從眾行為。因為一些狂歡者在“搖旗吶喊”過后,依舊要面對住房、婚姻、工作等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他們只能一邊喋喋不休地宣泄對生活的不滿,一邊以犬儒姿態(tài)妥協(xié)接受。網絡“喪文化”以“我喪,故我在”為口號,其言外之意就是,我很無奈,我沒有力量改變現(xiàn)實,我找到了頹廢的理由,所以我無須對自己負責。

        三、“喪文化”的心理影響與價值偏離

        “喪文化”若是作為年輕一代“約談”現(xiàn)實和吸引關注的方式顯然是成功的。當下,不論是虛擬網絡抑或現(xiàn)實生活,“喪”情緒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跋猜剺芬姟焙汀盁o傷大雅”代表了大部分年輕人對網絡“喪文化”的態(tài)度。我們當然可以說:“喪”是一種同喜怒哀樂一樣的情緒表達;“喪”是網絡流行的純粹娛樂;“喪”是一種輕松戲謔的自我疏導。但當“喪文化”以鋪天蓋地之勢向我們襲來,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當“眾喪”成為這個時代的常態(tài),“喪”便演變?yōu)椴荒芎鲆暤纳鐣ú ?/p>

        (一)“喪文化”助長非理性表達和社會頹廢心態(tài)

        盡管很多年輕人只是對黑色幽默、戲謔娛樂的“喪語”“喪圖”進行圍觀,但“喪文化”幽默搞笑的成分并不足以中和其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每一次“喪文化”的娛樂狂歡都是一場規(guī)模較大的網民集結活動,群體中個體的情緒極易被感染和放大,理性思考容易被生物本能替代。古斯塔夫·勒龐認為,形成群體的個人也會感覺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這使他敢于發(fā)泄出自本能的欲望[15](P8)。一些網民別有用心地借助“喪文化”的吐槽刻意放大收入差距、階層固化等社會現(xiàn)實問題,渲染憤怒的情緒,煽動公眾的共情心理,企圖讓更多人參與到對社會的泄憤、討伐的非理性表達中。而群體中的個人很難約束自己不產生這樣的念頭: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15](P8)一旦網絡中的負面情緒達到某個臨界點,群體很容易做出劊子手的舉動。[15](P14)在極端情緒洶涌的氛圍中,網民內心的惡被釋放,一些本該是嬉笑性質的“喪語”演變成充滿嫉妒、怨恨、暴戾的言論,甚至是毫無道德底線的攻擊和謾罵?!皢饰幕彪m有戲謔、娛樂之名,但實質是網民消極輿論、負面情緒、非理性表達的集合。長期浸染當中,人們非但不能實現(xiàn)放松心情、釋放壓力的初衷,反而會在內心埋下極端化的種子。

        “喪文化”的流行亦表現(xiàn)出年輕一代對主流價值觀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若仔細觀察“喪文化”的文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背后隱藏著對諸如“讀書無用”“努力無效”“命運決定論”“社會不公”“無為青年”等消極論調的吹捧強調,這顯然與社會一直倡導的“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為青年”等積極主流價值觀相悖。網絡 “喪”聲的不斷“壯大”,勢必會導致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和導向功能的削弱。以往,人們接受傳統(tǒng)價值觀念,并使之成為自己的精神武器[14](P47),指引道路和明確方向。如今,青少年在“喪文化”中“獨自舔舐”,試圖自我尋求。然而,奉“不負責”和“不行動”為“圭臬”的“喪文化”其本質是虛無主義,除了即時的快感滿足以及短暫的精神解脫外,“喪文化”留給年輕人的是幽深的無聊和無盡的空白。另外,從心理層面看,“喪”其實是一種非正常的心理疲態(tài)或精神病態(tài),對個體的身心健康會造成傷害。但因其“耀眼”的娛樂外衣,“喪文化”消極影響的嚴重性被大多數(shù)人所忽視。人們不止沒有抵制其傳播擴散,反而紛紛加入“喪文化”的游戲中,甚至出現(xiàn)全民共“喪”的狂歡場面?!皢饰幕币愿鞣N形式掩飾青年的心理病態(tài),公眾以無所謂的態(tài)度縱容他們的犬儒行為,整體性的社會頹廢心態(tài)正在蔓延。從“喪”著表達到“喪”著生活,從娛樂“喪”到認真“喪”,當“喪”成為人們習慣性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喪文化”便會催生出大批的頹廢主義者。

        (二)沉溺于“喪文化”會導致自我迷失

        “喪文化”的蠶食導致了“喪言”青年精神世界的失重以及價值信仰的斷裂,其圈層化的社交模式讓他們變得冷漠勢利和自我封閉。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數(shù)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72億,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0%[16]??梢哉f年輕人的群體認同使“喪文化”在網絡中確立了“主流”地位。網絡成了年輕人的生活“主場”,他們在虛擬中似乎更容易實現(xiàn)個人的自我價值和“逆轉”現(xiàn)實中被邊緣的困境。現(xiàn)實生活中不善言談或沉默寡言者可以是網絡中的社交達人或“意見領袖”。對部分人而言,包容開放的網絡比現(xiàn)實更容易獲得回報。許多青少年為了凸顯存在感而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置于諸如“喪文化”的社交狂歡中,而將現(xiàn)實中的自我封閉起來。他們往往只著眼于網絡上虛假的自我建構與呈現(xiàn)而忘記真實的自己,沉迷于網絡的虛擬演繹和享樂主義。網絡“喪文化”的戲謔吐槽反映了“喪言者”“以我為主”的自戀思維。生活中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自我身上,他們關注的重點往往與自身的利益有關,如我的工作是否體面、收入是否可觀、外貌是否好看等,習慣性地對社會問題和現(xiàn)實危機視而不見,對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持冷漠疏離的態(tài)度。從網絡上的互斗表情包與互侃段子、線下的排隊買“喪茶”等行為看,“喪文化”似乎總能帶動群體狂歡和營造熱鬧氛圍。然而,青少年樂意參與這些“喪文化”社交狂歡或線下活動主要是為了獲得即時性的娛樂快感,而不是為了通過群體的力量進行表意訴求和情感疏導。盡管“喪文化”頗為流行,但它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個人的自說自話或自娛自樂,參與其中的個體難以獲得情感共鳴和群體認同,“喪”和空虛緊密聯(lián)系。由于缺乏共同信仰或認同情感的支撐,“喪文化”難以培養(yǎng)起一般群體所具有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置身于“喪文化”中的個體往往形影相吊,空洞的“喪文化”傳播便會導致群體的冷漠和個體的顧影自憐。人們因孤獨而聚成群體,最終卻又因群體而倍加孤單。

        (三)過度營銷“喪文化”會導致價值迷亂

        從對抗到緩和,從抵抗到收編,這樣的過程構成了每一個接踵而至的亞文化周期。[17](P125)網絡“喪文化”最終難逃商業(yè)和主流文化的收編。隨著“喪文化”的流行,諸多花式“喪文化”營銷和相關商品頗受關注。2017年五一前夕,網易新聞和“餓了么”聯(lián)手策劃的“喪茶”營銷一度刷爆朋友圈。盡管只是一次快閃營銷活動,但仍吸引了許多網民刷屏。“喪茶”營銷的成功使“喪文化”成為資本市場上一股“有利可圖”的新力量,之后各式披著“喪”元素外衣的蛋糕、酸奶、餐廳等接踵而至。2017年7月,北京三里屯舉行為期三天的“喪文化”街頭派對也吸引了上萬人參與。2018年,新熱點“佛系”的出現(xiàn)勢必會將“喪文化”營銷推向另一高潮。“喪文化”的消費主義潮流已昭然若揭?!皢省痹谏虡I(yè)運作下轉變?yōu)橐环N亞文化資本,其亞文化風格和抵抗意義基本上消解殆盡。薩拉·桑頓描述“亞文化資本”時說道,當“頹廢”和“玩酷”成為一種時下青年所崇尚的“亞文化資本”時,會催生出一系列與“頹廢”和“玩酷”相關聯(lián)的文化產業(yè)鏈和“場景”[18]。在輪番的商業(yè)營銷操作中,“喪文化”產品變成了純粹的大眾娛樂商品符號,而其中所運用或表現(xiàn)的“喪”也早已淪為迎合熱點的消費元素,此類“喪”符號失去了亞文化的溝通、表達和抵抗功能。這也意味著,“喪”成了某一群體的消費對象和表演內容。

        另外,商家將“喪文化”變成鼓吹消費主義的工具,利用其亞文化外殼和熱度,變相向年輕人灌輸消費主義思想并改變他們的消費認知。其目的,并非只是將“喪文化”線上的社交狂歡和熱鬧簡單地復制到線下,而是通過線上線下的連接有條不紊地推出大量的消費信息,強加給青少年一種消費模式[19]。當“喪文化”產品如普通商品一般融入日常生活時,公眾容易產生“流行即被接納”的錯覺或陷入“流行即為正確”的認知誤區(qū)?!皢饰幕鄙唐犯皇菃为毜臄[設,它們通常是消費意義鏈和商業(yè)社會文化邏輯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一旦人們進行消費,那就絕不是孤立的行為了,人們就進入了一個全面的編碼價值生產交換系統(tǒng)中。[20](P60)消費者在購買“喪文化”產品的時候就已經不自覺地進入預設的意義場境,其欲望因受到刺激而隨之膨脹?!皢饰幕奔由舷M主義雙重的精神腐蝕,極易產生享樂主義、拜物主義、頹廢主義等社會心理問題。

        四、治“喪”之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喪”不止是亞文化現(xiàn)象,更是社會現(xiàn)實的癥候,有著復雜的現(xiàn)實成因。作為網絡亞文化風格符號之一的“喪文化”或許會在迅速的熱點更迭中逐漸“失色”,但其頹廢、犬儒、消極等“喪態(tài)”的影響卻始終存在。因此,我們需要警惕社會頹喪心態(tài)蔓延對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精神腐蝕,加強主流價值觀引導,優(yōu)化社會政策和就業(yè)環(huán)境,注重正能量的傳播,從而推動先進文化建設。

        (一)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活化主流文化和凈化網絡傳播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青年群體集體性致“喪”的一大原因在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逼迫”。對癥下藥,治“喪”的第一步應是宏觀層面的社會環(huán)境優(yōu)化,以及現(xiàn)實矛盾的化解。一方面,需要政策鼓勵與實際支持,適時為青年發(fā)展提供機會,拓寬渠道和擴大平臺,為其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性及選擇性;另一方面,為青年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優(yōu)化平衡各城市的資源配置,并打破固化階層,“疏通”上升渠道。還須規(guī)范管理相關制度,建立公正透明的競爭機制,人盡其才,讓每一位奮斗青年的自我價值得到尊重、發(fā)揮和保障。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的發(fā)展問題,正積極推進《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的施行落實,堅持黨管青年原則,充分照顧青年的特點和利益,優(yōu)化青年成長環(huán)境,服務青年緊迫需求,維護青年發(fā)展權益,促進青年全面發(fā)展。[21]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中強調:新時代的青年工作要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緊緊圍繞、始終貫穿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的主題,讓廣大青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22]

        其次,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人文關懷,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當代青年被稱為“媒介一代”“網生代”?!皢饰幕笔芮嗄昃W民追捧的原因之一便是迎合并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需求。因而,主流文化要對青少年發(fā)揮引領作用,則必須與時俱進地靈活運用網絡加以引導。網絡傳播的靈活化和多樣化可以讓主流文化煥發(fā)活力。網絡傳播本身自帶的娛樂性質能夠讓主流文化擺脫其一貫嚴肅刻板的“廟堂”式說教模式,轉變?yōu)楦咏贻p人的互動模式。而在持久的參與互動中,青少年通過主動學習主流文化的內涵精髓,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增強對主流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另外,由于互聯(lián)網具有低界限、低門檻等的準入特性,容易成為一些負面內容的溫床。為了防止劣質內容對青少年價值選擇和是非判斷的影響,需要加強對網絡傳播的監(jiān)管,及時凈化網絡環(huán)境,傳播積極向上的文化內容,拒絕消極頹廢的風氣對廣大青少年精神的侵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正確認識自我,發(fā)揮個體主觀能動性

        除了社會現(xiàn)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青少年致“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自我迷失。要擺脫“喪”感的困擾和消極狀態(tài),必須重新審視自我,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解決問題。首先要正確認識自我,并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制定合理的目標。只有對整體自我(性格、能力、興趣等綜合素質)有了客觀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夠在發(fā)展道路上找到合適的定位,同時在實踐中樹立自信。實事求是地為自己制定目標,通過一步步的努力便有獲得成功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可能。若不從自身的實際情況考慮,一味盲目跟風,把社會流行的所謂“體面”標準作為人生目標,便容易因落差和失敗而陷入長期的焦慮中,導致抑郁、頹廢、消極等病態(tài)情緒的出現(xiàn),影響身心健康。況且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理應志存高遠,而非僅僅把目標和眼光放置于狹隘的金錢、權利、聲望等世俗觀念上。另外,面對困難和問題,要以勇敢樂觀的態(tài)度迎難而上,并積極努力地尋找解決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個人的自信不是從自嘲段子中得來的,同樣,困難和問題也不會從“喪文化”對其的回避中消失。因此,只有正視困難的存在,并踏踏實實地采取行動,才能避免陷入習慣性逃避和習得性無助的怪圈,最終擺脫困頓的狀態(tài)。再者,在選擇方向或明確目標的時候,就要樹立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直到目標實現(xiàn)。只要堅持而努力地朝著目標奮斗,總會迎來收獲的一天。同時,要注意及時排解內心的焦慮、壓抑等負面情緒。面對困難和壓力時,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如運動、交流、旅行等各種方式自我調節(jié)情緒和心態(tài),不要讓自己一直陷在負面情緒的循環(huán)中;或者主動尋求專業(yè)心理輔導的幫助,避免墜入頹喪的精神荒蕪中。

        (三)培養(yǎng)批判思維和辨別能力

        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人們時常要面對許多錯綜復雜、真?zhèn)坞y辨的信息和內容。因而,對青少年而言,批判思維和辨別能力的培養(yǎng)亦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對虛擬的網絡世界和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要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明辨是非及分清好壞。年輕人應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喪文化”的流行,既要肯定其作為亞文化的娛樂消遣功能,又要看到其營銷煙幕下的消費主義和商業(yè)主義實質,更要清楚其消極頹廢本質對社會帶來的精神危害。而對其潛在的危害和精神“污染”,我們要加以批判和堅決反對,并努力制止其負面影響的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應控制好自己的參與度,以防過度沉迷。作為互聯(lián)網產物的“喪文化”,其以新鮮、狂歡為特征的網絡刻奇形式迎合大部分青少年的獵奇心態(tài),加上花式營銷的“華麗”包裝和病毒推廣,年輕人往往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所以,青少年應合理分配時間,做到參與有度、娛樂有度,自覺抵制“喪文化”的不良誘惑和精神侵蝕。

        總之,青年人朝氣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應胸懷理想、志存高遠,自覺加強學習、自覺奉獻青春,敢愛敢拼,敢試敢為,與頹廢的生活方式絕緣。[23]新時代青年更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并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愛國、勵志、求真、力行。[22]

        注釋:

        ①“葛優(yōu)躺”是網絡流行語,原本是1993年情景喜劇《我愛我家》里紀春生眼神空洞、生無可戀地癱躺在軟皮沙發(fā)上的劇中動作,因角色由葛優(yōu)飾演而被網民稱為“葛優(yōu)躺”,現(xiàn)常被用于形容頹廢的狀態(tài)。

        猜你喜歡
        亞文化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抽象話:網絡語言新興亞文化探尋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8
        誰遠誰近?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玩具世界(2017年10期)2018-01-22 02:52:48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小區(qū)域內亞文化區(qū)劃分路徑研究——以重慶市區(qū)域內亞文化分區(qū)研究為例
        “腐敗亞文化”何以揮之難去
        公民與法治(2016年8期)2016-05-17 04:11:33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朝鲜女子内射杂交bbw| 娇柔白嫩呻吟人妻尤物| 国成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语露脸国产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日韩av在线毛片|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水蜜桃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免费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 美丽的熟妇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俺去啦最新地址|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亚洲欧美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重口另类| 人妻插b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午夜| 国产亚洲亚洲精品视频| 99久久婷婷国产亚洲终合精品| 女邻居的大乳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 久久精品一区一区二区乱码|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а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一区极品美女写真在线看| 日韩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11p|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噜噜| 粉嫩人妻91精品视色在线看|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版| 五月天综合网站| 日日噜噜夜夜久久密挑|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又黄又爽又色又刺激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