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疏春
說到“鮮”字,大家的腦海里肯定會蹦出“新鮮”“鮮美”等詞語。從字形來看,金文“鮮”字,非常形象,上面是“ ”(羊),下面是“ ”(魚)。篆書“鮮”,調(diào)整成左右結(jié)構(gòu)。隸書“鮮”,字形有所簡化,將篆書字形中的魚尾形狀“ ”寫成四點底??瑫械摹磅r”字,較之隸書變化不大,四點底變成提畫。
不管字形如何變化,“鮮”字里都少不了魚和羊。為什么呢?這里還有個小故事。據(jù)說,春秋時期有個叫易牙的廚師,他研制了一道“魚腹藏羊肉”的菜肴,比單吃魚肉更鮮美。因此,“鮮”就寫成了“魚”加“羊”。
早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已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說法,“鮮”指的是小魚或者小塊的肉?,F(xiàn)在,“鮮”的詞義延展,讀“xiān”時解釋為“新鮮”“鮮明”“鮮美的(食物)”,或特指魚蝦等水產(chǎn)食物;讀“xiǎn”時有“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