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坤
2017年夏初,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中國影像志》攝制組走進了內(nèi)丘,我斗膽將“河北省十大最美古村鎮(zhèn)——黃岔村”作了推介。不想,人家果然去了。聽說央視來了,黃岔人趕緊把他們的杠箱抬了出來。天下著小雨,但并沒有影響到黃岔人抬杠箱的熱情。他們在雨中舞著,鏡頭在傘下閃爍,我分明看到了黃巾軍下山的氣勢、太平道教隆重祭祀的場景。我知道這是一種鄉(xiāng)愁,需要永遠留住,不自覺地把照相機從拍攝搬到了錄像擋位。
黃岔抬杠箱是我偶然發(fā)現(xiàn)的一項極其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竟然與漢末張角創(chuàng)建太平道教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2016年的清明節(jié)過后,內(nèi)丘縣獐獏(么)鄉(xiāng)黨委書記戎文革相邀,要我把黃岔村的歷史文化挖掘整理一下,說是要申報什么“河北省十大最美古村鎮(zhèn)”。之前,我曾去過兩次,覺得它確實是個深藏不露的小山莊,早已心存向往。3月9日,一大早驅(qū)車前往。在村支部書記劉志國帶領下,攀上了黃岔村南的凌霄山(又名靈霄山、中巖山、敦與山)老神頂,見識了雄偉山寨和萬米寨墻,拜謁了太平道教至尊老神(傳為張角)。在村口老神廟前,村民們津津樂道地講述著他們村的故事,講述著與張角的歷史淵源。為了證明給我看,他們從家里抬出一個黑不溜秋的陳年老箱子,說這就是杠箱,專門抬給老神看的。我一看到這樣的老物件,便著迷了。原來這就是杠箱?。∥伊私饪h志上的記載,說過去,在與黃岔一山之隔的扁鵲廟會上,經(jīng)常有抬杠箱表演,今已失傳。我還曾在網(wǎng)絡上見到過“抬黃杠”,說是因中巖山張角起義而興起。沒想到,在黃岔村看到了這么一件不知道傳承了幾百年的老杠箱,不做個深入探究,豈能甘心。
他們說,抬杠箱是古村寨的一種特殊的民俗,得緣于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的太平道祭祀儀式,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傳承而形成。漢末,巨鹿人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聚義四方英雄豪杰,舉黃巾起義大旗,安營扎寨于中巖山,山后筑造萬米寨墻,形成黃巾軍大本營中央寨。黃岔作為從山后進入中央寨唯一的狹長溝谷地帶,關卡要塞,軍事地位尤為重要。抬杠箱就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
抬杠箱是效仿黃巾起義舉行慶典、祭祀等儀式而傳承下來的,主要是為了祈福和敬神。柜箱代表著滿倉糧食,滿桌牲醴。它長三尺三寸,寬二尺一寸,高二尺三寸,四面分格彩繪,粘貼彩色紙花。兩端固定兩個“U”形鐵環(huán),加上一個豎鐵條。鐵環(huán)由彈力繩吊起,柜箱上下起伏時,鐵環(huán)會擊打鐵條,啪啪作響。杠箱四角各有一柱,上面插上彩旗。柱與柱的橫梁上掛滿銅鈴,再用黃綢扎裹系上松枝。中間糊上一個大大的紅柿子,周圍用黃綢分別包上栗子、棗、花生和谷、麥、豆等五谷雜糧,相當于供品,意在敬神。寓意事事(柿柿)如意,五谷豐收、歲歲平安。整個柜箱扎裝的鮮艷奪目,華麗無比。
抬杠箱表演形式多樣,動作夸張、舞步優(yōu)美。表演時,要把一根一丈多長的柳木杠子和箱子用彩繩捆扎結(jié)實,由兩名彪形大漢抬起,兩邊鑼鼓敲打,抬杠人腳踩鑼鼓節(jié)拍舞動。首先要到山神廟、老神廟前表演,意為向神敬獻供品,然后沿街行走,到了開闊的場地上再進行各色花樣表演。柳木杠上下顫動,彩旗飄舞,銅鈴叮當,鐵環(huán)啪啪,加之簡單而又舒展豪放的動作,非常引人入勝。兩人抬杠表演時,還要扮出各種動作來逗樂觀眾,有時演唱一些秧歌小調(diào),不停地耍著抬扛箱的各種技巧。抬扛箱的步伐有大步行、小步串,前進步、后退步、秧歌步等。每種步伐都表現(xiàn)著一個內(nèi)涵用意。大步行表示行進的難度,前進后退步顯示上坡或道路的難行,小步串是體現(xiàn)下坡和道路易行。抬法有面對面,背靠背,有左肩躍右肩,右肩跳左肩等。抬桿的變位,兩手不護,是利用抬桿的上下顫動之時間差來換位。這種表演既有舞蹈的性質(zhì),也具有雜技的特色。音樂伴奏主要以鑼鼓、嗩吶為主。充分體現(xiàn)人們在喜慶日子的歡樂情緒,是太平道教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種民間藝術。
我發(fā)現(xiàn),抬杠箱雖歷經(jīng)一千八百多年,卻一直傳承不斷。他們主要是把杠箱作為人與神(張角)交流的一種載體,借助逢年過節(jié),和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十月十五的凌霄山傳統(tǒng)廟會,以及神頭村的扁鵲廟會,進行表演和交流。黃岔作為太平道的傳承地,抬杠箱的發(fā)源地,對研究太平道教原始古樸的祭祀儀式,以及研究當?shù)孛耧L民俗有著重要的價值。抬杠箱的隊伍又叫“杠箱會”,會首叫做“大頭”,平時,杠箱一般由“大頭”來保管。
抬杠箱只不過是黃岔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在我看來,杠箱中裝載的絕不僅僅是敬祀神靈的糧食和牲醴,而是黃岔滿滿的歷史文化。除了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還有璀璨的紅色文化。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在黃岔村最早建立了交通總站,主要連接太行一分區(qū)和冀南二分區(qū)之間的情報、信件傳遞,抗日急需物資、報紙文件運送,和護送抗日干部等。尤其是來回護送的八路軍很多主要首長,多借宿于黃岔交通總站。期間,僅黃岔村的交通員就有十幾個。而且還出現(xiàn)了像張榮妮(又名張不榮)那樣的優(yōu)秀女交通員。張榮妮腿腳利索,一夜能走百多里,人稱“飛毛腿”。由于工作需要,上級希望張榮妮與內(nèi)丘城南河村的郭永善結(jié)成假夫妻以作掩護。她毫不猶豫,沒有儀式,沒有嫁妝,背上20個燒餅來到河村郭家,建立了秘密交通站。兩年多的時間里,由她護送的八路軍干部達一百多人,傳遞情報、信件、物資不計其數(shù),從未發(fā)生過事故。因為黃岔的特殊軍事位置,八路軍冀西游擊隊總隊長楊秀峰,以及內(nèi)丘縣獨立團、獨立營、保家民團經(jīng)常駐守在黃岔村。抗日隊伍由此出山打擊日寇,日寇卻不敢進來“掃蕩”。抗日隊伍每遇取得勝利,黃岔村的民兵和群眾就會抬起杠箱來歡慶。據(jù)說,為了慶祝抗戰(zhàn)勝利,黃岔村不論男女老少齊上陣,兩個杠箱在中間舞動,六十多個跑竹馬的在周圍環(huán)繞,那陣仗曾轟動了全縣。當時,他們是將八路軍當成了心中的“神”,用抬杠箱來表達自己的敬重之情。
黃岔文化之美是博大的,抬杠箱算是個文眼。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