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英
(江西省兒童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南昌 330006)
兒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術可用來診斷及治療多種疾病,臨床應用廣泛[1]。其檢查過程需靜脈用藥全身麻醉,術中及術后2 h需要對患兒進行鼻導管持續(xù)給氧。纖維支氣管鏡術中予鼻前庭給氧,按傳統(tǒng)方法其導管給氧長度為鼻尖至耳垂的2/3,能改善患兒術中缺氧狀態(tài),但術后70%患兒容易出現(xiàn)煩燥、哭鬧以及術后臉部包塊、出血等不適[2]。臨床上住院患兒鼻前庭鼻導管1~2 cm給氧即能改善缺氧,維持患兒正常的經(jīng)皮測血氧飽和度。本研究對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術患兒術中按傳統(tǒng)導管長度給氧,而術后將導管給氧長度改為1~2 cm,將其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5—7月于江西省兒童醫(yī)院行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術的患兒共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齡1個月~14歲,均為第一次行纖維支氣管鏡術。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0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2組患兒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兒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過程術前空腹4 h,術中實施靜脈用藥全身麻醉,術中持續(xù)給氧,術后給氧、禁食禁飲去枕平臥2 h。對照組術前術后給氧長度均為鼻尖到耳垂的2/3;觀察組術中給氧長度為鼻尖到耳垂的2/3,術后鼻導管給氧長度改為1~2 cm。
1)比較術后經(jīng)皮測血氧飽和度;2)比較術后舒適度,觀察術后2 h患兒的抓撓吸氧管、煩躁、哭鬧等現(xiàn)象為不舒適,無上述現(xiàn)象視為舒適;3)觀察術后臉部包塊、出血情況。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經(jīng)皮測血氧飽和度分別為(97.14±7.65)%、(96.27±6.98)%,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12例、對照組28例出現(xiàn)哭鬧、煩躁等現(xiàn)象,提示觀察組舒適度高于對照組(76%比44%,P<0.05)。
術后給氧過程中對照組6例(6~9歲患兒)出現(xiàn)臉部包塊,包塊直徑在2.0~4.5 cm,質(zhì)軟,處理方法:即刻拔除鼻導管,改霧化用面罩進行吸氧,4 h后患兒包塊均完全吸收,未見其他適。觀察組未見患兒出現(xiàn)臉部包塊。2組各有1例患兒出現(xiàn)出血。觀察組臉部包塊出現(xiàn)率低于對照組(0%比12%,P<0.05)。
纖維支氣管鏡適用于觀察肺葉、段及亞段支氣管的病變,并可進行活檢采樣、細菌學、細胞學檢查等等,臨床應用十分廣泛[3]。本院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術過程為全身麻醉,術中患兒血氧飽和度會相對下降,為了保證患兒安全,提高患兒耐受性,選擇在術中術后予以給氧處理。氧氣療法是臨床最常用的護理措施,也是一直以來最直接、最有效的改善低氧血癥的治療方法[4]。臨床給氧大多采用雙鼻導給氧法,朱敏[5]認為,成年人普遍不能耐受鼻導管給氧長度為鼻尖到耳垂的2/3,故清醒的嬰幼兒或兒童更難耐受。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術的給氧采用單側鼻導管插管給氧,是方便從一側鼻腔進入支氣管鏡,按照傳統(tǒng)方法進行操作,鼻導管的長度為患兒鼻尖到耳垂的2/3[2]。術中全麻患兒反應不大,但是,術后麻醉清醒,給氧長度為鼻尖到耳垂的2/3下,插入過深,鼻導管末端就會磨損鼻內(nèi)孔前壁甚至是鼻中隔前上區(qū),此處血管神經(jīng)相當豐富,易破損出血[6]。鼻氧管道位于患兒懸雍垂后方位置,容易對患兒的鼻腔黏膜產(chǎn)生較大的刺激,產(chǎn)生不適感,并導致鼻腔分泌物的增加,引起患兒的煩躁等[7];術后改為鼻導管給氧長度鼻前庭1~2 cm,不會對患者的鼻腔等產(chǎn)生較大的刺激,進而提高患兒的舒適程度。對照組主要是學齡期患兒臉部出現(xiàn)包塊,包塊直徑在2.0~4.5 cm,質(zhì)軟。分析因,可能患兒全麻后即使麻醉清醒,但還未完全恢復,氧氣的氣流持續(xù)輸入有一定的壓力,插入深度較大的情況下,氣體進入到患兒的面部及頸部皮下組織之中,導致不同大小包塊的出現(xiàn)。觀察組無患兒出現(xiàn)臉部包塊,提示在適當縮短鼻導管給氧長度之后,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對患兒鼻及咽部黏膜的損傷,進而減少皮下包塊的出現(xiàn)。術后2組經(jīng)皮測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能夠維持良好的患兒血氧水平,可以滿足臨床給氧的要求。
綜上所述,住院患兒纖維支氣管鏡灌洗術后適當縮短鼻導管給氧長度,即予鼻前庭給氧,可有效提高患兒的舒適度,減少臉部包塊的出現(xiàn),并維持正常的血氧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