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霞 王淑
摘要:艾米麗·迪金森,美國文學(xué)史上最有名望的女詩人,其作品風格獨特、主題多變、意境深遠,對后代文學(xué)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她的愛情詩短小精悍,用詞大膽直白、直抒胸臆。然而,雖然經(jīng)歷過愛情,卻一生未婚,其以“愛情”為主題的詩歌也表達了這種情感的矛盾性。
關(guān)鍵詞:艾米麗·迪金森;愛情詩歌;矛盾性
中圖分類號:I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06-0064-02
艾米麗·迪金森,是美國文學(xué)史上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女詩人。她的詩歌充滿了清新奇特的意象,用詞及標點符號極具獨創(chuàng)性,對20世紀的意象主義詩歌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被認為是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先驅(qū)。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詩人喜歡描寫的主題之一,作為女子的艾米麗·迪金森,雖然一生未婚,也毫不例外地對愛情充滿了渴望、焦慮、失落之感。通過對她詩歌內(nèi)容的解讀,大概有150首詩歌描述了她對愛情的見解及感受,其中既有對世俗愛情的渴望、對愛的權(quán)利的渴求、對愛情神秘性的幻想和對永恒愛情的向往,也有對愛的悲傷憂慮及對無希望之愛的絕望。艾米麗·迪金森的這種對愛情的矛盾性和她本人的感情生活息息相關(guān),正因為在感情上的得失造成了她愛情詩歌中的矛盾性。
一、艾米莉·狄金森的情感經(jīng)歷
艾米麗·迪金森的人生經(jīng)歷非常簡單,除了25歲時曾與妹妹跟隨父親外出過兩個多月,并去過幾次其他地方之外,其他時間完全是在她的家鄉(xiāng)小鎮(zhèn)度過的。迪金森從22歲開始回避生人,30歲以后遇到客人來訪,她總是躲在樓上自己的房間,聞其聲而不愿見其人,到她父親去世后,更是足不出戶。
在她這樣極少接觸外界的一生中,曾有兩個人對她的生活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即阿默斯特學(xué)校的校長利奧納德·漢弗萊和她父親律師事務(wù)所的青年律師本明杰·牛頓。這兩個人對青少年時代的艾米麗·迪金森有很大的影響,她早期的傳記作者認為,在《我遭遇兩次慘重的損失》這首詩中,“兩次慘重的損失”代指兩次喪友之痛,即她的青年時代的良師益友,利奧納德·漢弗萊和本明杰·牛頓的英年早逝。
艾米麗·迪金森有過三次重要的與愛情有關(guān)的經(jīng)歷,其一是牧師查里斯·沃茲沃斯,但是這份感情應(yīng)該是她的單相思,沃茲沃斯并未對她的感情做出回應(yīng),或是對她的這份感情毫無察覺。其二是與塞繆爾·鮑爾斯的情感糾葛。塞繆爾·鮑爾斯是一家地方報館的編輯,由于他的已婚身份,注定二人的情感沒有結(jié)局。其三是與她父親的同事洛德法官的情感。在狄金森已經(jīng)四十多歲的時候,與喪妻的洛德法官兩情相悅,以至于洛德法官提出要與狄金森結(jié)婚,卻遭到狄金森的拒絕。據(jù)后世的傳記作者及世人猜測,迪金森不想結(jié)婚的原因與她父母之間的夫妻關(guān)系有重大關(guān)聯(lián):她父親的專橫、母親的軟弱、夫妻關(guān)系的疏離,使迪金森對婚姻生活既有渴望,又充滿恐懼,擔心自己會承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而失去自由,困在婚姻之中。因此,在她以“愛情”為主題的詩歌中充滿了矛盾,既有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同時也伴隨著失望、悲傷及憂慮。
二、對愛情的贊美追逐
雖然一生未嫁,艾米麗·迪金森也和普通的女子一樣,滿心地渴望愛情、熱情地追逐愛情、甜蜜地品嘗愛和被愛、真摯激情地歌頌愛情。在她著名的《暴風雨夜———暴風雨夜!》這一詩歌中,熱情洋溢地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向往,對熱烈情感的渴求。“暴風雨夜,暴風雨夜!/ 我若和你在一起,/ 暴風雨夜就是/ 豪奢的喜悅!/ 風,無能為力/ 心,已在港內(nèi)——/ 羅盤,不必/ 海圖,不必!/ 泛舟在伊甸園——/ 啊,海!/ 但愿我能,今夜,/ 泊在你的水域!”在這首詩中,艾米麗·迪金森把自己比作小舟,把愛人比作大海。盡管暴雨如注,狂風肆虐,但她卻認為,只要能和愛人一起,便是“豪奢的喜悅!”。風再大,也不能阻止她的腳步,因為她的心,已經(jīng)入港。不需要羅盤的指引,也不需要地圖的引領(lǐng),她自由自在地泛舟海上,在愛的伊甸園享受愛情的甜蜜。因為,只要能在海上航行,她便是躺在愛人的懷抱中,便已心滿意足。
迪金森渴望愛情并且勇敢大膽地追逐愛情,正如《雛菊靜靜地追隨太陽》一般,她在這首詩中表達了追隨愛人腳步的決心:“雛菊靜靜地追隨太陽/當他結(jié)束金色的旅程/她羞怯地坐在他腳旁/他醒來發(fā)現(xiàn)那朵花/為什么? 掠奪者,你在那里? /因為,先生,愛情是甜蜜的! /我們是花朵,你是太陽! /原諒我們,當日光隱退/我們悄悄地靠近你!”詩人把愛人比作太陽,自己比作“雛菊”,向自己所愛的人大膽表白,一路悄悄跟隨、靠近,只為陪伴在愛人身邊。
在《為什么我愛你,先生》這首詩中,艾米麗·迪金森認為愛情的產(chǎn)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詢問緣由,也無法說出緣由,因為“有些道理,/難以言傳”,只能會意。正如風吹過,小草會動,閃電經(jīng)過,眼睛會閉上,太陽出來,我們會看到一樣,這都是自然會發(fā)生的事情。作為人類永久主題的愛情,這一強烈情感的產(chǎn)生同樣如此,出自于人類的本能,是無法掌控、無法消滅的。于是,她勇敢直率地宣布:“所以,于是--/ 我愛你”,表達了她對愛的坦率、對愛人的坦誠。
三、對愛情的焦慮失望
艾米麗·迪金森是一個感情豐富、心思細膩的女人,對愛情充滿了渴望,但是她的情感經(jīng)歷表明她的感情沒有著落。因此,對愛情開始懷疑、猶豫,以致傷心失望,甚至絕望也是在所難免。
在《等待一小時,太久》這首詩中,艾米麗·迪金森表達出了付出的感情希望得到回報的觀點。她認為“如果,終于有愛作為報償。”,那么“等待一萬年,不長”,如果“如果愛,恰巧在那以后”,那么“等待一小時,太久”。由此可見,偉大的愛情也是需要兩情相悅,需要有回報的,否則等待就毫無意義了。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情感與她在《暴風雨夜———暴風雨夜!》這首詩中的強烈情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明她在愛情面前有了懷疑、猶豫的心情,開始退縮。同樣的心情也出現(xiàn)在《如果你在秋天到來》這首詩中。她在詩的開端抒發(fā)了自己想與愛人重逢的迫切心情:“如果你在秋天到來”,她“將輕拂夏日而過”,直接進入可以重逢的秋天。同時,如果愛人有歸期,她愿意長久地等待對方,甚至“去到來生把你贏得—”也無妨;在這一番決心之后,卻是“而目前,日期遙遙,/等待無期,天各一方,”這樣的等待無果,使她“傷痛不已—”、“無法訴說—如刺如燎”??梢?,愛情里的無望等待使艾米麗·迪金森感到了痛苦、無奈,與《雛菊靜靜地追隨太陽》一詩中表達的永遠追隨愛人腳步的熱烈情感迥然不同。
對愛情的痛苦與無奈在《我沒有時間恨》這首詩中,進一步加深,轉(zhuǎn)變成了對一直以來所渴望的愛情的懷疑和動搖。原本對忠貞愛情的熱情追逐已消退,現(xiàn)在“愛的那點苦工,/我以為,/對于我,已夠繁重”,表明在經(jīng)過失望、懷疑、動搖和痛苦之后,她已無力承受愛之重負。在《我不能和你一起生活——》中,無法承受的愛之重負終于演變成了對愛情的絕望?!八裕覀z只能望著對方——/你那里——我——這里——/隔著一扇虛掩的門——/海一樣深——只剩禱告——/和那白色的食糧——/絕望——”。
既然已對愛情絕望,那最好的選擇就是忘記曾經(jīng)的愛人。但愛上一個人也許只需要眼神交叉的一霎,忘記一個愛人卻并不容易,艾米麗·迪金森在《心啊,我們忘了他吧!》這首詩中使用了一連串的感嘆號,表明要痛下決心忘記不能在一起的人:“心啊,我們忘了他吧!/你和我,就在今晚!/ 你忘掉他的溫暖,/ 我忘掉他的光明!/ 你一忘掉就告訴我,/我跟著就開始!/ 快!我怕你一遲疑,/ 我又將他想起!”。但是越是想忘記的人反而牢記在心中。在內(nèi)心深處,迪金森毫無疑問是渴望愛情的,但是她又很清楚地知道,沒有回報的愛情會讓她傷心失望,所以導(dǎo)致她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充滿了矛盾,滿心惶恐,期望又失望,最終一生未婚。
艾米莉·迪金森的情感經(jīng)歷既讓她品嘗了愛情的甜蜜,也讓她承受了失戀的痛苦。不斷變化的情感使她的愛情詩既充滿了熾熱的感情,也有失望、絕望,充滿了矛盾性。獨特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及主題使不同的讀者對同一首詩歌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這種矛盾性、多解性正是迪金森詩歌的迷人之處,也使她成為美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女詩人。
參考文獻:
[1]黃沐言.艾米麗迪金森自然與愛情詩歌中的矛盾情感[J].文學(xué)評論,2014,(6):293.
[2]姜楠.從艾米莉狄金森角度看愛與死亡[J].語文學(xué)刊,2013,(12):22-23.
[3]江楓.狄金森抒情詩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