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萌萌 劉 斌
(1.陜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2.湖南科技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近年,隨著在線課程數(shù)量的急劇增長,在線課程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15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1]中明確指出,未來將著重建設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注重在線課程的質量,計劃到2020年,認定3000多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這一舉措充分展現(xiàn)出國家對在線課程的重視,也從側面顯示出在線課程對高校產(chǎn)生的沖擊日益擴大,在線學習已成為高校重要的學習形式,如何更好地提高在線課程的質量、改善在線學習效果直接影響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谖墨I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投入影響學習效果,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在線學習投入是改善在線學習效果的必要途徑。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在線教學的研究已關注學習投入,例如關于自我調(diào)節(jié)、滿意度、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的關系研究,技術因素對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感投入、認知投入及行為投入三個主要維度的影響因素研究等。
弗雷德與布盧門菲爾德、艾莉森(Fredericks,2004)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對學習投入(school engagement)進行了定義,將學習投入劃分為三個維度,即行為投入(behavioral engagement)、情感投入(emotional engagement)與認知投入(cognitive engagement)。行為投入指積極的行動、努力、學習任務與活動的參與等;情感投入指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反應;認知投入指精神上的投入及認知策略方面,如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等。[2]喬治(George D.Kuh,2003)將學習投入定義為學生在學習活動與任務中付出的時間、精力,以及有效的努力。[3]我國研究者喬曉熔認為,學習投入是指學生在開始和執(zhí)行學習活動時行為上卷入的強度和情感上體驗的質量,包括行為投入與情感投入兩方面。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開始、參與、努力、集中注意堅持等;在情感上表現(xiàn)為樂觀、積極、高興等情感體驗,并且能在朝向奮斗目標的行為中得以證明。[4]弗雷德的觀點邏輯性強、內(nèi)涵豐富完整,被廣泛引用。同時,弗雷德等人系統(tǒng)地研究了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他們認為家庭因素(family)、社區(qū)因素(community)、文化環(huán)境因素(culture)及教育環(huán)境因素(educational context)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情況,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為教育環(huán)境因素,包括學校環(huán)境、課堂教學環(huán)境及個人需求三個方面。[5]
在線學習投入的內(nèi)涵,至今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多數(shù)學者將學習投入劃分為學習者的行為活動、認知投入與情感體驗三個方面。行為投入主要包括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行為,例如提問、評論、討論等交互活動,學習資源的訪問與共享,以及學習者的反思活動等。認知投入指的是學生將思維或心智運用在學習過程中,它包括注意力和努力程度等指標,同時也涉及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的使用。而情感體驗指的是學習者參與在線學習過程中的相關體驗,比如興趣、歸屬感、自我效能感、自主性等。李(Eunbae Lee,2015)等人在綜合先前研究的基礎上,界定了有效的在線學習投入在行為、認知及情感上的表現(xiàn)[6]。哈米什·科茨(Hamish Coates,2007)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得出學生投入風格的類型模型(typological model of student engagement styles),根據(jù)學習投入的學術性與社會性兩個維度,將學習者劃分為內(nèi)驅型、協(xié)作型、被動型、自主型四種學習投入風格(如圖1所示),豐富了學習投入的理論基礎,并且研究了如何運用在線學習管理系統(tǒng)來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投入,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借鑒。[7]
圖1 學生投入風格的類型模型
本文主要基于國內(nèi)外案例分析的視角,探究在線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及如何提升在線學習者的學習投入。研究中選取國內(nèi)外在線學習投入的典型案例,對研究中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過程及研究結果進行深度分析,探究在線學習投入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
該案例[8]的主要目的是運用學習分析技術探索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在影響學生學習投入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并提出提升在線學習投入的相關建議。研究者通過收集學生與教師在學習平臺上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究教師對學生投入過程的影響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驗證并修正了“教與學的活動交互模型”,得出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教師方面因素,并據(jù)此提出提升學習投入的相關策略。
1.研究設計分析
該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中國東南部的一所大學在清華教育在線(THEOL)課程管理平臺上創(chuàng)建的900多門課程,以“課程”為分析單元收集8個月的學習時間內(nèi)教師和學生所產(chǎn)生的操作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主要是在平臺上的web日志中獲得的,研究樣本幾乎涵蓋了該校的所有學科。該研究將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活動,構建了“教與學的活動交互模型”,探索教師是通過何種方式來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投入的。該研究巧妙地運用教育大數(shù)據(jù)進行學習分析,體現(xiàn)了技術的變革對教育的影響,同時為研究如何運用教育產(chǎn)生的海量數(shù)據(jù)做了較好的示范。
2.研究結果分析
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的結果,學習任務與材料的難易程度及與學習主題的相關程度影響學生學習投入;教師的指導與幫助及教師的教學設計影響學生的在線學習投入。教學設計是教師關注的重點,教學材料、學習任務的選擇與設計應該與學習主題密切相關,并且應該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年齡特點,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間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投入。該研究為在線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提供了理論支撐,指引一線教師設計人性化、高學習投入的在線課程。
1.研究設計分析
該研究[9]主要依據(jù)兩個學習投入量表CLASSE(Smallwood,2006)與SCEQ(Handelsman,2005)[10],以及一個在線課程交互測量量表RAIQDC(Roblyer,2004)[11],開發(fā)了“在線學習投入量表OSE”(如圖2所示,數(shù)字表示題目數(shù)),將在線學習投入劃分為四個維度——技能投入、情感投入、交互投入及表現(xiàn)投入,經(jīng)過了信效度檢驗。該研究運用這一在線學習投入量表調(diào)查了美國6所高校的38門課程中的186名學習者,通過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積極學習投入的學習活動類型,以及高投入學習者與低投入學習者之間參與學習活動、與同伴及老師之間互動類型的差異。
圖2 在線學習投入量表OSE
2.研究結果分析
將概念應用到案例研究或者問題解決方面的活動,比如關于概念的論壇討論、小組項目、研究論文和當下事件相關的任務,更能引起學習者積極的在線學習投入,遠大于被動學習活動(如閱讀、測驗、觀看PPT或視頻講座等)對學習者產(chǎn)生的影響。而且該研究發(fā)現(xiàn)高學習投入學習者會更頻繁地與同伴和教師進行交流,并且交流渠道多樣化。因此,學習活動的類型與性質會對在線學習投入產(chǎn)生影響,并且通過分析學習者的交流互動情況可描述與預測學習者的學習情況。
1.研究設計分析
該研究[12]的研究對象為中小學教師,在Moodle學習平臺上開展學習,共8個學習模塊,采用準實驗研究方法,探究采用促進學習過程中的反饋策略對在線學習者認知投入的影響,以及促進學習者更高水平認知投入的策略。實驗組成員配有助教,根據(jù)制定好的反饋原則給予學習者相應的反饋,并指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反思;對照組沒有助教,僅僅通過學習管理系統(tǒng)根據(jù)帖子長度及學習者的日志記錄進行打分。關于本研究的認知投入水平的測量,使用的是由蘭格(Sparks-Langer)和西蒙斯(Simmons)開發(fā)的教學反思框架(Reflective Pedagogical Thinking)作為編碼方案,運用質性方法對學習者的帖子進行編碼,評估學習者的認知投入水平。
2.研究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認知投入水平明顯高于控制組,并且實驗組原發(fā)帖的認知投入水平不斷提高,對照組的明顯下降。根據(jù)實驗采用的促進反饋的途徑,可得出三條具體策略:給予學習者適當?shù)墓膭钚畔?,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提出啟發(fā)性問題,引導學習者深入地反思與討論;適當調(diào)整學習者討論的范圍,確保討論問題與課程的相關性。
根據(jù)在線學習投入理論,以及對國內(nèi)外關于在線學習投入的案例的分析研究,將影響在線學習投入的因素概括為四個方面:學校層面因素、課程因素、學習者因素、教師因素。
從學校層面分析,影響學習者在線學習投入的因素主要是政策與規(guī)定、學校支持等方面。學校重視在線課程的建設,特別是資源、設備、環(huán)境等方面均給予高水平配置,或者采取學分激勵制,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間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反之,則對學習投入的影響甚微,甚至起到反作用。
在線學習管理平臺的功能與設計、課程規(guī)模、課程要求與評價方式、課程學習的難易程度和課程的活動類型等課程方面的因素在影響在線學習投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迪克森(Dixson,2010)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論壇討論、小組項目、與學習內(nèi)容相關的任務等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活動,可促進學生學習投入。[13]
首先,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水平、信息素養(yǎng)等基本學習技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投入,自主性強、協(xié)作能力強、自信心強的學生,學習投入自然高些。但是,學習者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如學習滿意度、自我效能感是學習投入的主要影響因素,直接影響情感投入和學習效果。杰里(Jerry,2012)通過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及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與情感投入甚至與其他投入類型顯著相關。與其他研究不同的是,該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并不能很好地預測學習者的學習投入。[14]
教師對學習者學習投入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與參與度方面。教學設計,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習反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用等方面。郭文革(2014)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適時地反饋可提升學生的認知投入,并給出了有效的反饋策略,比如,給予鼓勵信息。[15]大量實驗研究表明,教師在在線課程的參與度方面會對學生的學習投入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比如教師在學習活動與學習討論中指導與幫助學生,認真準備學習任務與活動。
在學校政策方面,學校應該鼓勵與支持教師開展在線教學及教學研究,提升在線教學的教學質量,吸引學生參與在線學習。應該對學生參加在線課程的相關學分問題進行明確規(guī)定,鼓勵學生參加在線課程并取得相應的成績,激發(fā)學生進行在線學習的學習動機,進而提升學習投入。
關于課程方面,首先是課程管理平臺的選擇應高度關注交流與反饋工具及課程平臺的可用性、易用性。其次,小規(guī)模的在線課程更容易提高學生的在線學習投入,并且更可能為學習者提供適時的反饋,因此,課程規(guī)模不宜過大。另外,依據(jù)學習內(nèi)容來確定課程類型,并通過課程公告或通知,使學生對課程整體有所認知,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步調(diào)與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效果。
學習者是在線學習投入的主體,因此提高在線學習投入的關鍵是學習者。滿足學習者的個人需求,提升學習者的滿足感、關聯(lián)性及自主性,是提高學習者情感投入最好的方法。這與教師的課程設計相關,課程內(nèi)容、活動形式、任務方式及交流反饋形式都會影響學生學習投入。在進行教學組織與設計時,應該從學生切身需求出發(fā),以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體驗為目的。另外,根據(jù)學習者的特點,對學習平臺及學習工具選擇性地進行培訓,減少因技術的使用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
教學設計是影響學生學習投入的直接因素。關于學習活動的設計,不應該只停留在被動學習活動設計方面,比如閱讀材料、測驗、觀看PPT或者視頻講座,而應該重視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比如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論壇討論、小組項目或者相關任務等,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相關性。關于學習反饋及交流互動方面,已有研究證明適時地反饋及多渠道的交互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投入,因此設計課程時,應提供多渠道的交互方式,異步交流與同步交流并存。反饋方式既應該有助教的及時反饋,也應該有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和自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的設計。關于學習活動設計的形式,兩個比較有效的策略為拼圖小組(jigsaw groups)的活動方式及基于問題式學習。拼圖小組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完成一個討論或者獲得學習經(jīng)驗,另一種是形成一個產(chǎn)品或者項目。首先將學生分組與分配任務,將負責同一任務的小組成員重新組成一個專家小組,共同討論如何完成這一任務,最后回到原始小組通過合作完成最終學習任務?;趩栴}的學習,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兩種學習策略均可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度及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
首先,關于未來的在線學習投入的研究,應該趨向多樣化,不僅僅停留在在線學習投入的測量方面,運用相關策略來提高在線學習投入的實證研究也應該得到重視。隨著學習分析技術的發(fā)展,關于學習投入的評測也應該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評價。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產(chǎn)生的大數(shù)據(jù)對在線學習投入進行研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要真正地提升在線學習投入,需要教師、學生、教育技術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三者缺一不可。教育技術研究者在進行相關的研究與調(diào)查時,應該注重研究的代表性與針對性,適應國內(nèi)的學習環(huán)境及學生的學習特點,特別應該將國外的在線學習投入的相關測量量表改編為適合國內(nèi)情況的量表,進行相關的測量與研究,為在線 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提供指導與建議。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 意 見 [EB/OL].(2015-04-13)[2017-05-08].http://www.moe.edu.cn/srcsite/A08/S7056/201504/t20150416_189454.html.
[2][5]FREDERICKS J A,BLUMENFELD P C,PARIS A H.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S0034-6543),2004,74(1):59-109.
[3]KUH G D.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S0271-0579),2009,(141):5-20.
[4]喬曉熔.中學生數(shù)學學習自我決定及其與數(shù)學學習投入的關系[D].開封:河南大學,2006.
[6]LEE E,PATE J A,COZART D.Autonomy Support for Online Stu-dents[J].Techtrends(S8756-3894),2015,59(4):54-61.
[7]Hamish Coates.A Model of Online and General Campus-based Student Engagement[J].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S0260-2938),2007,32(2):121-141.
[8]]MA J,HAN X,YANG J,et al.Examin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ngagement in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Learning Analytics Approach:The Role of the Instructor[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S1096-7516),2015,(24):26-34.
[9][13]DIXSON M D.Creating Effective Student Engagement in Online Courses:What Do Students Find Engaging?[J].Journal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 Learning(S1527-9316),2010,10(2):1-13.
[10]HANDELSMAN M M,BRIGGS W L,SULLIVAN N,et al.A Measure of College Student Course Engage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S0022-0671),2005,98(3):184-191.
[11]ROBLYER M D,WIENCKE W R.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Equation:Validating a Rubric to Assess and Encourage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Courses[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S1939-5256),2004,8(4):25-37.
[12][15]GUO Wen-ge,CHEN Ye,LEI Jing,WEN Yan.The Effects of Facilitating Feedback on Online Learners’ Cognitive Engagement:Evidence from the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J].Education Sciences(S2227-7102),2014,4(2):193-208.
[14]SUN C Y,RUEDA R.Situational Interest,Computer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ion:Their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S0007-1013),2012,43(2):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