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梁靖晨(2001-),女,漢族,北京人,北京市一O一中學(xué)高中生。
書中“我們仨”的故事,六十年,難以從中找出幾件里程碑似的事件可以概述。六十年的時光,恰如流水一般,飛逝,平靜而又流暢,偶爾泛起波瀾。與所有普通家庭一樣,這個學(xué)者家庭也需操心柴米油鹽,養(yǎng)家糊口,也會經(jīng)歷沒房子住,借住他處,去年輕的朋友那里蹭飯的“困難時期”。我們也許把這看作真實(shí)、平淡,甚至有些不如意的生活。然而這個家庭,三人相守相助,夫妻二人的相敬如賓,父女似“哥們”,母女似“姐妹”的相處方式,成就了這平淡歲月中最溫暖,最令人艷羨的不凡。在這平凡與不平凡之間,我能找到我自己所生活的家庭的影子,也能看到令人向往的,我想象的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的樣子。
楊絳與錢鍾書,與世無爭,與人無爭,終生相守。
楊絳像是錢鍾書的生活助理,錢鍾書像是楊絳在學(xué)術(shù)上的顧問。二人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把物質(zhì)需求放在人生清單中的最后一項,以“自給自足”為目標(biāo),于是讓自己的生活總看起來從容不迫。不管是在老金家吃著不合口味的西式餐食時,還是遷居時,二人嘮叨著的,卻總只有讀不完的書。
但最令我佩服的是二人在為人處事時并不呆傻或“拙手拙腳”。他們聊以自解的不諳世故,是真的不諳嗎?我想其實(shí)不然,這兩人都很明確自己想致力于做的是什么,只不過不花心思糾結(jié)這些世道規(guī)則罷了,這是他們的與世無爭,與人無爭。他們的智慧在于有勇氣地保持驕傲,與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但從書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處事原則并非刻薄,夫妻二人的好人緣不僅印證了二人的人格魅力,反而證明了這條原則的適用性。
(說到人際交往方面,不得不提錢鍾書和錢媛的“格物致知”。還有令我印象深刻的評價一個人的兩種方法。一種像讀書一樣,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還有一種像使用繩子一樣看人,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zhì)量。)
錢鍾書與錢媛,我們仨中最相像的兩人。
二人在書中最有趣的片段莫過于趁楊絳出差時合起伙來造反,抗議楊絳時刻保持屋內(nèi)整潔的理論。我想,我和我爸爸也是這樣,大概在生活習(xí)慣上爸爸都是家里最“不修邊幅”的,所以在自己犯懶時總?cè)ド縿影职忠黄鹂棺h媽媽代表的“整潔派”。但一般做出行動,抗議也總是失敗。也難怪錢媛總在失敗后嘀咕:“狗巢真舒服!”當(dāng)然二人作為父女的血緣關(guān)系,也產(chǎn)生了許多令人動容的細(xì)節(jié)。一樣的翻書動作,一樣的聰穎,一樣的對待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一樣的正直。(當(dāng)然還有一樣的不愛打掃房間……)
錢媛與楊絳,割舍不下的人。
楊絳對于錢媛,有著最真實(shí)的母愛,畢業(yè)分配希望女兒留在身邊,看到女兒點(diǎn)燈熬油總勸說女兒偷點(diǎn)懶。錢媛對楊絳,多數(shù)印象在于第二部分中在古驛道上,錢媛對楊絳的陪伴;還有附錄上錢媛去世前不久寄給母親的一封短信,教母親如何制作簡易餐食。她們都是對方在離開這個世界時還在掛念的人,是互相割舍不下的人。
“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是人生路上彼此最合適的旅伴。人們雖都深知現(xiàn)實(shí)生活中再美好的故事也不會有童話故事一樣的結(jié)局,但如夢泡影似的,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家變?yōu)榭蜅#詈笾皇R粋€老太太在回顧徘徊的結(jié)局對于這樣一個家庭還是太殘酷了。我想,對于那個最后活著的老人,那顆已硬成疙瘩的心能擠出的淚水必早已哭干了。老人倦了,只能沉浸在這溫馨的萬里長夢中不愿醒來。但“我們仨”,終究是失散了。
家,因?yàn)槲覀冐恚欧Q之為家。珍惜有家的時候,珍惜你的家庭中的我們仨,或我們四個,或我們五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