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是針對基于認知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性質動機模式的學習動機本身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與探討,希望能夠對影響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有進一步的分析。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動機是什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是哪些因素組成的,這樣才可以采取對應的措施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產生影響。
關鍵詞:動機模式;學習動機;構成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5
作者簡介:杜江一(1988—),女,湖北宜昌人,碩士,上海電機學院英語教師。
一、學習動機的重要性
任何人的行為都是在動機的驅使下產生的,學生的學習行為也不例外。為什么有的學生學習認真、勁頭足,而有的學生卻不認真、不使力呢?這就是他們的學習動機強度不同使然。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度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學習成績,所以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視的問題。
二、學習動機的構成要素
R.L.Burden與Williams,M(1997)在對之前的各種動機理論基礎進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t)以及認知主義(cognitive)動機模式:所謂動機,其本身是一種認知與情感被喚醒的一種狀態(tài),其本身會對采取的行動進行有意識的決定,如此,就可以確保一定時間范疇之內的體力與腦力付出,而最為關鍵的是負荷一個或者是一組目標的實現(xiàn)。
1.動機第一要素
對于動機而言,其第一要素在于被轉型的狀態(tài),也就是因為某種原因讓個體被喚醒。這屬于動機原本初動力。這一種喚醒的狀態(tài)可能是因為好奇心或者是興趣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件事引起的。無論如何,都屬于個人對某事產生了念頭。具體來說,學習動機就是個體產生對某一種知識或者是技能的學習欲望。早期的驅動減少理論(drive reduction theories)認為這一種動力其實就是人的需求。如親和與控制他人,對世界的理解,另外,也會考慮生理方面。這一種需求,會形成內在的壓力,其動力主要是為了滿足實際需求,從而對這一種壓力欲望進行緩解。行為主義中有明確表示,外力會支配人的行為。并且構建主義中也表達了,每一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原初動力,但是社會環(huán)境會對其動機帶來影響。
2.動機其余要素
對于動機而言,其余的重要因素在于決定與付出持續(xù)的腦力或者體力。因為某一種原初動力,個體會做某一件事,但是卻不一定非要做;有時候決定做,但是卻無法堅持。那么,是哪些因素能夠讓個體做出決定,并且一直推動其堅持做下去呢?這里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①與動機指向目標相關聯(lián)的因素,也就是目標任務自身的價值。②與個體有著直接關聯(lián)的因素,其包含了動機類型(motivational style)(Dweck and Wortman 1982;Covington 1992)、效能動機(effectiveness motivation)(White 1959;Harter 1978)、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Findley and Cooper 1983)以及因果觀(locus of causality)(Richard de Charms 1984)等方面。③環(huán)境條件這一類型的因素。
按照R.L.Burden與Williams,M.的思路,目標任務本身能夠賦予的價值越大,其能夠產生出的激勵值也會相對應的增大,由于個體逐漸趨于完成這一項任務的決定,并且也愿意為這一決定付出努力。有很多心理學家都進一步研究了任務價值。如Eccles(1993)提出,所謂的任務價值,其實際上就是由成就價值、興趣與內在價值、實用價值以及需要付出的帶來組成的。成就價值直接是由任務本身重要性所決定的。在完成任務時,它由興趣和內在價值帶來的快樂所決定。實用價值指的是在完成任務之后能夠獲取怎樣的回報決定的。需要付出的價值,則是在任務完成中能夠付出怎樣的物質、時間以及精神的價值,其本身是任務的負面價值。
對于學習動機進行具體的分析,如果學習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感覺到快樂,那么本任務就擁有內在的價值;如果學生已經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其本身就會擁有實用性的價值。當學生認為學習行為可以帶來一定的回報,那么學習就會擁有實用價值。但是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學習任務,都會存在物資、時間以及精神代價。
個體本身屬于對個體帶來影響的另一種因素。其中囊括了效能方面的影響。其指的是個體否認自身對于完成某一項任務的能力,這一種認為會直接影響個體選擇性。個體認為自己能夠完成某一項任務,并且可能性越大,越有可能去完成;反之,就會降低自己的欲望,不會花費太多的精力與時間在這一件事情上。
動機的類型主要是表現(xiàn)在對于成功和失敗,個體會出現(xiàn)怎樣的反應。個體對于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總結,會影響今后的決定與成就。如果個體認為過去是失敗的,主要是因為環(huán)境得不到控制或者是缺少能力,那么自己就會陷入無能為力的局面,那么對這一項活動就會逐漸地減弱念頭,甚至直接放棄,并且還會表現(xiàn)出壓抑等情緒。
因果觀則主要是針對自身行為的主導因素。當個體認為行為是自己主動發(fā)動的,在行為之中讓個體產生自主感與選擇權,同時也會帶有責任感,并且也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反之,就會讓自己產生一種被他人主導的感覺,從而降低責任感,甚至還有可能放棄這一項行為。
控制觀指的是個體對實際行為的判斷,確定其是否屬于自己的行為控制。作為一名學習者,針對語言學習程度大小的控制,會對其是否能夠持續(xù)地投入精力與時間在學習上產生影響。就如動機類型之中分析的,如果學習者感覺到是外力在控制其行為,那么就可能直接失去動機。當然,如果感覺自己能夠對行為加以控制,那么就能夠擁有一種欲望,希望自己能夠真正地取得成功。
環(huán)境條件是對個體動機產生影響的第三方因素。如果落實到教學中去,這一環(huán)境條件指的是教師的個體特征、設施、方法以及教材等方面。
教師本身的個性特點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帶來直接的影響。如果是善于運用贊揚,能夠對每一位學生都抱有極高的期望,那么學生的學習動機就可以得到激發(fā)。并且贊揚的針對性能夠明顯高于抽象性,這主要是有針對性的贊揚可以讓學生明白如何贏得教師的贊揚,這樣才會在今后的學習中享受到這一個過程。當然,后進生同樣也需要贊揚。當學習上面臨困難的時候,在付出努力之后,能夠獲取贊揚是至關重要的。不過如果是完成簡單的事情也獲得了表揚,也有可能會讓他們認為教師將其看成了低能兒。
對于教學環(huán)境的構成而言,不能忽視教學方法的影響。盡可能鼓勵學生融入理論聯(lián)系實際方法以及旋轉問答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這樣都可以幫助學生激發(fā)其學習動機。
教材內容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對于具有吸引力的教材,其一般擁有臨近、新奇以及關聯(lián)的特性。臨近,指的是教材內容本身的時間與空間能夠靠近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關系到我們日常生活以及周邊事物的要比在時間與空間上存在的事情更能調動我們的注意力。新奇,指的是對教材的內容或者是教學的方法觀點會讓學生感覺到新奇。關聯(lián),則是教材中的內容同學生的生活、利益、知識或者是興趣的某一個方面能夠產生一定的關系。人類認知則是將關聯(lián)作為基本的導向,我們所關注的與我們相關聯(lián)的信息(D.Wilson,1995)。
3.動機產生的念頭
對于動機而言,產生某一件事情操作的念頭并且做出決定是其重要的組成,但是在做出決定過程中,確定目標非常重要。在目標明確之后,才可以有目的性地努力。因此,動機概念就還應該包含目標的確定,并且還需要為其付出努力。對于確定目標和做出決定,有時候是同時的,同等的,但有時候也是不一樣的。如當個體決定了學習英語,但是沒有學習目標的支持,那么動機就缺少強度,無法持續(xù)保持下去。
三、結語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了解到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由“想學習的欲望/念頭”“作出決定(去學習)和付出持續(xù)的腦力/體力(來學習)”和“確定學習目標”組成的。通過對學習動機的剖析,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不能簡單地認為學習動機就是一種學習的欲望(那只是其構成要素之一),通過對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的討論,我們認識到:教育工作者要想積極地去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就要幫助他們充分挖掘和體驗學習任務所賦予的價值,包括它的負面價值,就要幫助他們形成正面、積極的效能動機、動機類型、因果觀和控制觀,就要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有激勵性的學習環(huán)境。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保持強勁、成為他們持久學習的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Marion Williams,Robert L.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White R W.Motivation reconsidered: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J].Psychological Review,1959(5).
[3]Susan Harter.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toward a developmental model[J].Human Development,1978(1).
[4]Covington M V.Making the Grade:a self-worth 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refor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5]Findley M J,Cooper H M.Locus of contro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2).
[6]華惠芳.試論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的研究[J].外語界,1998(3):45-48.
[7]石永珍.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報告[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0(4):8-11.
[8]劉 冬.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報告[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1(12):1455-1457.
[9]王曉旻,張文忠.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現(xiàn)狀分析[J].外語界,2005(4):58-65.
[10]秦曉晴.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2003(3):16-19.
[11]池麗萍,辛自強.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及其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2):64-70.
[12]秦曉晴,文秋芳.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51-58.
[13]周 勇,董 奇.學習動機、歸因、自我效能感與學生自我監(jiān)控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3):30-33.
[14]高一虹,趙 媛.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系[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2(4):18-24.
[15]高一虹,程 英,趙 媛,等.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關系——對大學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語研究,2003(1):60-64.
[16]杜福興.談英語學習動機及其激發(fā)與保持[J].外語教學,2003(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