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玲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肝硬化屬于消化科常見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是該病常見的并發(fā)癥,受到肝功能減退及門靜脈高壓等因素的影響,如得不到及時的干預治療,致死率極高,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筆者為深入探討臨床晚間護理干預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響,選取了100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中的50例給予晚間護理措施干預,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9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00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將入選患者分為實驗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實驗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0至72歲,平均年齡為51歲,其中32例屬肝炎后肝硬化,8例屬膽汁淤積性肝硬化,10例屬酒精性肝硬化。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2至75歲,平均年齡為52.5歲,其中30例屬肝炎后肝硬化,9例屬膽汁淤積性肝硬化,11例屬酒精性肝硬化。兩組基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含;禁食、補液、觀察病情、心理護理、健康指導及飲食護理等方面。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方法的基礎上運用晚間護理措施干預,具有方法如下:(1)睡眠體位護理:指導患者臥床或睡眠時盡量采用左臥位;患者出血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后可引導患者適當取仰臥及側臥等體位,囑咐患者避免取仰臥體位睡眠。起床時注意不要用力過猛,以防導致出血現(xiàn)象復發(fā)[2]。(2)呼吸道護理:呼吸道干燥極易引起咳嗽,從而導致門靜脈及食管靜脈壓出現(xiàn)升高引出血,因此,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睡前適量飲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濕潤,同時注意控制病房的濕度。另外,如發(fā)現(xiàn)患者呼吸道發(fā)生感染,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治療,盡量減少患者的咳嗽次數(shù)。(3)飲食護理:囑咐患者控制晚餐的進食量;同時囑咐患者睡前2至3小時內禁止進食,減少胃腸道血流量以降低消化道出血的概率。(4)睡眠前健康護理:囑咐患者出血停止后或者出院后,盡量避免應激因素的影響,睡眠前應科學控制看電視或者活動時間,抑制胃酸及保護胃黏膜的藥物應選擇睡前服用[3]。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停止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后1年再次出血情況。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護理滿意度分為很滿意、滿意及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很滿意+滿意)例/%。
選擇SPSS21.0相關研究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主要以百分比來進行表示,而計量資料主要以(±s)來表示。P值低于0.05顯示數(shù)據(jù)比較有差異。
實驗組的出血停止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出血停止時間、住院時間(±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出血停止時間、住院時間(±s)
組別 出血停止時間(h) 住院時間(天)實驗組(n=50)20.16±6.5112.21±2.16對照組(n=50)28.52±5.9817.59±1.27 P<0.05<0.05
實驗組的護理總滿意率(9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0%(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話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例/%)
大量臨床研究調查結果指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在的時間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夜間出血量及次數(shù)均顯著高于白天,影響夜間出血的關鍵因素是患者夜間睡眠時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從而增加了門靜脈血流量及心輸出量,進而導致曲張靜脈內靜脈壓升高,增加了夜間消化道出血的風險?;颊呶kU性隨著出血次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注重夜間護理工作的實施[4]。飲食護理方面應囑咐患者少食多餐,盡量選擇食用清淡流食,避免食用辛辣及冰涼等刺激性食物,同時禁止暴飲暴食,避免因過量進食導致胃腸道充血引起門靜脈壓升高;體位護理方面囑咐患者睡眠時盡量取左側臥位。呼吸道的護理則需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濕潤,避免因呼吸道干燥引起的咳嗽,導致門靜脈壓增加,此外,還要囑咐患者睡眠前應科學控制看電視或者活動時間,抑制胃酸及保護胃黏膜的藥物應選擇睡前服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運用晚間護理干預,患者住院時間、出血停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表明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實施臨床晚間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出血停止時間,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臨床療效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1]李衛(wèi)衛(wèi).43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02):236.
[2]趙秀玲.探究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谱o理干預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03):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