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科
(杭州市西溪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肝血管腫瘤 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肝臟疾病,其中以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常見,其次還包括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毛細血管瘤[1]。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肝區(qū)不適,右上腹隱痛,食欲不振,納差,噯氣等消化道癥狀,常常在B超檢查或者是手術中發(fā)現。肝血管腫瘤在我國的發(fā)病率為3.11%,文獻報道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0~50歲患者居多。肝血管腫瘤常見的病因,目前認為是先天性肝臟末梢血管畸形以及女性激素所致[2]。肝血管腫瘤的診斷最常見的方法是超聲引導下穿刺,做病理切片檢查,給病人帶來生理上的痛苦。本研究將借助PET/CT技術,探討放射影像技術在鑒別肝血管良惡性腫瘤的效果。
選取我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180例肝血管腫瘤患者,包括148例病理診斷為良性肝血管腫瘤患者(肝血管瘤98例,肝血管內皮細胞瘤14例,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6例)以及32例惡性肝血管腫瘤患者(轉移性肝癌4例,混合型肝癌4例,膽管型肝細胞癌12例,肝細胞型肝癌12例)?;颊咂骄挲g為(39.1±4.1)歲,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91例?;颊邿o其他嚴重性基礎疾病,同時良性和惡性肝血管瘤患者性別,年齡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0.21,P=0.64)。詳細情況見表1。所有病例均填寫診斷告知書,均通過醫(yī)學倫理學論證批準。
表1 180例肝血管腫瘤患者良惡性和性別之間的關系
肝血管瘤患者輔助檢查選擇GE DiscoveryLS產品,間距0.5mm,層厚5mm,矩陣384×260,掃描時間110s,掃描過程中保證患者平靜呼吸,同時給予患者進行手背靜脈注射18-F脫氧葡萄糖造影劑5.0SMBq/kg[3],患者靜臥一小時后開始檢測。
將臨床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分別計算醫(yī)學影像診斷結果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所有患者影像學檢查均由2名高年資影像學醫(yī)師進行閱片,同時應用EVALUTION工作站進行圖像處理和報告。
文中數據均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匯總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數據差異采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80例肝血管腫瘤患者中,通過醫(yī)學放射影像技術診斷出152例良性肝血管瘤患者,28例惡性肝血管瘤患者,通過與金標準(病理檢測)比較,醫(yī)學放射影像技術診斷的靈敏度為100.0%,特異性為87.5%。通過靈敏度和特異度計算,放射影像技術的準確性均在85%以上。
表2 醫(yī)學影像放射診斷鑒別良惡性肝血管瘤的效果分析
在以往的臨床工作中,肝血管瘤的發(fā)現一般較為隱匿,常常是在手術或者是行腹部B超時被發(fā)現,而B超檢測的人為因素占很大比例,常常造成漏診,甚至延誤病情[4]。有時為了進一步確診病情還需要進行病理活檢,給人體帶來極大的生理痛苦。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簡稱CT或者PET技術,它是通過發(fā)射性射線對病灶進行照射后,通過病灶細胞的繁殖速度,水分,代謝,血運情況的差異進而成像。目前隨著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的不斷進步,其診斷疾病,鑒別診斷疾病能力穩(wěn)步提升。本例患者中,就有4名醫(yī)學影像診斷技術診斷的良性肝血管瘤患者與金標準結果不一致,但其靈敏度較高,建議臨床上,在發(fā)現肝血管瘤高危人群后,例如: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首先建議患者做放射診斷,其次,對放射影像學表現不典型的肝血管瘤患者,可以建議患者行腹部超聲檢查,典型的血管瘤超聲造影表現為動脈期在周邊出現結節(jié)狀或環(huán)狀強化,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向中心擴展,此擴展過程及其緩慢,門脈期及延遲期患者病灶仍然處于增強狀態(tài),回聲等于或高于周圍肝組織。如果仍然無法進行患者疾病的確診,建議患者進行超聲下行腹部肝臟病理活檢,通過病理金標準的方法進行確診。同時,針對肝血管瘤患者術后的定期復查和隨訪工作,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也可以提供較為準確的臨床依據。
綜上所述,放射影像技術在臨床肝血管瘤良惡性疾病的鑒別診斷中可以給臨床醫(yī)生提供更加準確的診斷信息,為早期發(fā)現肝血管瘤提供臨床依據。同時在大規(guī)模人群肝血管瘤疾病的鑒別診斷中也可以采用放射影像技術,為臨床提供更加準確數據。
[1]童宇,施小平.采用放射診斷鑒別肝血管良惡性腫瘤的效果[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11):174-176.
[2]陳儒斌,劉志兵.肝血管良惡性腫瘤放射診斷鑒別效果評價[J].影像技術,2017,29(3):57-58.
[3]顧衛(wèi)國.采用放射診斷鑒別肝血管良惡性腫瘤的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1).
[4]袁灼彬,鄭曉林,王惠媚,等.DWI定量分析在鑒別肝臟良惡性病變的價值[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4(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