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一句“大吉大利,今晚吃雞”在游戲圈迅速躥火,“吃雞游戲”走進人們的視野,風頭一度蓋過超現象級手游《王者榮耀》。
這場狂歡,不僅僅在游戲圈蔓延,在各路社交媒體上也經常會聽到“大吉大利,今晚吃雞”、“落地成盒”、“追夢少年”和“涼了涼了”等各種游戲梗。
丁三石抓住了這個好機會,搶在騰訊之前做了《荒野行動》與《終結者2》,成功的拿下了當時90%的“吃雞”用戶,想必也沒少賺錢。
而騰訊沉浸在《王者榮耀》的歡愉中無法自拔,只能是趕了個晚集,但也趕著那波熱度推出了《絕地求生》。
《絕地求生》是2017年下半年公認的現象級游戲,像《王者榮耀》一樣,話題性擴散到了游戲圈之外,圈內圈外名人大V乃至總統都會談論起它們,這就是所謂“現象級”游戲的威力。
然而,好景不長,騰訊吃雞系列游戲國服還未過審,吃雞游戲說涼涼就涼涼了。
《王者榮耀》作為游戲界的扛把子,為騰訊賺的盆滿缽滿。
而《王者榮耀》不論在鼎盛期還是冷靜期,都沒有一款游戲以相似的畫風,相同的游戲體驗,與之一較高下。
但吃雞游戲就不一樣了。
在網易出了《荒野行動》之后,騰訊快速的拿出一個半吊子產品《光榮使命》與之抗衡。而后,騰訊又陸續(xù)推出一系列《絕地求生 刺激戰(zhàn)場》、《絕地求生 全軍出擊》等吃雞手游。
更夸張的是,網易游戲內部人士透露,網易在去年一共開發(fā)了6款“吃雞手游”,而《荒野行動》只不過是網易吃雞手游的明星產品。
看出來了沒有,《王者榮耀》的成功是什么?是“我的成功不可復制”;而吃雞手游呢?恰恰相反,是“我的成功隨便復制”。
當然,這還是網易和騰訊之間的較量,像這樣的“大廠”喜歡蹭熱度,那“小廠”就更不用多說,山寨的“吃雞游戲”鋪天蓋地的襲來,沒在游戲圈摸爬滾打個四五年的“小白菜”根本就分辨不出哪個是“正品吃雞手游”。
去年六月,一批“硬蹭”吃雞熱度的手游在你的App Store里上線了。
所謂的硬蹭,就是游戲的實際內容其實和吃雞八竿子打不著關系,毫無相似之處,只是把名字和商店里的宣傳素材換成了吃雞的素材,然后就放在商店上等著人下載了。
當你搜索“大逃殺”或者“吃雞”這些關鍵詞的時候,就會有個名為《大逃殺絕地吃雞》的游戲冒出來,排在很靠前的位置。
這個游戲從圖標到預覽,基本都直接用了《絕地求生》的素材,而游戲體驗卻幾乎與正版吃雞游戲沒有多大關系,只是空有一個硬蹭的名字。
事實上,像這樣硬蹭的山寨小游戲,在App Store里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成群結隊扎堆出現的,排名還很靠前,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少不明真相的“小白菜”上鉤了。
這樣的游戲環(huán)境,當然就沒有像《王者榮耀》那樣,有一個準確的“集合地點”,也沒有三五成群“一起開黑”的歡聚感,琳瑯滿目的的吃雞游戲也讓玩家挑花了眼。
到最后,玩家們放棄這個游戲的時候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累、膩歪。
外掛太多,破壞游戲體驗
“吃雞游戲”作為FPS游戲(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有著致命的游戲缺陷,就是外掛問題。
外掛問題如今已經成了“吃雞游戲”最大的危機問題,這類游戲也因為外掛屢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開發(fā)這款游戲的藍洞公司因為“中國的外掛開發(fā)者太聰明了,完全猜不透他們的思想”,因此要每天同開發(fā)外掛者作斗爭,禁封兩萬個游戲賬號。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藍洞公司希望“中國外掛開發(fā)者”不要開發(fā)外掛了,直接來公司上班!
因為外掛問題影響游戲體驗,國服又遲遲不出,許多玩家已經忍無可忍的卸載了“吃雞游戲”。
就拿《絕地求生》這款游戲來說吧,截至2月底,其平均玩家數在過去30天內下滑了11.03%,減少了約17.5萬個玩家。
這也是該款游戲自發(fā)售以來首次出現玩家人數負增長。
血腥、消極,不想涼也得讓你涼
就在大家都在擔心吃雞會不會死于瘋狂的外掛,或者干脆變成一個競爭誰的外掛更強力的游戲的時候,相關部門給了“吃雞游戲”的玩家們一個當頭棒喝。
跟據相關部門發(fā)布的公告,有一段話是這么寫的:(為了使大家看清吃雞涼涼的趨勢,這里著重加粗)
由于該類游戲不僅普遍存在大量血腥、暴力內容,而且其類似于古羅馬角斗場式的游戲體驗與生存理念的設定嚴重偏離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慣與道德規(guī)范,不利于青少年消費者的身心健康。
因此,相關部門對于“大逃殺”、“吃雞”類游戲明確持有否定的態(tài)度。
無獨有偶,微博“吃雞小助手_PUBG”也透露了關于《絕地求生》未過審的消息,稱《絕地求生》因未按規(guī)定修改游戲內容和游戲方式,游戲形式不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價值觀,沒有通過審核。因此原定于1月25日的國服內測的《絕地求生》又要延期了,具體開測時間未定。
截至2月28日,“吃雞小助手_PUBG”委婉的道出《絕地求生》國服上線困難。
而一眾網友也在微博上揣測,“吃雞游戲”怕是要涼了……
不論是相關部門的否定,還是國服的遲遲未上線,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吃雞”是一款簡單粗暴的殺戮游戲。
你的對手希望你“死”,游戲的制作人也樂于看到玩家殺得頭破血流。
當然這種游戲在技術層面無可厚非,但是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就顯得過于暗黑了。而且不能因為你是一款游戲,是一種消遣的娛樂方式,相關部門就放松制約,放寬政策,有所讓步。
所以說,“吃雞游戲”同其他游戲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就拿《王者榮耀》來講,這款游戲的背景設定和游戲模式都有一個很正的價值觀和精神內核,那就是為了守護我方的榮譽而戰(zhàn),而對戰(zhàn)時的技能暴力只是一種手段。
而吃雞游戲就不一樣了,不惜一切手段殺死所有對手是游戲的唯一目的,這是沒有主流文化認同感的。
說到文化認同,從吃雞游戲很容易聯想到電影《饑餓游戲》,但與吃雞游戲不同的是,《饑餓游戲》中的殺戮是有信仰的,最終活下去的那個人會被稱之為“英雄”。他們是為了地區(qū)而戰(zhàn),為了人民而戰(zhàn),為了愛而戰(zhàn)。
反觀“吃雞游戲”,僅僅是簡單粗暴的繼承了的“殺人”的表象,沒有一個積極的精神內核,很容易帶跑偏那些心智還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有甚者,玩“吃雞”“大逃殺”游戲久了,將游戲中的世界帶到現實中去也不占少數。
綜上所述,如果“吃雞游戲”涼了,筆者也并不覺得可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