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欣欣 趙文化
[摘要] 目的 觀察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阿卡波糖治療磺脲類藥物繼發(fā)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方法 納入2016年12月—2018年3月就診于該院的84例磺脲類藥物治療繼發(fā)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對照組(40例)采用門冬胰島素30,2次/d,皮下注射,觀察組(44例)采用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阿卡波糖治療。16周后,比較兩組血糖達標率、達標時間,觀察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lC)、體重指數(shù)(BMI)變化及低血糖事件。結(jié)果 治療16周時,兩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HbAlC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其中,2 hPG、HbAlC兩組下降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試驗組血糖達標率、達標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P<0.05),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而體重指數(shù)無明顯變化。結(jié)論 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阿卡波糖治療磺脲類藥物繼發(fā)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確切,低血糖風險小,依從性高。
[關鍵詞] 甘精胰島素;阿卡波糖;磺脲類藥物;2型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b)-0067-02
磺酰脲類藥物為胰島素促泌劑,主要通過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以降低血糖?;酋k孱愃幬锟墒笻bA1c降低1.0%~1.5%[1],廣泛應用于臨床,尤其社區(qū)與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然而,隨著疾病進展,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幾乎消失殆盡時,SUs不再有效,必須補充外源性胰島素治療。依據(jù)2017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中高血糖及胰島素治療路徑,如單藥治療血糖控制不達標,遂進入二聯(lián)、三聯(lián)治療,而胰島素起始治療,可選擇基礎胰島素或預混胰島素 1~2次/d注射。因此,為了選擇更理想的個體化降糖方案, 該研究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3月該院收治的8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擬評估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阿卡波糖和門冬胰島素30治療磺脲類藥物繼發(fā)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該院內(nèi)分泌科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入選標準:年齡35~70歲;BMI 20~30kg/m2;服用磺脲類藥物1~3年有效,之后足量藥物治療持續(xù)3月以上,F(xiàn)PG≥8 mmol/L、HbAlC ≥8.0%。排除標準:反復發(fā)生嚴重低血糖;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血肌酐≥133 umol/L);肝功能受損(轉(zhuǎn)氨酶>2.5倍正常上限);血液或內(nèi)分泌疾病;嚴重胃腸道疾病或腸道手術史;妊娠、計劃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門冬胰島素30,2次/d,早、晚餐前即刻皮下注射,觀察組給予阿卡波糖片 50~100 mg,3次/d,餐時嚼服,甘精胰島素 1次/d,晚10時皮下注射。治療優(yōu)化期間監(jiān)測空腹、午餐前、晚餐前、三餐后2 h及睡前血糖,必要時加測夜間血糖和即時血糖,并據(jù)此調(diào)整阿卡波糖與胰島素劑量。療程16周,比較兩組血糖達標率、達標時間,觀察兩組治療前后FPG、2 hPG、HbAlC、BMI水平變化,并記錄低血糖事件。血糖控制目標為FPG 4.4~7.0mmol/L、2 hPG 6.0~10.0mmol/L。低血糖事件分為三層:血糖警惕值(血糖≤3.9 mmo/L)、臨床顯著低血糖(血糖<3.0 mmol/L)、嚴重低血糖(伴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需要其他措施幫助恢復)。
1.3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共入組受試者84例,其中對照組40例,觀察組44例。兩組受試者的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FPG、2 hPG、HbALC以及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各指標變化
治療16周時,兩組的FPG、2 hPG、HbAlC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2 hPG、HbAlC較對照組下降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體重指數(shù)較前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兩組血糖達標率、達標時間及低血糖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16周時,對照組血糖控制達標22例, 8例患者發(fā)生低血糖事件,觀察組血糖控制達標34例,2例發(fā)生低血糖事件,且達標時間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3 ?討論
UKPDS[3]的結(jié)果顯示,新診斷未治療的2型糖尿病平均β細胞功能已喪失50%左右,且進行性β細胞功能惡化可能是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進展的一部分。長期使用SUs后,β細胞選擇性對SUs無反應,功能進一步惡化和(或)胰島素抵抗性進一步增加,而此時補充外源性胰島素可降低血糖,減少葡萄糖毒性作用,繼而改善β細胞功能,并降低組織對胰島素的抵抗性。胰島素注射治療的目的是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的能量代謝需求,因此,接近生理模式的胰島素強化治療效果更佳,但由于多次注射的繁瑣、疼痛及對低血糖的恐懼等因素,患者接受度不高,且依從性差。Polonsky[4,5]等的研究證實了基礎胰島素不足的影響及控制空腹血糖的重要性。甘精胰島素通過結(jié)構修飾改變等電位,并加入少量鋅,使其在皮下易形成結(jié)晶,胰島素溶液中的六聚體更加穩(wěn)定,延緩胰島素的解聚和吸收。甘精胰島素的降糖作用可持續(xù)24 h,而且無明顯峰值出現(xiàn),能更好的模擬正常狀態(tài)下的基礎胰島素分泌,從而達到良好的空腹血糖控制。而聯(lián)合阿卡波糖,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并通過促進胰高血糖素樣肽1及膽囊收縮素的釋放,輕度抑制食欲[6],從而利用機制互補,全面改善血糖。與甘精胰島素相比,門冬胰島素30是由30%門冬胰島素和70%精蛋白門冬胰島素混合而成的胰島素類似物。其速效部分起效快(10~20 min),可以更好的控制餐后血糖,中效部分吸收緩慢,作用持續(xù)時間達12 h,可以提供穩(wěn)定的基礎胰島素水平。
該研究觀察到對于磺脲類藥物治療繼發(fā)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為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阿卡波糖或門冬胰島素30,血糖、HbAlC均改善,與門冬胰島素30組相比,甘精胰島素組2 hPG、HbAlC下降更顯著,血糖達標率更高,且達標時間較短,低血糖發(fā)生率低,而體重指數(shù)無明顯變化。產(chǎn)生這種結(jié)果的原因考慮與甘精胰島素、阿卡波糖的協(xié)同藥理作用有關,結(jié)合阿卡波糖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和腸道激素,改善短鏈脂肪酸代謝等機制,亦不除外患者體內(nèi)高水平胰升糖素改善所致,且阿卡波糖可減輕體重,單獨應用不引起低血糖。同時,甘精胰島素每日1次的注射方式方便靈活,不受時間與進餐影響,依從性高。而與甘精胰島素相比,門冬胰島素30中速效與中效部分、早、晚兩餐的中效部分因個體差異,藥效可能覆蓋不全或重疊,以致血糖波動或出現(xiàn)低血糖,同時其中30%的門冬胰島素對于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飲食習慣的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劑量偏不足,為了滿足代謝需求,上調(diào)胰島素便會增加晚餐前及夜間低血糖風險。但是,該研究樣本量較小,統(tǒng)計分析中未排除胰島功能的影響,且對于門冬胰島素30聯(lián)合阿卡波糖治療,亦未涉及,因此,還有待于進一步臨床研究來闡明。。
綜上所述,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阿卡波糖治療磺脲類藥物繼發(fā)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療效確切,低血糖風險小,依從性高。
參考文獻:
[1] ?Hirst JA,F(xiàn)armer AJ,Dyar A,et al.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sulfonylurea on HbA1c in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Diabetologia,2013,56(5):973-984.
[2]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4-67.
[3] ?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UKPDS 33)[J]..Lancet,1998,352:837-853.
[4] ?Polonsky KS,Given BD,Hirsch LJ,et al.Abnormal patterns of insulin secretion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N Eng J Med,1988,318:1231-1239.
[5] ?Polonsky K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fasting hypoglycemia[J].. N Eng J Med,1992,326:1020-1021.
[6] ?Enc FY,Imeryyuz N,Akin L,et al.Inhibition of gastric emptying by acarbose is correlated with GLP-1 Response and accompanied by CCK release[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1,281(3):G752-G763.
(收稿日期: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