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梅林 梁菊英
近年來,全國各地出現(xiàn)了許多因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而釀成的悲劇,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敲響了警鐘。我縣是藏族自治縣,牧民居住分散,孩子上學只能送到寄宿學校去,這些既是寄宿生又是留守兒童的藏族孩子,正處在需要特別關愛的年齡,心理健康問題便顯得尤其重要,這也成了藏區(qū)寄宿制學校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寄宿制學校生活環(huán)境相對封閉,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掃除心理障礙并加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用拳拳愛心,給孩子陽光和樂觀
(一)用父母般的愛接納孩子
藏區(qū)孩子進入寄宿制學校以后,許多困難都要自己克服,對他們來說,簡單的吃飯穿衣、洗漱等都是一種挑戰(zhàn)。特別是一些性格內(nèi)向、有自卑感的同學,對自己內(nèi)心的陌生和孤獨更是體會深刻,這就會引發(fā)各種心理問題。針對這種情況,生活老師就是寄宿孩子的家長,對他們要像父母一樣體貼周到,哪怕是一個和藹的眼神、親切的擁抱或其他肢體上的安撫都會使孩子獲得安全感、自尊感和歸屬感,從而快速融入這個團體,并正確引導他們在這個團體里互敬互愛,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為他們的寄宿生活書寫美好篇章。
(二)用樂觀的情緒感染孩子
情緒上的愉悅對人的心理健康起著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緒能引導人積極向上。要讓藏區(qū)寄宿孩子擁有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就要讓他們長期生活在朝氣蓬勃的集體環(huán)境中。教師情緒的好壞會通過他的言行舉止反映出來,影響到學生的情緒。如:教師若能神采奕奕、興高采烈,學生也會精神抖擻、自信滿滿;教師若氣急敗壞、萎靡不振,學生也會膽戰(zhàn)心驚、無聊乏味。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呵護有加,對課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靜處理,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決不遷怒于學生,總是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教師這種樂觀的情緒會感染每一個寄宿學生,為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遇事不驚、處世豁達、活潑陽光。
(三)在挫折教育中彰顯愛心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蔽覀兊慕逃腥鄙佟按煺劢逃笔遣恍械摹S绕涫遣貐^(qū)的寄宿孩子,從小在山區(qū)性情灑脫豪放,跟同學相處也是一言不合就摩拳擦掌,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對他們的挫折教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耐挫能力。如:有的孩子比較霸道,總想讓其他孩子都順著他,我們可以有意識地不讓他擔任班級干部角色,讓他接受其他孩子的調遣;有的孩子一生氣就想在同學身上發(fā)泄憤怒情緒,我們可以引導他們發(fā)怒時盡量沉默一分鐘,這樣一分鐘后他們往往也就沒憤可泄了;還應引導學生助人為樂,助人可以使自己忘卻煩惱,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挫折具有雙重性,挫折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奮起、成熟,從中得到鍛煉。可見,耐挫力是心理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的可塑性很強,耐挫力的高低不是恒定不變的。要讓學生明白“人生能有幾回搏”和 “人生總有幾回挫”的道理。挫折對藏區(qū)寄宿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劑”,只要能從容地面對它,自信地戰(zhàn)勝它,成功就離他們不遠了。
二、用多種渠道,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
(一)因材施教,設立心理輔導室,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藏區(qū)寄宿制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設立心理輔導室,因材施教。教師應對剛入學的藏區(qū)寄宿生進行摸底,并進行個別輔導,幫助寄宿學生正確對待學校生活,逐步排除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藏區(qū)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習慣的能力,樹立藏區(qū)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通過同學關系的指導,使學生明白同學如同自己的兄弟姐妹,要正確地合作與競爭,學會相互尊重、相互支持;通過學習心理指導,引導學生明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通過自我心理修養(yǎng)指導,幫助學生科學認識自我,在自身發(fā)展變化中能較好地悅納自己,提高素質,增強自信,使自己不斷完善,健康成長。
(二)進行專題講座,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整體輔導
藏區(qū)寄宿制學生的心理是復雜、隱蔽、豐富、微妙的,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jīng)常深入班級,利用適當?shù)臋C會和場所,與學生交流談心,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在藏區(qū)寄宿制學校中,除了個別輔導,還應有各種心理專題講座,并開展心理咨詢,教給學生緩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體方法。內(nèi)容涉及少年兒童心理變化、人際交往、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等。在講座中,突出典型心理問題歸類疏導,激勵學生健康發(fā)展,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
總之,用愛心接納孩子,感染孩子,給孩子情感上注入陽光、樂觀和溫暖,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寄宿生活中學會溝通,收獲友誼,增長自信,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形成高尚的人生理想。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藏區(qū)寄宿制學校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36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