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偉
古代詩歌毫無疑問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但同樣因其自身的特點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難點。廣大一線教師不僅在“教什么”方面有疑問,在“怎么教”方面也有諸多的問題。
幾位老師教學李商隱的《錦瑟》,課堂流程大同小異:①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李商隱的一些詩;②詳細介紹詩人情況,包括仕途、愛情、社會背景等;③逐字逐句解讀;④得出結論,對此詩主題有多種理解,即對亡妻的覺悟悼念(悼亡詩),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愛情詩),作者的身世自傷(詠懷詩),對唐王朝從興盛到殘廢的感慨(詠懷詩),少年風流得志晚年困頓失意(自況詩)等。
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這樣教學似乎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處理究竟有沒有效果卻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的教學忽略了最本質(zhì)的東西——原初的閱讀體驗。我們被太多的資料和解讀束縛卻沒能拋開一切自己先用心研讀,于是老師們在資料和參考書的幫助下讀得味同嚼蠟,難以下咽。緊接著,我們又把這種方法教給了學生,沒有鼓勵學生大膽閱讀,用心體驗,而是給了他們一大堆作者介紹,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得出公認的結論。有些老師害怕浪費學生時間,根本不給學生閱讀時間讓他們?nèi)カ@得原初的體驗。有些老師盡管也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了,但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得亂起八糟,如此下去沒法收場,于是抓緊時間把他們引向所謂的正路。
這里說的原初體驗,指的是閱讀后最早獲得的當下感受、領悟和反思,是最為直接真實的、不帶成見的、沒有受到其他同學影響和教師干預的自主體驗,這種體驗來自于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文化修養(yǎng)以及閱讀時的頓悟①。筆者認為從學生閱讀的原初體驗出發(fā),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這里試結合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肖培東《錦瑟》的教學,談談筆者對這一問題的初步思考。
我們先來看看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肖老師都做了些什么。在課堂的起步階段,肖老師提出了一些問題:
1.大家在第一次朗讀李商隱的這首詩之后,你能告訴我他是如何寫錦瑟的嗎?
2.再說說看,這次讀了以后你告訴我,這首詩你讀出了詩中的哪些內(nèi)容和情感?
3.說說看,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到作者傷感的情緒?
4.后面同學再說說看,還有哪些句子讓你感受到作者傷感的情緒?
從以上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肖老師沒有直接把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傳授給學生,也沒有傳統(tǒng)教學中介紹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等看似必要的環(huán)節(jié),他充分尊重視學生的原初體驗,他想真真正正地知道學生拿到這首詩的第一印象和感覺,他更不想因自己的介紹限制學生的思維,讓一首含蓄的詩變成一首直白的詩。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并沒有加以點評,也沒有加以發(fā)揮,只是讓學生談談感受而已。
當學生比較充分地說過自己的感受之后,肖老師順勢又提出一個問題:
5.同學們,一首詩如果只是傷感,那么,它就只是眼淚,一首詩如果只是眼淚它又如何可以做到家喻戶曉。這個傷感的背后一定還有其他的東西,請同學們自由讀一遍,看看還能從這首詩中讀出什么來,自由讀一遍,輕輕地讀。
肖老師對學生原初體驗的單薄、膚淺是有預知的,于是便提出了這個問題,試圖將學生的原初體驗引向深入。之后便是如下所示一連串的步步深入:
6.那你來說說看,你還能從這首詩中找到什么?
7.這首詩里面除了有傷,還有什么?或者說,這是一首很傷感的詩,這還是一首怎樣的詩?
8.你讀了這首詩還有什么感覺?
9.這首詩是迷茫的,這首詩是傷感的,這首詩是真情的,你還能讀出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10.錦瑟有美麗的花紋,莊生曉夢迷的又是五彩的春天飛舞的蝴蝶,望帝春心啼唱的是那哀愁的杜鵑,滄海、月明、珍珠、淚,接下來,藍田、日暖、玉生煙,這些東西都是作者要說的東西,你覺得這些東西蘊含著什么?
以上幾個問題,讓學生對詩句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分析,在點評的過程中,老師適當補充了作者的一些介紹,讓學生對整首詩有了比較好的理解。有了以上環(huán)節(jié)打基礎,肖老師開始引導學生探討詩歌的主題:
11.詩人面對美麗的景色想到美麗的年華,請同學們告訴我,美麗年華中的作者可能是怎樣的形象?展開你的想象。
12.想一想,這首詩是否還有其他新鮮的注解?別具慧心的你還能從中看到自己心中怎樣新鮮神秘的“錦瑟”?
13.這位同學你說說看還有其他的解釋嗎?解釋這首詩的150多篇的文章中有許許多多解釋,你認為這首詩的主旨可能是什么?
整節(jié)課,肖老師充分重視學生的原初體驗,從學生的原初體驗出發(fā),讓他們暢所欲言,不給現(xiàn)成答案,不越俎代庖,不強行灌輸,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幫助學生將這種原初體驗深入、豐富、完善,努力為學生打通從“原初理解”到“后續(xù)理解”的關節(jié),從而使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體驗。教師如果把學生的原初閱讀體驗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與啟動點,更能體現(xiàn)閱讀的意義,同時也充分尊重學生(讀者)“各有會心”的權利②。
李國文先生曾說過,閱讀文學作品時,“千萬不要被那些權威專家,教授學者,牽著鼻子走”。作為教師,我們當然應該廣泛閱讀、搜集材料,但更重要的是將它們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重視自己的最初體驗。這樣我們才能讀出真情,讀出美。對于學生我們更應該相機引導,讓他們認真體驗感悟,不斷深化發(fā)展。這樣,文學作品才能給他們真正的滋養(yǎng)。
注釋:
①沈娟.原初體驗:語文閱讀教學的認知基點[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6).
②劉紹華.帶著原初體驗出發(fā):《再別康橋》教學實錄及啟示[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0(6).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