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磊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實驗小學 山東 萊蕪 271100)
部編版教材總主編、北大中文系溫儒敏先生在談及語文教學的問題時,強調(diào)“讀”占鰲頭,數(shù)次提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語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讀寫能力,最基本的是培養(yǎng)讀書的習慣;深文是可以“淺講”的,就語文而言,(平衡應試需要和開放教學的)辦法就是鼓勵多讀書,別死扣教材教輔。閱讀面寬了,視野開闊了,考試成績不會差,而素質(zhì)也會提升上去[1]。
語文教學,甚至其他學科,都在提倡全科閱讀。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量、閱讀能力,小而言之是為了功利性的應試,大而言之是為了獲取精神文明的尊嚴、獲取心靈安放之所。這已經(jīng)成為共識,毋庸置疑。但回到源頭,一個除了教科書,不曾廣泛涉獵、閱讀量貧乏的老師,如何擔當起引領(lǐng)、啟迪學生讀書的大任?無論教育如何變革、科技如何發(fā)展,閱讀始終是我們自主學習、接受教育最重要、最便捷的途徑。
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活,難免單調(diào)、枯燥。熟悉的聲調(diào)、熟悉的面孔,學生難免興味索然。如何喚醒傾聽的耳朵?如何讓我們的工作變得妙趣橫生?讀教育大師們用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萃取的精華,是引領(lǐng)我們快速成長的一條捷徑。
于永正老師是筆者崇拜的小語大家。從剛走出師范校門到踏上講臺,對教學法、學情分析、課堂預判,都是一頭霧水。偶然在學校圖書室發(fā)現(xiàn)一本《于永正課堂教學實錄》,如獲至寶。一篇一篇圈點勾畫,模仿、琢磨,逐漸有所悟、有所得。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于老師對古詩《草》的復習環(huán)節(jié):于老師變換角色,分別扮演媽媽、哥哥、奶奶,讓孩子背誦古詩給自己聽。一個看似普通的環(huán)節(jié),檢查了學生背誦、作者、重點詞、寫作目的和詩意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趣味盎然,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不知不覺地鞏固了文本知識。
說到此處,我又想起自己的課堂教訓。那是前幾年去鄉(xiāng)鎮(zhèn)送課,講的是《月光曲》一文。筆者個人非常喜歡這篇文章。一篇簡短的美文,贊揚了音樂家博大的愛心,也表達了貝多芬遇到一位愛音樂、懂音樂的窮姑娘,遇知音喜欲狂的心境。我們成年人極易產(chǎn)生共鳴,筆者于是有感而發(fā),設(shè)計了大段的抒情導語,自認為足以使學生入情入境。誰知我在臺上盡情揮灑,學生在臺下懵懵懂懂,課堂出現(xiàn)可怕的沉寂。課后,當?shù)乩蠋熒畋砬敢?說他們的學生“不會配合,基礎(chǔ)太差”。在我聽來,教訓頗深:不能以成人之心度兒童之腹,更不能以自己的心理需求代替兒童的心理需求。只有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兒童的心去體驗世界,才能體會冰心所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
讀《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每每被雷夫這位醉心于教育、執(zhí)著于孩子的老師深深打動。在一所普通的學校,大多來自移民家庭的孩子,在一位“世界名師”的感染教育下,個個出類拔萃,或就讀名校,或成長為內(nèi)心篤定、充滿自信、誠實善良的優(yōu)秀人才。雷夫提倡“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認為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雷夫反復強調(diào)科爾伯格“道德培養(yǎng)的六階段”理論,使我對自己一直依賴的“小紅花”激勵機制產(chǎn)生懷疑和反思。
一所偏遠的鄉(xiāng)村中學,在蘇霍姆林斯基16年悉心努力下,成為了世界著名的試驗基地、教育界同仁心向往之的圣地。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放在手邊,成為多少老師的“救命稻草”。如何對待后進生,怎樣檢查作業(yè),怎樣讓學生專注,拿到新教材該做什么,給一年級教師的建議,給新教師的建議等等,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閱讀,還有一層含義:就是在生活中遇到知音,遇到對同一本書有共鳴的人。如果,我們與學生有了共鳴,那就找到了共同的“心靈密碼”、找到了與孩子成功對話的契機。
我們小學語文從2017年起開始用部編版教材,里面有一個欄目“和大人一起讀”,從中可以看出創(chuàng)編者的良苦用心。家長與孩子親子共讀、教師與學生共讀,才能知道孩子在讀什么書,才能擁有與孩子共同的語言符號、共同的心靈密碼。
《窗邊的小豆豆》,是很久前與學生共讀的一本童書。這本書,與其說是寫給孩子看的,不如說給老師家長、給所有做教育的人讀更合適?!斑@所學校,滿足了我對美好童年的所有想象”,女兒曾經(jīng)這樣說。這所學校有露天的集體帳篷宿營,可以看到星星;聽小林校長彈著琴,孩子們可以脫了鞋,光著腳丫走來走去,只要踏著節(jié)拍就好。小豆豆的眼里,“巴學園”有著與眾不同的校門,它是由兩株矮樹組成的,樹上還長著綠油油的葉子,用小豆豆的話就是“從地上長出來的校門呀”?!鞍蛯W園”有著與眾不同的教室,它們是一個個廢棄不用的電車車廂,是小豆豆的電車教室。沒有校門、沒有正經(jīng)的教室,可就是這樣一所簡陋的學校,卻成了小豆豆以及其他50多個孩子的樂園,甚至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小林校長沒有說過“以人為本”的話,但他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教育理念,無不深深地關(guān)注著孩子的心靈。和學生一起讀下去,不只是反思自己的教學,更讓學生暗暗驚嘆:“老師也喜歡這本書,老師也不討厭小豆豆!”不知不覺間,便走進了學生內(nèi)心。
要求學生讀的書,我們都應該細讀或者瀏覽。知道學生正在讀的是什么,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感、所喜所惡,也就找到了與他們心靈相通的“密碼”。
我們的教育對象千變?nèi)f化,是一個個不拘一格的多彩心靈。信息時代的日新月異,也使得我們所講的新聞在學生那里或許已是“舊聞”。所以,我們的閱讀范圍,應該與生活同樣寬廣,博覽群書,不拘一格,才能激發(fā)學生“開眼看世界”,才能喚醒一個個好奇的童心。
人人應該有一本枕邊書,每晚不翻上幾頁就睡不踏實。也許,《紅樓夢》作為枕邊書再合適不過。山大教授馬瑞芳說它“一等一的好看,登峰造極的好玩,它是中國最好的故事”。不管是故事、人物、布局,還是詩詞、楹聯(lián)、曲賦,不管是建筑、飲食、服飾,還是醫(yī)藥、神佛、習俗,從任何一個角度打開,都能看到別有洞天的風景。從幼時讀紅樓連環(huán)畫、青春期的專挑寶黛愛情故事,到人到中年讀出一份人情味、一份悲憫、一份了悟,時間越久,越能讀出《紅樓夢》的精微奇妙、浩瀚無窮。這是一部怎么愛讀都不過分的奇書。
讀王小波,好玩、有趣,真誠、質(zhì)樸,含著淚去笑、笑著去思考;讀戴建業(yè),讀他筆下的陶淵明,你會發(fā)現(xiàn)他不只是會談段子的網(wǎng)紅教授;讀古今中外、讀自然科學文史哲,是最便捷、最快樂的自我豐富的旅程。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痹改阄覔碛袝?,擁抱豐富充盈的教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