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菊
語法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英語老師一直淡化、忽視英語語法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英語教學不能再使用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課改要求老師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給學生營造活躍、輕松、和諧的英語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掌握更多的語法要點。因此初中英語老師要重視英語語法教學,提高英語語法教學的課堂效率。
一、影響英語語法教學的要素
1.初中生的自身特點
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英語還處于入門的階段,由于母語的語言習慣在學生的腦海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因此對于英語中和母語相通之處,學生能夠很快掌握,而和母語相違背的地方就給學生增加了不少困難。
2.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
在中國,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主要是通過英語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渠道就是英語課堂,所以英語老師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語老師的口語表達能力、英語水平、教學手段和教學觀念都影響著學生的英語水平。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中,英語老師只是片面地將英語語法教學等同于英語教學,這就沒有辦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3.英語的教學目標
在英語語法教學的過程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英語課堂的教學目標。如果英語老師在英語課堂中的教學目標是語言知識,那么語法的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就占據(jù)重要地位;如果英語老師在課堂中的教學目標是英語語言的運用,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就不高了。
二、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實施策略
1.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
對于初中生來說,英語語法的學習較為枯燥、乏味。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英語老師在講解英語語法的時候不重視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只是一味地灌輸語法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很難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英語老師要在語法教學的過程中,挖掘有趣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英語氛圍中掌握語法知識點,在特定的情境中交流語法知識和所學的句型。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多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激發(fā)出來。英語老師可以利用實物來創(chuàng)設英語課堂的教學情境,把單調(diào)、枯燥的英語語法知識轉化為直觀、生動、形象的知識,學生對于語法知識的把握就更加容
易了。
2.使用任務型閱讀開展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英語任務型教學法已經(jīng)被許多英語老師認可和使用。英語老師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一定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英語語法知識。例如,英語老師要學生掌握一般過去時的語法知識,老師可以讓孩子帶一些假期旅游拍的照片,在課堂上,英語老師用PPT展示學生的旅游照,同時讓學生用學過的語法知識過去式來介紹自己旅游的景點和事件。當PPT展示以公園為背景的圖片,學生就可以把過去式用在句子當中,I went to the zoo.當展示到天安門時,學生可以說I went to Beijing with my friends.當學生單獨介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介紹自己小組成員帶來的不同的照片,這是一組小組學生的討論:“Where did you spend your holidays?”“Last weekend, I went to summer camp with my parents. We went to the mountains. There are many people on vacation. At noon, we had a picnic. In the afternoon, we climbed the mountain. I was a little tired, but I was glad.”學生在任務的引領下開展對話活動,展示了自己在旅游中的生活,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一般過去時的語法知識,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八年級的語法點是讓學生把握完成時的構成,讓學生把握Have
you ever been to這個句式在交際中的運用。英語老師可以在這節(jié)課中,布置學生設計一個旅行的計劃,分成若干小組,運用對話來合作討論,英語老師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shù)囊龑В瑢W生能在交流互動中把握完成時態(tài)的結構和要點。學生能通過對話熟練地把握英語的知識點和英語語法。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老師要結合英語語法教學實踐,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語法的過程中,愛上英語,樂于用英語交流,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戴煒棟,陳莉萍.二語語法教學理論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2).
[2]付麗彬.英語語法教學的語境限制問題[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4(10).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