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蕾
摘 要: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過藝術的生活便是受藝術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留下了這樣珍貴的啟示。為幼兒打造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審美活動環(huán)境,在接觸生活的基礎上遴選話題,依托生活化的組織形式、借助生活化材料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讓幼兒時時處處感受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理解創(chuàng)意表現,逐步提高審美表現力,從而讓自己擁有一個幸福、有品味的人生。
關鍵詞:生活;審美;環(huán)境;藝術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鄙钍侨≈槐M、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園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精心打造具有生活化的審美活動環(huán)境,用專業(yè)的眼光幫助幼兒遴選生活中美的話題,依托生活化的組織形式開展各類審美活動,同時借助豐富的生活化材料鼓勵幼兒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讓孩子們的生活環(huán)境充滿審美氣息和藝術氛圍。
一、挖掘生活中美的話題,激發(fā)審美興趣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并通過生活來進行。”要尋找貼近幼兒生活的、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圍繞這些話題開展一系列審美活動,打造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審美活動環(huán)境。
(一)貼近幼兒生活的話題,是開啟審美興趣的良好開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要求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幼兒共同確定藝術表達的主題,引導幼兒圍繞主題展開想象,進行藝術表現。如何在眾多的生活話題中遴選出合適的審美話題,這需要專業(yè)的眼光辨識。尋找幼兒身邊熟悉的審美話題,讓他們感到親切,引起共鳴,從而迫切地產生想參與審美活動的愿望,為審美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好吃的糖果、樹葉飄飄、昆蟲世界等都是很貼近幼兒生活的好話題,他們足夠熟悉這些話題,這無形中增強了孩子們的參與興趣。借助節(jié)慶活動展開審美話題,也會帶來很多意猶未盡的審美樂趣?!皣鴳c節(jié)”前夕,組織幼兒制作“中國龍”“民族娃娃”,讓幼兒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敖痣u報曉”生肖年的來臨,“造型各異”的雞寶寶和它們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被表現得活靈活現。
(二)感興趣的話題是提升情感溫度、激發(fā)審美興趣的好契機
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fā)生興趣,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的主觀原因?!备鶕變旱呐d趣點,設置各種審美活動,讓幼兒的情感瞬間有了溫度,審美興趣陡增。
主題課程中的話題,讓幼兒有了更多想表達的內容,抓住這些契機,適時注入新能量?!坝腥さ睦ハx”中美麗的蝴蝶吸引了幼兒的目光,教師不失時機地開展蝴蝶的制作活動,有折紙、有撕貼、有版畫等等,讓孩子們大大過了一把癮。一些突發(fā)的話題也會帶來好奇心和滿足感。江南雨后,背著房子忙碌爬行的蝸牛讓幼兒好奇不已,于是,泥塑小蝸牛、裝飾小蝸牛賦予了小蝸牛多樣化的藝術生命。當前熱議或與時俱進的審美話題,會給孩子們強烈的時代感。如風靡一時的彩虹跑引起了孩子們的關注,他們也想嘗試著往自己臉上和身上涂一些東西,于是有趣的人體彩繪活動應運而生。
二、推崇生活化的組織形式,為審美創(chuàng)意表達提供廣闊舞臺
用生活的方式、在生活的場景中組織審美活動,這種方式能讓幼兒更貼近生活、貼近自然,引起情感的共鳴,為他們的審美表達提供廣闊舞臺。
(一)開拓生活化場地,讓審美表現大有用武之地
幼兒園除了活動室還有很多可利用的空間,都可以讓幼兒參與審美活動。陶先生也認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創(chuàng)造能力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世界,以發(fā)揮其內在的創(chuàng)造力。合理利用園所的角落,營造生活化的審美空間。幼兒園角角落落這些生活化的空間是讓幼兒從事審美活動的好場所。比如在大樹下放置一些大大小小的石頭,組織幼兒進行彩繪,每當孩子們坐在大樹下納涼休息的時候,就會想起石頭上有趣的故事;在運動場上,也隨處可見藝術的身影,咕嚕咕嚕滾動的輪胎,原木材料的平衡木,都是孩子們參與審美活動的好素材。環(huán)境中適當留白,也讓幼兒多一份藝術遐想的空間。在園所最初進行環(huán)境設計時就可以適當留白,多一些可以讓幼兒填補的內容,激發(fā)幼兒參與共同建設的愿望。自然角、戲水池、休憩區(qū)都可以通過審美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參與生活場所建設的欣喜。
(二)打破集體活動形式,創(chuàng)造更生活化的審美活動方式
“一日活動皆課程”,集體活動固然有它的優(yōu)點,但整齊劃一不是藝術表現的最佳形式,藝術更需要獨特的個性。大孩子可以自主規(guī)劃,拿出可行的方案。在參觀“美麗的家鄉(xiāng)”后,根據孩子們的喜好和興趣進行小組的審美活動,可用建筑來體現小橋流水和高樓大廈兩種不同的美,可用刺繡表現蘇州園林的藝術美,還可用版畫表現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特色美。嘗試打破班級與年齡層次限制,讓審美活動彌漫著生活氣息。不同班級、不同年齡的孩子可共同參與同一類活動,起到相互學習、促進和借鑒的作用,并充分體驗“家庭”氛圍,感受生活氣息。如“萬圣節(jié)”活動中,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共同參與到裝扮、表演中,充分體驗著親情和友情的快樂氛圍。
三、借助多元的生活化材料,為審美表現提供各種可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幼兒生活的周圍有各種隨處可見、形態(tài)各異的材料、有些存在于大自然中,有些是在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把這些材料收集起來,經過藝術加工和創(chuàng)造,就能成為有藝術生命的審美作品。
(一)分類收集生活化材料,為審美表現活動提供有力保障
陶行知先生的課程資源觀認為:“課內是課程,課外也是課程?!睂⑸钪薪洺=佑|到的自然物和生活物品收集起來,并進行清潔、整理和分類,給幼兒的審美游戲活動提供資源庫。階段性開展“收集小達人”活動可充盈資源庫?;顒忧皯虼蠹野l(fā)布倡議書,征集的物品要求家庭先進行初步清潔,事先給收集盒貼分類標簽。開展審美活動時,就地取材,讓幼兒體驗從生活中取材的樂趣。生活化物品的收集還能讓幼兒感受“廢物利用”的理念。平常隨處可見的石頭、樹枝、瓶瓶罐罐,通過一次次的審美活動,變成了一件件有生命力的作品。如這些憨態(tài)可掬的娃娃的原材料居然是勺子和飯勺;那些娃娃是用變形后的易拉罐做成的,這些無不讓幼兒感受到“變廢為寶”的驚喜。
(二)巧妙利用生活化材料為創(chuàng)造性表達提供良好平臺
陶行知先生啟示我們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讓教育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學生才能找到創(chuàng)新的基點。當大小、顏色、材質各異的材料投放到幼兒眼前,好奇的他們樂此不疲地嘗試著。同種生活材料多用途是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好方法。同樣的紙盒,有的變成機器人,有的變成小汽車,還有的變成房子。收集的塑料瓶,有的做成花瓶,有的做成游動的小魚,還有的做成瓶子娃娃。這些都讓孩子們有了更多的個性化審美表達。多種生活材料組合能帶來更多藝術創(chuàng)想。不同材料的組合讓材料的特性得到互補,造成強烈的視覺刺激和感官舒適度。在瓶娃娃的外面,裹上布制的衣服,加上小紐扣作裝飾,娃娃的形象立馬豐滿了起來。把形狀各異的鵝卵石鋪在小池塘四周,用小樹枝制成一棵棵綠綠的垂柳,再放上一只只泥捏的小鴨子、紙折的小青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躍然眼前。
打造園所生活化審美活動環(huán)境,把生活中的美帶給孩子們,同時也鼓勵他們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培養(yǎng)他們對審美的態(tài)度、激發(fā)興趣,不斷提升審美表現力,從而讓表達可以更精彩,為孩子們擁有一個“藝術”人生而喝彩。真正踐行了陶行知先生對于審美精神的永遠傳承:用美術的精神去駕馭、改造社會,以求得生活其樂融融,充滿著意趣,情味盎然。
參考文獻:
[1]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05.
[2]宮少華.陶行知談怎么教學[M].鄭州:溫馨出版社,2008-08.
[3]周德藩.走進陶行知——教師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