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寶林
摘 要:線段圖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廣泛,是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更是有效改進低效課堂教學的一種策略,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發(fā)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訓練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線段圖;低效課堂;策略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指出:“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庇谑?,筆者在數學教學中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用線段圖可以把題中數量關系直觀地揭示出來,使題意直觀具體,一目了然。根據圖示,我們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題的途徑,作線段圖對解答條件隱蔽、復雜疑難的應用題能起到化難為易的作用。用“線段圖”不僅能有效地解決數學應用問題,還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發(fā)散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訓練,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具體表現?,F將體會淺談如下:
一、用直觀簡單的線段圖解決數學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利用有效的“線段圖”解決數學應用題,再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心理特征和利用教材本身的魅力,努力創(chuàng)設具體形象的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從直接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解決數學問題,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訓練。
例如:人工野鴨島去年有35只野鴨,今年比去年多28只。今年有多少只?
筆者在教學中就是畫了上面直觀形象的線段圖,讓學生看圖討論,并說出第一個線段圖中的大括號表示“去年有35只野鴨”;第二個線段圖上面的大括號表示“今年比去年多28只野鴨”,下面的大括號表示“今年有多少只野鴨”。學生理解了三個大括號間所表示的意思,也就不難理解數量間的關系,從而列出算式:35+28=63(只)。
二、用線段比較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認識都是從感覺到知覺,從形象到抽象,從表象到想象的心理過程。一位學者曾說過:“科學家、理論家、藝術家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形象思維。葉齒與鋸子、蝙蝠與雷達、蜻蜓與飛機等,也都是利用形象或表象進行比較而想象出來的?!痹谄綍r教學中,用線段比較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訓練,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大鳥吃了35只蟲,比小鳥多吃6只。小鳥吃了多少只蟲?
教學本題時,我讓學生將本題與前面的題(大鳥吃了35只蟲,小鳥吃了6只。大鳥比小鳥多吃了多少只蟲?)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說出文字里都有“多”一字,但要解決問題的內容不同。前面一題是求“多出來多少”,而第二題是求“不多的時候是多少”,再讓學生將兩題的線段圖進行比較,本題第一個線段圖中上面的大括號表示“大鳥吃蟲的只數”,下面右邊的大括號表示“大鳥比小鳥多吃的只數”。第二個線段圖就是求“小鳥吃了多少只蟲”,也就是相當于第一線段圖下面左邊的大括號,是求“不多的時候是多少”,通過抽象文字和形象的線段圖比較,學生也就能列出算式:35-6=29(只)。
三、利用線段比較的策略,進行一題多解
在平時教學中,利用線段比較的策略進行一題多解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散思維的訓練。
例如:每棵玉米有3個棒子,4棵中最后一棵被小熊掰走了1個,還剩多少個?
教學中,我畫了上面的線段圖。首先學生討論,說出線段圖上面的三個大括號表示“共有四棵玉米,每棵玉米有3個棒子”,線段圖下面右邊的大括號表示:“第四棵玉米被掰走了1個”,左邊的大括號表示“還剩下多少個”。通過討論,學生不難說出線段圖表示“3個3多2”和“4個3少1”的意思。于是學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有利于發(fā)散思維的訓練。
3×3+2=11(個)或3×4-1=11(個)
我認為找到一個有效的解題方法,比做一百道題更重要。實踐證明,學生從小掌握了用線段圖輔助解題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大有提高,對今后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將有很大的幫助,更是改進低效課堂教學的一種策略。以上用“線段圖”有效地解決數學應用問題,符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形象化,把數的問題線段化,便于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調整學生形象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的方式,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現了“三維目標”。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