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喜
當前,在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講得多,花樣多,表演多,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學生從中獲益卻很少。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光靠詳細地分析、講解和一味考試施壓也不是好的辦法。筆者想閱讀課還得樸實一些,加強朗讀比較好。指導學生有效地運用朗讀,加強有感情的朗讀訓練,是上好閱讀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策略。下面就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結合《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課,談談筆者對朗讀教學的一點認識。
一、在朗讀中感知文本
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都不強,要想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在初讀課文時就必須提出要求,學生按照要求去讀書,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定的讀書能力。據此,我設計了以下三個要求:
(1)自由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課文。
(2)圈畫出生字詞,在難讀的地方打上“?”多讀幾遍。
(3)大聲通讀課文,做到把課文讀順暢。
很多語文教師在上課時通常也會設計自讀要求,但是他們設計的自讀要求一般是:
(1)自由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課文。
(2)圈畫出生字詞,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多讀幾遍。
(3)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一節(jié)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老師哪里舍得給學生大量自讀課文的時間呢?基本上都在5分鐘左右,有的課堂甚至不足5分鐘。一篇陌生的課文,一個小學生,要在5分鐘內做到既要讀通、讀順課文,又要圈畫生字詞,還要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得有多高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當然這樣的做法看似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但是學生的朗讀能力卻沒能很好地得到訓練。教學中,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就會讓朗讀流于形式,為了讀而讀,為了體現(xiàn)有一個朗讀環(huán)節(jié)而讀。教師沒能將朗讀訓練落到實處,學生的讀書也只是表象,當朗讀成為表象,又怎么能形成良好的整體感知課文的效果?
二、在朗讀中以學定教
學生自讀課文完畢,教師一定要檢查自讀效果。此時,多數老師都利用多媒體出示文本中的字詞句,在解決生字詞時,指名分段讀課文,以此來檢查、判斷學生的讀書效果。然后,又拋出一個問題: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內容?借此鍛煉孩子們概括課文的能力、整體感知能力。
我在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課時,是通過與學生交流的方式檢查學生的自讀情況:誰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請給大家展示一下。學生互相展示讀書情況,師生糾正讀音,肯定讀得好的同學,樹立榜樣。通過剛才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又互相交流讀書所得,“我知道了樟樹的外形?!薄拔抑懒苏翗溆刑厥獾臍馕?,小蟲子都怕這種氣味?!薄拔抑懒苏n文寫的樟樹長得很茂盛、很粗壯?!薄n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是你讀不懂的?“不就是兩顆粗壯的樟樹嘛,宋慶齡為什么舍不得?”“人們參觀宋慶齡的故居為什么不在大門口照相留念,非得在樟樹下拍照留念?”……瞧,當把書讀透了,有價值的問題也就出來了。平時我們總喜歡在出示課題時,就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質疑出有價值的問題,書都沒讀,或是沒讀好,怎么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孩子們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我們教師怎么辦?總不能幫代解決吧,問題來自于讀書,答案源自于文本,還是得讀書。這時就要孩子們靜下心來讀課文,在文本中找尋答案。這樣,孩子們就又進入到對文本的朗讀、探索之中。
三、在朗讀中激活思維
閱讀僅僅停留在學生的自讀自得上是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毙W生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
在執(zhí)教《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精讀第四自然段時,我是這么做的:
1.多媒體出示“樟樹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稠密的樹葉綠得發(fā)亮。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逼纷x這段語句,要重點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揣摩,感受語言文字中滲透的情感。學生邊讀邊悟,圍繞樟樹的生機勃勃來品讀每句話及重點詞。在閱讀過程中要讓學生初步學會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和層次。再讓學生抓住“無論是……還是……總是……”進行仿寫練習,明白這一自然段處處在贊美樟樹。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第四段課文。
2.齊讀第四自然段,讀出對樟樹的贊美之情。當學生對文本本身有了深刻的了解后,再讀出對樟樹的贊美之情,就會水到渠成。就中年級學生來講,應該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初步感受作品里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讓他們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這一設計著重于讀,細讀課文,感受樟樹蓬蓬勃勃的生命力,通過朗讀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在朗讀中升華情感
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讀者與文中人物之間的對話,是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在教師講解、分析之中得到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既要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品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一篇文章的內含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的反復誦讀。
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讀,以形成對樟樹的初步感知,再通過品讀重點詞句,具體了解樟樹的特點,接著又齊讀這一段,形成了整體的認識,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背誦第四自然段。多讀多誦,體驗就在其中;多讀多誦,感悟就在其中;多讀多誦,情感就在其中。只有教師充分認識朗讀的重要性,才會真正注重對課文的朗讀,真正把朗讀放到課堂教學實處上來,不把朗讀只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簡單過渡手段。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