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勃(河北政法職業(yè)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學術浮躁的不良風氣在高校教師中悄然流轉,已經嚴重危害到了學術科研的嚴肅性和科學性,不僅造成了國家科研資源的浪費,更成為阻礙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絆腳石。高校教師的道德失范顛覆了大眾對高校教師、科研人員、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傳統(tǒng)印象。教育是關乎國家前途、民族未來的大事,因此,提升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迫在眉睫。高校教師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對道德的自我“松綁”,另一方面則是對法律權威的漠視。因此崇德和尚法是提升高校教師道德修養(yǎng)的關鍵,不僅必須而且必要。
道德為先,提升自身修養(yǎng)。由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wèi)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頒布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用簡明的語言闡明了合格的高校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yè)道德:愛國守法、敬業(yè)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在這六方面要求中有五個方面需要教師進行自我約束,其中敬業(yè)愛生、嚴謹治學和為人師表更是進一步詳細闡述了師德的具體要求。高校教師作為一個飽讀圣賢書的群體更應該具備自律意識,用飽滿的熱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投入到自己的職業(yè)中,發(fā)光發(fā)熱。
法律至上,秉承法治理念。首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第一要求是愛國守法,這將依法執(zhí)教放在了重要位置,在以依法治國為基本治國方略的大時代背景下,體現了高校教師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必要性。其次,屢屢出現的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學術不端行為,暴露出高校教師的錯誤事業(yè)觀: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從側面反映出高校教師的法律意識淡薄。第三,缺乏監(jiān)督和管理,管理缺位也是造成高校教師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而科學管理,完善監(jiān)督機制同樣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遵循法律至上的原則。
崇德和尚法是高校教師和高校管理部門內外兼修的功課,將道德為先、法律至上的理念貫穿于每日的教學與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高校教師、高校管理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形成合力,齊抓共管。
首先,高校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對于每一個社會中人而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非常必要,就像醫(yī)生要救死扶傷、法官應該公平正義一樣,高校教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體現在其職業(yè)理念當中??鬃友浴叭藷o信不立”,古人言“誠五行之本,百行之源”。教師是教人做人之人,做學問之人,唯有心正方能人正,人正教人才能出正人。高校教師肩負著為國家培育未來棟梁的重任,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社會職能,面對處在人生關鍵時期的大學生群體,不僅要傳遞專業(yè)知識,更應該通過人格魅力“潤物細無聲”地引領大學生走上成才之路。學術不端不僅有悖于誠實守信的基本做人態(tài)度,更有違人民對高校教師這一職業(yè)的期待。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教育領域具體表現為育人觀和治學觀。高校教師應該將對職業(yè)的熱情、對學生的熱愛化作前進的動力,在本職崗位上不僅教書更要育人,無論是專業(yè)學習還是人才培養(yǎng),無論科學研究還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都要有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更要有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越是在社會浮躁的客觀條件下,越是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時,高校教師越要提高警惕,不能隨波逐流。
其次,高校教師要增強法制觀念。
現代社會,人們利益多元化和復雜化趨勢越發(fā)明顯,法律在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就是推進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guī)范化道路。依法執(zhí)教不僅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遵紀守法,更要求教師在科研探索中敬畏法律、尊重法律。我國歷來對保護科研成果、維護科研人員的合法權益十分重視,《知識產權法》《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造假現象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要求,高校教師應該知法守法,而不應該知法犯法。
高校教師并不是“法盲”,并不是不了解學術抄襲、論文造假等現象是違法行為,之所以還會出現這些現象,是因為部分高校教師漠視法律權威,心存僥幸“。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學術不端行為和道德失范現象背離了依法執(zhí)教的要求,違反了教育法律規(guī)定,勢必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師只有做到心中有法、知法守法才能在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科學研究等多方面做到依法執(zhí)教。
最后,教育主管部門要正確引導、嚴格監(jiān)管。
從之前的論文抄襲、履歷造假、科研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結果不難發(fā)現,造成學術亂象有多方原因。第一,我國在規(guī)范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法律體系建立方面還存在很多漏洞,相關的權利、義務、責任及法律情形缺乏嚴格清晰的界定,使得一些學者有可乘之機。第二,和國外發(fā)生學術造假現象的嚴重處理后果不同的是,我國幾乎所有的學術不端行為最終的處理結果無非是解聘、降級、收回獎勵和追回獎金,違法成本過低為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土壤,對于同類違法行為,國外的做法更值得借鑒,例如韓國和日本對學術不端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進行判刑。第三,科研人員、高校教師急功近利、學術浮躁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長期以來教師評聘機制不科學,管理體制不完善。我國現有的教師評聘機制過于單一,在評聘一位教師的成績與能力時往往過于看重其科研成果,而忽視了教學效果,因此,很多教師重科研輕教學。而對于考核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的能力指標體系又再一次單一地放在論文的數量上,對論文的質量則沒有較為明確的要求。錯誤的導向使得高校教師將精力放在了拼湊論文數量上。第四,由于科學研究專業(yè)性強,高校和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對于科研成果究竟是創(chuàng)新還是造假的界定往往存在一定困難,教育主管部門更應該完善研究隊伍,對于學術行為進行科學指導,加強監(jiān)管,通過外部機制約束和規(guī)范學術行為。因此,高校管理部門和教育主管機構不僅應該進行反思,改變單一的評聘機制,還應該加強對高教教師的引導和監(jiān)管,為大學營造一個純粹的學術氛圍。
結語
道德與法制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提升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水平既需要呼喚道德的力量,也需要講求法律的權威。崇德尚法不僅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水平,更有利于道德的傳承和法制觀念的傳播。只有在良好道德水準的要求下,在法律制度的約束下,危害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風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