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磊
(大河文摘報社,河南 鄭州 450046)
學習傳統(tǒng)文化既要講究方法,也要注意方向,讀什么書就很重要。筆者就自己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中思考的幾個問題寫出來,與大家探討。
在這一波傳統(tǒng)文化學習熱潮中,很多專家學者提出“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口號。季羨林先生就提出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的說法:“西方的主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主張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列索取……”[1]季羨林的這種分析,已經(jīng)被今天事實所否定,西方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比我們做得更好。他們做得更好,并不是因為他們接受了東方文化的啟迪,而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人的意識與覺悟的提高。季羨林眼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區(qū)別”更大程度上是工業(yè)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區(qū)別。
所謂“復興傳統(tǒng)文化”,這個口號基本上等于癡人說夢了,傳統(tǒng)文化是不可能復興的。如果要復興傳統(tǒng)文化,那就得復辟與傳統(tǒng)文化配套的一系列東西,比如要復辟帝制,復辟科舉,復辟三從四德,復辟留長辮子裹小腳……
你愿意嗎?
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學習,其實是“繼承傳統(tǒng)文化”,而且是有選擇地繼承,比如董狐的秉筆直書,包拯的清廉為民,曾國藩的修身自潔,蘇軾的豁達樂觀,而愚忠愚孝、三從四德、烈女貞婦那還是扔了吧!
傳統(tǒng)文化博大而龐雜,甚至有些糟粕,在現(xiàn)代文明開啟之前,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今天,我們就無法刻舟求劍式地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復興,我們只能是學習和繼承,而且必須是選擇性地,不是全盤復制。任何文化只能在批判中獲得發(fā)展,卻不能在所謂“復興”中重新強大。
有些人聽風是雨,鸚鵡學舌,一提傳統(tǒng)文化,便聲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專制文化,小孩子必須遠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甚至李慎之先生也曾經(jīng)說:“根據(jù)我近年的觀察與研究,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專制主義’。”[2]李慎之所稱的“文化傳統(tǒng)”,是指貫穿于一切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精神內核。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先秦時代的儒家學說中,并不乏民本、民主的思想,至于后世將儒學僵化,抽象成三從四德之類的教條,那就不是孔孟兩位老夫子所能控制得了的啦。就像治病的中藥材,你將其毒性成分全部提取出來,然后得出結論說,這不是藥材是毒藥,這種結論公平嗎?
或者從實際出發(fā),誰能具體分析一下《史記》《漢書》里、唐詩宋詞里、《莊子》《楚辭》里有多少專制主義的思想,可以毒害到我們?
在現(xiàn)代民主制建立之前,一種思想如果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主導思想,必須能擔負起維護社會秩序,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功能。所以,這些思想中那些維護秩序的成分就會被無限放大,尤其是外儒內法的中國封建社會,儒家很大程度上是在替法家背黑鍋。
一方面當然要警惕像《弟子規(guī)》《商君書》這種殘渣泛起,另一方面,只要傳統(tǒng)文化只是文化,沒有上升到主流意識形態(tài),沒有成為唯一正確的思想,不與權力勾結,那傳統(tǒng)文化就不會成為專制的幫兇。
文化就是文化,只要在政治制度層面堅守分權與制衡,堅持憲政與法治,實行政教分離,那么不管傳統(tǒng)文化還是文化傳統(tǒng),都無足為懼,無足為慮,也無足為患。
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熱潮,我們通常稱之為“國學熱”。那么,所謂國學,是指什么?是指傳統(tǒng)儒學嗎?
我認為,不是。儒學只是在董仲舒“罷黜百家”后的一枝獨大,在宋明理學之后走向僵化。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更應該回溯到先秦諸子,回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
先秦諸子的時代,學說沒有定于一尊,思想沒有陷于僵化。那個時代的思想與文化是開放的,兼容的,是有活力的,有血氣的。
現(xiàn)在所謂的“國學堂”,教孩子們的,要么是《弟子規(guī)》,要么是“四書五經(jīng)”,都是在儒學的范圍內打轉轉。儒學確實是漢代到明清的官方顯學,但我們一不科舉(四書五經(jīng)不是官方規(guī)定必考教材),二不將儒學視為立國之本,何必局限于儒家?
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一定要跳出儒學的局限,只要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都要學習。不固守“儒”的概念,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傳統(tǒng)文化,都應當學習。
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是要培養(yǎng)思想上的奴隸與精神上的奴才,而是培養(yǎng)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高潔的品德、高尚的情操與健全的人格。
而這取決于我們如何學習傳統(tǒng)文化?學習哪些傳統(tǒng)文化?
上面提到的《弟子規(guī)》,這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卻被各種所謂的“國學堂”與大中小學廣泛采用。要不然呢,就是“四書五經(jīng)”。如果是進行初級國學教育,《詩經(jīng)》當然要讀,《論語》《孟子》也應該讀,《論語》被很多學者視為中國的“圣經(jīng)”。但其他幾部就可以先不讀了,因為我們還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大學》《中庸》雖然都不長,但說教味太重。
那么多好書,為什么非在儒學典籍內打轉轉呢?我們選書的眼光,應當更開闊才是。
《詩經(jīng)》當然是最好的,它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必不可缺的經(jīng)典?!对娊?jīng)》之外就是《莊子》了,在金圣嘆評出的“中國六大才子書”中,《莊子》排名第一。即便《論語》《孟子》不讀,《莊子》也應該好好讀一讀。還有《老子》、楚辭、南北朝樂府、古詩十九詩、陶淵明詩、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與戲曲……尤其值得推薦的是《古文觀止》《世說新語》和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
如果覺得這些過于高大上,多數(shù)人學習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為了做學問,而是愉養(yǎng)身心,就可以選一些有趣的書來讀,比如鄉(xiāng)賢級的通俗讀物,如《小窗幽記》《幽夢影》《菜根譚》《圍爐夜話》《格言聯(lián)璧》等,或者一些記錄情趣生活及修身養(yǎng)性的典籍,如《浮生六記》《西湖夢尋》《陶庵夢憶》《東坡志林》《智囊全集》《了凡四訓》《黃帝內經(jīng)》《曾國藩家書》等等。
這個列舉,掛一漏萬,只要心靜下來,頭埋進去,就會不斷發(fā)現(xiàn)更多值得閱讀的古書。前面那些著名典籍中的任何一本,都足夠一個人研究一輩子的;后面這些著作,也值得一個人一生中反復品讀咂摸的。
《弟子規(guī)》不是國學,是糟蹋國學。如果我們的國學,就是《弟子規(guī)》這個樣子,那真真是辱沒了先賢。
《弟子規(guī)》是清初落第秀才李毓秀寫的一部低端文化讀本,最初的使用環(huán)境是祠堂、茶館、書舍,書籍使用的對象是干完農活的成年人,并非針對兒童的啟蒙讀物,這也就解釋了《弟子規(guī)》缺乏童真童趣的原因。它在整個清朝、民國一直晚到2000年,都默默無聞。所謂“《弟子規(guī)》是古人啟蒙讀物,培養(yǎng)了歷代科舉文人”,全是謊言[3]。
它在近些年突然火起來,完全是跟一些不懂國學卻又希望短平快地普及國學的不入流“國學堂”有關,然后再加上大量地跟風和炒作,儼然成了“國學”普及的代表著作,與《三字經(jīng)》平起平坐,甚至凌駕于《三字經(jīng)》之上,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就拿《弟子規(guī)》和《三字經(jīng)》做比較,統(tǒng)計結果顯示:
《弟子規(guī)》之中,“勿”字出現(xiàn)了43次,而“須”字出現(xiàn)了4次。全部都是命令式、要求式,責任主體全部都是受教者,也就是兒童。
《三字經(jīng)》里,“勿”字只出現(xiàn)了1次,“須”字也只出現(xiàn)了1次。只有很少的篇幅講規(guī)范和行為,在講述教育責任時,其文為:“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jīng)》認為,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是家長和老師,而不是小孩。[4]
這就是差別,這就是差距。
具體到兒童啟蒙,我覺得,《弟子規(guī)》必須是要扔掉的?!栋偌倚铡仿?,也大可以不讀?!度纸?jīng)》要背,《千字文》要背,《笠翁對韻》要背,《聲律啟蒙》也要背,《幼學瓊林》要背。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對各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數(shù)據(jù)以率(%)表示,兩組比較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詩經(jīng)》要背,《楚辭》要背,唐詩宋詞更要背。如果能把《古文觀止》222篇都背下來,那你就牛了。巴金就是在小時候熟背了《古文觀止》。
在清華大學經(jīng)學班公布的招生條件中,要求考生受過較系統(tǒng)的“蒙學教育”,能背誦《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對韻》《龍文鞭影》。這是一個風向標,指導著你對孩子的啟蒙教育。但是,這里面沒有《弟子規(guī)》。雖然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并非要針對考取清華經(jīng)學班,但高等院校的“招生要求”,其實就是一根標尺。
啟蒙教育當然是針對孩子的,這個并無疑問。但事實上,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并不僅僅只是孩子們的需要。
從一本書說起——《幼學瓊林》。
《幼學瓊林》是明代人程登吉編寫的一本童蒙讀物。最早名為《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用駢體文寫成,容易誦讀,便于記憶。全書內容廣博、包羅萬象,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會讀書”??梢詮闹辛私獾街袊糯闹宋铩⑻煳牡乩?、典章制度、風俗禮儀、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朝廷文武、飲食器用、宮室珍寶、文事科第、釋道鬼神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厲害了吧!請問:有幾個人背過《幼學瓊林》?又有多少人知道《幼學瓊林》?大概很多中文系畢業(yè)的學生,也未必讀過!雖然它只是一本童蒙讀物!
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我們受教育的年齡。
我們普通大眾一生所學的書本知識,基本上就停留在畢業(yè)之前的狀態(tài)。如果你在童年時,錯過了《幼學瓊林》,你大概就再也沒有機會接觸這本書了,但這絕不代表《幼學瓊林》里的知識,你都掌握了。
如果你的童年沒進行過國學開蒙,那么《幼學瓊林》這本書就適合你,不管你是少年,中年,還是老年。
要!與大多數(shù)人反對死記硬背不同,我是死記硬背的堅定支持者!
記憶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特別需要強調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強化訓練,不管是孩童還是老翁。記憶,是與遺忘的對抗,是對智慧的提升,是防止老年癡呆的良藥!尤其是死記硬背!
對孩子來說,四五歲的孩子,死記硬背的能力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死記硬背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強化訓練的過程。孩子們的知識還不配套,他無法理解的,死記硬背就是最好的學習。即便有些東西,暫時不理解,某一天突然理解了,頓悟的方式,對學習來說,是最佳的。
比如我在帶孩子背《笠翁對韻》時,背到“黃蓋能成赤壁捷,陳平善解白登圍”,我們成年人都能理解記憶,但是孩子卻不能,他不知道誰是黃蓋誰是陳平,也不知道“赤壁捷”和“白登圍”是怎么回事。當然可以給他講,但講了他也未必能懂,因為他的知識還不豐富,不能完全理解。但在某一日,他讀到三國故事或漢書故事時,就突然理解了——不僅理解了《笠翁對韻》里的這句話,而且更深刻理解了他正在讀的三國故事或漢書故事。
但,死記硬背也是有前提的,一定要背有趣的、有味的、有韻的東西,這就是我一直倡導的要背《詩經(jīng)》、要背唐詩宋詞,而反對孩子背《弟子規(guī)》和《大學》《中庸》的原因。
我堅持認為,不管學語文還是學英語,只能背,必須背。背下來的,才入腦入心,才能成為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浮光掠影式地熟悉,并沒好的效果。
背的訓練,就要讀,大聲地讀,字正腔圓地讀,反復地讀。早起晚睡,大聲讀上一兩篇古文,還能起到安定情緒、平和內心的作用。我這幾年背古文的經(jīng)驗表明:睡前背古詩文,是加速睡眠和治療失眠的良藥。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