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韻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 400031)
語言意識(Language Awareness)理論從英國20世紀70年代從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教學法中發(fā)展而來。隨后,語言教育界對語言意識在外語或第二外語教學中的作用進行深入而廣泛的研究。80年代起,在相互補充的語言學觀和認知學習理論基礎之上,學者們做了大量的試驗來探討語言意識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
語言意識是指對語言結(jié)構(gòu)和語言在日常生活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的敏感性,該理論劃分為三個層面: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和社會層面。Genutzmann將這三個層面延伸到外語教學當中:認知層面,即挖掘語言系統(tǒng),對語言結(jié)構(gòu)、規(guī)則、句法、詞法的深入探究;情感層面,即刺激和提高學習者對語言的好奇心和興趣,促進對已存在的語言多樣性的認同感,支持學習者表達自己對語言現(xiàn)象的認識和感覺,并謹慎糾正他們的語言錯誤,側(cè)重方向上的引導;社會層面,即幫助建立對其他語言的容忍度,還要培養(yǎng)對社會不同階層用語的尊重。
語言意識的生成一般分為意思生成模式和符號生成模式,是通過語言元認知、語言反思的方式而探究語言現(xiàn)象及其相關(guān)文化的產(chǎn)物。從語言習得角度分析,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和“語言反思”的緊密關(guān)系,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基于對語言現(xiàn)象的探究、對語言的反思和進行元認知的。處理語言現(xiàn)象則是將語言意識投入到對外德語課堂中的教學模式的重要條件,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進行語義層面的對照也是該教學模式中的重要方法。學習者獲取語言結(jié)構(gòu)層面的認識,辨識語言對比元素,聯(lián)系自身實際擴展案例,思考更多翻譯變體,更好地促進語言反思,進而提高語言意識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應用文本提出了更高要求:(1)文本內(nèi)容上與語言本身相關(guān),讀者可直接用來進行兩個或更多語言的對照和比較;(2)文本能夠讓學習者認識到單一語言的狹隘性,主動尋找更好表達方式;(3)讓學習者正確認識語言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移民文學因為它固有的語言特點和內(nèi)容特點,非常適合投入到語言意識教學模式中使用。
德語移民文學是由用德語創(chuàng)作的以移民生活為主題的文學著作。移民文學作家大多在德語區(qū)文化和家鄉(xiāng)文化中平行生存,在兩種語言的熏陶下長大,常常感覺自己是“沒有家鄉(xiāng)的外來者”,因此在作品中常常會表達“客居他鄉(xiāng)”的孤獨與思鄉(xiāng)之情。在他們的德語學習過程中常會把德語與母語進行比較,進行語言反思,發(fā)現(xiàn)和思考語言多樣性。有些作家將這種思考通過文字游戲體現(xiàn)在作品中。多和田葉子(Yoko Tawada)的作品往往從語言最基本但卻最被人忽視的的語法層面引起讀者和她一樣的思考,發(fā)現(xiàn)和反思更多語言差異,尋找其中原因,從語言差異探究到文化差異以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從而提高語言意識能力。她的詩集《德語語法的噩夢》每首詩圍繞一種德語語法規(guī)則,并對此作德、日語言系統(tǒng)中的比較,如在《第二人稱:我》中,“當我和你用您相稱時/我說我,指的也就是/我自己/但自從昨天我稱呼你為你/我不再確定/我該如何稱呼我自己”。作者表達了“代詞第一人稱”和“代詞第二人稱”在兩門語言中的區(qū)別給她帶來的疑惑。德語第二人稱單數(shù)分為“您”和“你”,但對應的自稱是相同的,即“我”。因此當說話雙方的關(guān)系拉近第二人稱從 “您”變成了“你”時,第一人稱還是“我”。而日語中該情況下一般不使用人稱代詞或通過稱呼名字來避免誤會。
奧地利詩人楊德爾(Jandl Ernst)在1976年發(fā)表的的詩集《白日玻璃》中大量人為地“損害”德語:單一運用動詞不定式、錯誤位移句法、名詞不加冠詞,制造語法錯誤。例如第五章節(jié)“手/我看見了手親/你不害怕說/我不手親/男人我看見了他們女人的手親/你不說害怕應該/我不女人的手親”,作者通過重復性的動詞不定式和“扭曲”的句法結(jié)構(gòu)表達了他對維也納吻手風俗的抗拒,對被異文化同化的恐懼以及到后來的拒絕同化的決心。兩位詩人在德語環(huán)境中認識陌生事物、認識被“間離”的事物,間接表達的“身份缺失”的心理感受刺激讀者對語言文化差異的反思,而這種學習反思促進語言意識能力的提高。
語言意識具有鮮明的跨學科性,是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的共同研究對象,特別是語言教學法的研究對象。移民文學由于其本身內(nèi)容和語言特點適用于語言意識教學,但同時也不難看出,對兩種語言的理解和反思的重要條件是學習者同時了解和通曉目標語言,并對其文化有所了解。因此,在選用文本時,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對目標文化的了解程度,在文本選擇上要由淺入深。
參考文獻
[1]孫慧敏.通過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意識”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成績的實證研究[D].北華大學,2007.
[2]Sinclair Jarvella et al.Language Awareness:Wat is dat[J].Language Awareness,1992,1(1):1-3.
[3]Donmall Gillian(ed.).Language Awarenes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apers and Reports[G].1985(1):2.
[4]Genutzmann Claus.Language Awareness[J].Geschichte,Grundlagen,Anwendung:Praxis des neusprachlichen Unterrichts,1997,3(44):232-235.
[5]劉宏,吳揚.外語教學中語言意識形成路徑研究[J].中國外語,2014(5):73-75.
[6]Eysink Marjon.Language Awareness:een literatuurstudie[M].Groningen:Department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2:147.
[7]Berkemeier Anne.Sprachbewusstsein und Unterrichtswirklichkeit,Produktive Umsetzungsmo glichkeiten[J].Der Deutschunterricht,2002,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