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益榮,瞿佳,黃芳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yī)院 特需病區(qū),浙江 溫州 325027)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全身代謝紊亂性疾病,它與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有密切關(guān)系[1]。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總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2]?;颊叩牟∏槌怂幬锟刂仆?,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對飲食、運動、藥物、教育、監(jiān)測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研究表明[3],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是當前2型糖尿病行為干預的最佳模式之一。CLARK等[4]認為,自我管理行為是個人每日必須完成的,用以減少疾病對于身體健康影響的任務。本研究通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多元化護理方案,初步探討其對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能力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我院特需病區(qū)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并≤70歲;③病程≥3個月;④對此調(diào)研項目依從性好,同意參與此調(diào)研項目。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②合并其他系統(tǒng)病變且病情較重;③交流障礙,不能良好合作。
20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給予2型糖尿病常規(guī)護理)和試驗組(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多元化護理)。對照組男53例,女47例,年齡(59.36±5.36)歲,病程(8.95±3.52)月;干預組男55例,女45例,年齡(57.39±6.08)歲,病程(10.25±4.01)月。2組患者年齡、性別構(gòu)成、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資料收集 在護理干預前后,對全部入選患者進行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hinese version Scale of the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測評。SDSCA是由TOOBERT等[5]創(chuàng)建,萬巧琴等[6]對該量進行歸納改良,制定了11個條目和6個維度的內(nèi)容,6個維度分別是普通飲食、特殊飲食、運動、血糖檢測、足部護理、藥物,各條目按0~7分計分,總分為77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管理行為越好。同時還可以采用得分指標進行分析,得分指標=(實際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得分指標≤40%為差,40~80%為中等,≥80%為良好。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方法: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的相關(guān)知識、血糖控制和常用藥物,為患者制定糖尿病食譜,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并從心理健康方面,加強與患者溝通;記錄患者信息,通過電話或者門診就診的方式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并給予專業(yè)指導。
試驗組多元化護理方法:首先是采用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的“管理2型糖尿病4步法”:①了解2型糖尿病的基礎(chǔ)知識;②掌握2型糖尿病abc(糖化血紅蛋白、血壓、膽固醇)控制達標的標準;③學習如何和2型糖尿病一起生活;④獲得健康生活路線,將其4方面的詳細內(nèi)容裝訂成冊,由責任護士系統(tǒng)的逐一對每一名患者進行教育,采取評估-教育-再評估-再教育的模式開展。然后是同伴支持:將患者結(jié)成小組,互相鼓勵,互相監(jiān)督,讓患者容易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支持和指導。最后電話隨訪:醫(yī)護人員定期和患者電話溝通,進行情況了解,并答疑解惑,給予專業(yè)指導。
1.4 觀察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后,對患者進行SDSCA測評,并檢測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DSCA評分 對照組干預前后SDSC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干預后SDSCA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試驗組干預前SDSC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SDSC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SDSCA評分比較(n=100,±s)
表1 SDSCA評分比較(n=100,±s)
與對照組比:aP<0.05;與干預前比:bP<0.05
對照組 40.23±4.36 44.55±6.35試驗組 40.18±5.66 56.25±7.95ab
2.2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比較分析 對照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在干預后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餐后2 h血糖變化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在干預后均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后各指標與對照組比也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n=100,±s)
表2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n=100,±s)
與對照組比:aP<0.05;與干預前比:bP<0.05
空腹血糖(mmol/L) 10.56±5.01 8.67±3.96b 11.12±5.22 6.48±2.45ab餐后2 h血糖(mmol/L) 15.21±6.25 13.86±4.65b 15.91±6.07 10.12±3.85ab糖化血紅蛋白(%) 10.52±2.22 8.85±2.87 10.04±2.85 6.02±1.65ab
3.1 2型糖尿病多元化護理的內(nèi)涵 糖尿病多元化護理方案,是一種以控制血糖為目標,提高患者糖尿病管理水平為基礎(chǔ),醫(yī)務人員隨訪監(jiān)督為保證的護理方案。通過對患者講解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的“管理2型糖尿病4步法”,使患者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類型、危害、并發(fā)癥,并清楚控制血糖的意義,了解糖化血紅蛋白、血壓、膽固醇的重要性及對病情的影響。掌握這些糖尿病相關(guān)知識,使患者清楚從飲食、運動和藥物三方面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并做好并發(fā)癥的防控措施,如每日檢查雙足,定期檢查眼、腎、牙齒等。定期和醫(yī)生溝通,匯報近期個人健康狀況,并提出疑慮,及時得到專業(yè)的健康指導。多元化護理還重視患者之間的相互溝通,通過鼓勵患者之間的交流,減少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影響血糖的控制[7-8]??傊?,多元化護理的目的就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加強患者間相互交流,鼓勵患者間的相互支持,增加患者獲得健康的信心,提高其自身健康管理的能力[9-10]。
3.2 2型糖尿病與自我管理行為 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主要包括飲食規(guī)范(普通飲食、特殊飲食)、運動規(guī)范、檢測血糖、遵醫(yī)囑服用調(diào)節(jié)血糖藥物、足部護理等,并強調(diào)行為持久性[11]。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良好自我管理行為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高血糖對健康的危害[8,12]。有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26%處于自我管理行為良好的水平,49%處于自我管理行為一般的水平,25%的患者則處于自我管理行為較差的水平[13]。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的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運動管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和自我檢測管理,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影響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13-14]。本研究顯示,多元化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并在控制血糖方面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1]徐瑜, 畢宇芳, 王衛(wèi)慶, 等. 中國成人糖尿病流行與控制現(xiàn)狀——2010年中國慢病監(jiān)測暨糖尿病專題調(diào)查報告解讀[J]. 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 2014, 30(3): 184-186.
[2]陳秀芳, 雷康福, 董敏, 等. 葛根素對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β細胞損傷的影響[J]. 溫州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7, 47(12):859-863.
[3]謝錦桃, 劉軍, 周盛鵬, 等. 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2009糖尿病診療指南解讀[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09, 12(14): 1255-1257.
[4]CLARK R, VALABHJI J, TEDSTONE A, et al. Rachel Clark and colleagues reply to Eleanor Barry and colleagues[J]. BMJ, 2015, 351: h5301.
[5]TOOBERT D J, HAMPSON S E, GLASGOW R E. The 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 measure: results from 7 studies and a revised scale[J]. Diabetes Care, 2000,23(7): 943-950.
[6]萬巧琴, 尚少梅, 來小彬, 等.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8, 24(7): 26-27.
[7]SUGLIA S F, DEMMER R T, WAHI R,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Am J Epidemiol,2016, 183(4): 269-276.
[8]KAWADA 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Am J Public Health, 2016, 106(2): e1.
[9]楊樹文.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施行全面護理的價值探析[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5(14): 206-207.
[10]TAYLOR S A, HIMES R, HASTINGS E, et al.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 in the obese patient[J]. Adolesc Med State Art Rev, 2016, 27(1): 93-108.
[11]PIERI M, CIALONI D, MARRONI A. Continuous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recording of glycemia during scuba diving:pilot study[J]. Undersea Hyperb Med, 2016, 43(3): 265-272.
[12]WHALE R, CLIFFORD E M, BHAGWAGAR Z, et al. Decreased sensitivity of 5-HT (1D) receptors in melancholic depression[J]. Br J Psychiatry, 2001, 178: 454-457.
[13]賈蕓, 王君俏, 劉偉. II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其相關(guān)因素的研究[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5(7): 21-23.
[14]孫勝男, 趙維綱, 董穎越, 等.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護理雜志, 2011, 46(3): 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