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潔
摘 要:非正式學生群體是相對于正式學生群體而言的,它客觀地存在于班級正式組織當中,對班級建設和個性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課題借鑒社會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出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產生的原因、特點、作用等,在理論和實踐指導下,尋求管理非正式群體的必要性和方法,以期為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非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 管理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b)-0225-02
1 問題的提出
在班級管理實踐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一些現(xiàn)象:學生除參加學校、團隊或班級組織的正常活動外,還有一些自由組織的團體。這些共同活動的學生一般比較固定,雖不具正式規(guī)定的性質,且無所謂學校、家庭的認可,但也有他們自己的“攻守同盟”,對學生的成長起著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像這種現(xiàn)象社會心理學稱之為“非正式群體”。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群體在學校中分布較廣。因此,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研究非正式群體的成因、特點等,就有助于在對它們進行教育轉化時對癥下藥。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被試是從北京市海淀區(qū)的兩所普通小學隨機抽出來的兩個六年級班級??側藬?shù)為100人,其中男生53人,女生47人。共發(fā)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86份,占86%。
2.2 調查問卷
本次調查采用的是小學生非正式群體基本情況的自編問卷,共31題,自編調查問卷的內容涉及非正式群體的成因、特點、作用、管理方法等。
2.3 調查過程
本次調查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集體施測。調查時,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統(tǒng)一指導語,統(tǒng)一收回問卷。為了讓學生真實反映想法,問卷上不記名字。
3 研究結果分析
3.1 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存在的一般狀況
通過問卷調查得知,高年級固定的伙伴群體所占的比例最多,可以說大多數(shù)學生有著固定的伙伴群,隨著年級的升高,兒童尋求伙伴的需要增加,學生們越來越多的組織自己的伙伴群。男女生結成固定伙伴的比例,其中男生占75%,女生占64%。由此可見,小學高年級男生比女生更易結成非正式群體。小學生高年級非正式群體中的人數(shù)多為3~6人,在這個范圍的比例占59%。
3.2 對非正式群體進行管理和教育的必要性
3.2.1 非正式群體對個人的影響
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88%的高年級學生認為非正式群體對自己有影響,這在小學三個學段中比例是最高的,55%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有好的影響,認為對自己有壞的影響的占2%。其中76%的學生認為非正式群體對自己的性格有影響,其次是對學生學習和人品的影響,都是占36%。由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非正式群體對兒童的身心和社會化都有很大的影響。
3.2.2 非正式群體對集體的影響
由調查數(shù)據(jù)看出,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集體觀念在減弱,有較強集體觀念的只占57%。其中選“班級管理是重要的”學生占57%,而對班級管理持有抵觸情緒的學生數(shù)在增加,達到9%。多半學生對集體活動有興趣才參加。非正式群體在班級中起負面作用的占一定分量,但隨著年級升高,這部分比例在逐漸降低。
3.3 小學高年級學生形成非正式群體的原因
一是由于社會背景相同或相似。二是空間條件一致。在調查中由于家住得近或座位鄰近而形成的小群體占很大比例,占68%。可以說是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基本條件。因此,針對這種小群體,可以從時空上加以控制。三是心理因素,選擇此項的比例占17%。由數(shù)據(jù)看出,高年級學生因為性格相似而組成非正式群體的比例也很高。在某種意義上,這個因素也是決定性的因素。四是興趣愛好相投。選擇此項的比例占9%,有共同語言,經常談論共同感興趣的事,在相互接觸、多次交往的基礎上就形成了非正式群體。五是外部壓力。由于高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尚處于不成熟狀態(tài),思想、行為易出現(xiàn)盲目、沖動,但又趨向于獨立,想擺脫學校、家庭的束縛,一旦受阻,容易結為一體。六是教師的誤解、歧視。
3.4 小學高年級學生形成非正式群體的特點
形成非正式群體的比例最多。通過問卷調查得知,小學低中高年級中普遍存在著小群體現(xiàn)象,其中高年級固定的群體占調查總數(shù)的70%,低年級只占53%,明顯高于低年級。
內部結構更加穩(wěn)定?!靶☆^目”的產生更重能力,高年級非正式群體中的領頭人88%左右是由于有能力而擔當?shù)摹?/p>
非正式群體內部人際交往對學生各方面的影響在加強。據(jù)調查,高年級學生認為自己所在的小群體對自己學習有影響的占36%,對性格有影響的占76%,對人品有影響的占36%,在小學階段中比例幾乎都是最高的。
群體對外的獨立性在加強。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高年級學生的集體觀念在減弱。有較強集體觀念的只占57%。
群體內部成員的獨立性也在加強。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內部成員各抒己見的比例最高,占91%,其他兩個學段分別是70%和79%。這依然是學生個性逐漸成熟造成的。
4 結語
作為班級的靈魂,班主任必須具備較硬的業(yè)務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有愛心,有耐心。在班級管理上應堅持公正、民主、科學、公開的原則。
4.1 對積極型和中間型非正式群體的教育和管理
當學生中出現(xiàn)了“小團伙”,管理者不要急于裁定它的性質,非正式群體也有中間型或積極型的。對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應采取保護態(tài)度;對于中間型的應引導他們逐漸與班級正式群體靠攏,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才能使班級凝聚力增強,整體成績得以提高。
加強對消極型和破壞型非正式群體的教育和管理。一要提供具有積極意義的參照群體。二要充分調動成員的積極性。三要尤其注意做好核心人物的轉化工作。四要轉變集體輿論氛圍。
4.2 對非正式群體特點進行教育管理的方法
由時空因素而結成的非正式群體就要從時空上加以控制,使其失去接觸和交往的可能。所以針對不同情況,分別可以采取“雙方家長監(jiān)督”“調座位”“調班”“吸引其成員向別的方向發(fā)展”等方法。對于性格、興趣愛好相同或相似的群體,管理者可以利用他們之間情感融洽,關系親密,有共同語言的特點,引導他們開展“談心”的活動。對于是鄰居、鄰座等原因而形成的非正式群體,管理者可以利用他們家庭或座位相近的特點,啟發(fā)他們制定課外小組學習制度,使小組樹立起勤奮學習、互助友愛的好風氣。管理者可以把不同特點的非正式群體編制成正式小組,通過對它們積極誘導,充分發(fā)揮“小群體”對組員的感染、激勵和促進作用,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增強班級集體榮譽感。加強對班級進行團隊精神教育,為班集體建設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4.3 從家長、社會的角度看
我們的家長除了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成績過分熱情外,還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我們的教師除了對分數(shù)極其敏感以外,還要明白如何幫助學生的心理成長和人格健全。在不同的班級正式群體中,非正式群體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內涵。作為教師,只有平時多留心注意、仔細觀察、調查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現(xiàn)它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去轉化它,使這些非正式群體把班級組織目標的達成類同于自己的目標達成。它們才可以成為一般達成組織目標的原動力,去自動地彌補和修正班級工作計劃上的缺陷,完善班級建設,使班級具有群體內聚力。
參考文獻
[1]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 劉金花.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 張敦福.現(xiàn)代社會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吳旋州.班級管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5] 章志光.小學教育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J].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