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一、背景
促進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習,改變或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改革的主要方向,所謂有效學習是指學生自主的、有效的、研究性的學習,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性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授應該少一些,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和空間大一些,讓學習真正有效,只有學習有效了,教學才有效。課堂的有效性從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開始。
科學課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探究,如何借助有效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形成并發(fā)展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課堂教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生長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小學生天性喜歡涂涂畫畫,能使原本較枯燥、機械的科學課變得生動有趣,創(chuàng)造的欲望也就產生了。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適時采用畫圖的方式來提高科學探究的有效性,從而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實際教學效果證明繪畫既是一種搭建與兒童溝通的良好平臺,也是一種更公平、更真實的思維表達工具,也是孩子終身學習的好方法,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二、課堂呈現
作者在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骨骼》教學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和學習人體骨骼的名稱和功能。本年級一共有四個班,都是由筆者執(zhí)教,在每一次教學之后,筆者都進行了反思和修改,力圖最合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好。以下是每個班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根據學校的課表安排,首先教學的是四(1)班,依次是四(2)、四(3)、四(4)。教學過程分別是:認識人體骨骼圖、拼骨骼圖;拼骨骼圖、認識人體骨骼圖;認識人體骨骼圖、畫人體骨骼圖、拼人體骨骼圖;畫人體骨骼圖、認識人體骨骼圖、拼人體骨骼圖。學習效果分別是:學生在拼圖的過程中,有許多出錯的地方,學習效果一般;學生先拼骨骼圖,在動手的基礎上,再認識骨骼圖,效果較好,但是對骨骼的細節(jié)部位關注不夠;增加了畫骨骼圖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對骨骼圖印象深刻,在拼人體圖的時候基本上全對,學習效果比較好;先讓學生畫骨骼圖,再來認識人體骨骼圖,無論是對骨骼的整體布局還是細節(jié)關注,學習效果最好。排除掉班級學生之間的差距,與教師的教學設計有著很大的關系。從四(3)班開始,筆者增加了畫骨骼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提升顯著。當老師說要畫骨骼圖的時候,同學們第一反應是興奮,個別同學有些退縮,但是經過老師的鼓勵之后,都開始認真地畫骨骼圖,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些同學一邊畫還一邊提問:“老師為什么脊椎骨是這樣的呢?”說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很快,學生在快樂的畫圖中認識了人體的骨骼,學習效果比老師在上面講授效果要好多了。在接下來的骨骼拼圖活動中,拼錯的情況就少多了。
三、問題反思與策略
筆者根據最近的教學實踐研究,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的認知規(guī)律,總結了幾點學生在科學課上利用畫圖來學習科學概念要注意的事項。
1.科學性??茖W課中的畫圖是以圖畫的形式記錄科學觀察的結果,首先要正確、真實、科學。你畫的內容應該是你看到的,是什么就畫什么,可是學生在畫圖時,經常憑印象來畫,就會出現多畫、少畫、錯畫的情況。例如畫螞蟻(螞蟻應該是6條腿,身體分為三個部分),雪松(葉子應該是針狀)時,學生往往都是在畫兒童畫,螞蟻腿的數量和位置都不一樣,有些同學甚至給螞蟻畫上鞋子,可愛有余,科學性不足。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讓自己的繪畫體現科學性和真實性。
2.完整性。探究活動應該是一個系列活動,是一個遞進式發(fā)展過程,它的目標指向為科學概念的形成。所以學生畫的圖也應該是個完整的圖,有助于學生科學概念的建立和形成。例如在四年級下冊《蠶的一生》,有些學生因為沒有條件沒有經歷過養(yǎng)蠶,但是通過畫圖,學生也能了解蠶的一生變化過程,為以后養(yǎng)蠶提供理論知識。在五年級下冊《簡單電路》一課中,筆者讓學生對照著實物畫出電路連接圖,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慢慢理解了電流的路徑和閉合回路的概念,為以后學習電路圖打下基礎。
3.整體與細節(jié)。引導學生觀察時,指導學生采用圖畫的方式記錄,有助于小學生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和與他人分享信息,它比普通的文字記錄更能引領學生傾注更多的精力在細節(jié)上,從而使觀察活動更有效,使學生準確地積累對觀察對象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建構科學概念。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在畫圖中,觀察得越仔細,畫得越完整,所以,畫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注意細節(jié)的能力,學生邊畫邊思考,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4.長期性和有效評價。圖畫記錄更有利于信息的評價,適宜于多層面的評價,可以是生生互評,也可以作為老師對學生的評價。畫圖記錄也為同學之間定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空間。學生之間互相欣賞圖畫記錄本,既是對堅持記錄同學的一種激勵,也是對于個別什么也沒記的學生成了一種刺激。教師為了培養(yǎng)和激勵這種記錄習慣,要定期對于優(yōu)秀的記錄本給予肯定和嘉獎。請這些學生暢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既讓他體驗成功的喜悅,能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去完成今后的科學記錄,又讓其他的孩子有了學習的榜樣和模仿的范本。
5.方法與技巧。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很多學生一開始覺得畫圖很難,但是經過認真觀察和親手去畫之后,他們覺得沒有那么難,畫過之后很有成就感。由于個人能力和認知的個性差別,學生畫圖的水平差距很大,教師要向美術老師多請教,學習一些實用的繪畫技巧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繪畫的技能。例如在畫骨骼圖的時候,先讓學生畫框架,注意好比例,再個別部分細致地畫完整的畫完整,既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繪畫任務,又能快速準確地畫好。當然,這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老師和學生都要一起努力學習才行。
四、小結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事物,指導學生采用圖畫的方式記錄,有助于小學生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和與他人分享信息,它比普通的文字記錄更能引領學生傾注更多的精力在細節(jié)上,從而使觀察活動更有效,使學生準確地積累對觀察對象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建構科學概念。畫圖的學習方法非常適合小學生在科學課上使用,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提升學習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