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愛
摘 要 學校德育“假大空”現(xiàn)象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詬病。究其根源,學校德育“假大空”主要是德育目標不夠細化、德育實踐不夠系統(tǒng)造成的。學校德育的目標精細化與實踐序列化策略的理念就是針對德育“假大空”現(xiàn)象提出的。首先是結合學校實際細化德育目標,然后是基于學校課堂教學平臺、儀式教育平臺和活動教育平臺等進行序列化的德育實踐。
關鍵詞 德育 德育目標 德育實踐 細化 平臺
德育相對于其他學科教學而言,其目標顯得抽象而寬泛,雖然有基礎教育階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但這只從基礎層面對德育提出了要求,更多的德育要求是從教育管理角度提出的。學校德育缺乏教育針對性,德育活動設置與學生生活距離太遠以及德育活動形式化、德育目標寬泛化傾向已經讓學校德育逐漸喪失其教育功能,基于此,提出學校德育目標精細化和實踐序列化的策略,通過細化德育目標,以多平臺的德育實踐實現(xiàn)德育的現(xiàn)實應對和德育理論的內化,其重心在德育目標的細化和層次化以及多層面德育實踐平臺的構建。
一、學校德育目標的精細化策略
學校德育目標的精細化策略是指根據(jù)學校實際細化德育目標、形成學校德育特色的一種德育策略。不同學段、不同學校的學情不同,學校辦學的要求不同,對學生的德育目標達成要求也不同。因此,首先是研究學校具體情況,根據(jù)學校的育人目標和學校特色確定需要實踐的德育目標,當然對學生的基礎德育要求是所有學校都需要考慮的德育目標。如果學校的特色是養(yǎng)成教育,那么可以借助養(yǎng)成教育實踐設置合理目標。如以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為目標形成德育體系。學校的德育計劃就可明確列出培養(yǎng)學生八個好習慣:讀好書、說好話、做好操、掃好地、吃好飯、走好路、放好物、睡好覺。并且將這幾個德育要求細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德育目標?!白x好書”要求“遵守課堂紀律、尊敬老師、尊重讀書環(huán)境”;“說好話”要求“禮貌地說話、得體地說話、說尊重別人的話”;“做好操”要求“做對動作,踏準節(jié)奏,注重整體美”;“掃好地”要求“負責、認真、潔凈”;“吃好飯”要求“節(jié)約、尊重、互助”;“走好路”要求“禮讓、互助、呈現(xiàn)青春”;“放好物”要求“整潔、美觀、大方”;“睡好覺”要求“干凈上床、安靜睡覺、按時作息”。德育目標的精細化策略還需要研究學情,不同時代的學生對德育的理解和所受的道德影響不一,不同時代對學生德育目標的設置也應該有所區(qū)別。如某校地處山區(qū),其學生多是山區(qū)孩子,學生淳樸善良,并且每周要回一次家。學校針對學生這一特點,借助家庭設計德育目標,設計了“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的德育評價模式,其中“在家做個好孩子”部分由家長填寫,“在校做個好學生”部分由班主任老師填寫,每周家校溝通一次,對學生的道德品行進行及時評價。這種德育評價模式將德育融入學生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之中,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并有利于評價具體化,主要解決德育目標“大”的問題。
二、學校德育實踐的序列化策略
1.基于課堂教學平臺實踐德育
借助課堂教學平臺達成德育目標的主要方法是德育學科滲透點的設計,即將細化的德育目標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首先研究學科滲透的方法,比如語文學科教學可以通過主題探究和人物評價等滲透德育目標,數(shù)學學科教學可以通過數(shù)學史介紹和數(shù)學家評價滲透德育目標,英語學科教學可以通過英語情景設置、英語文化思辨滲透德育目標,理化生學科教學可以通過實驗教學和學生學科生活體驗滲透德育目標等。其次是將學科滲透制度化、策略化。制度化是從學校要求的層面提出的,即作為學校把學科滲透當作教學任務完成的一種手段督促教師進行學科滲透,可以通過備課檢查手段檢查德育學科滲透,也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抽查檢查學科滲透,還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學生的方式檢查教師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情況。策略化是從德育學科滲透的方法層面提出的,即將細化的學校德育目標分散到各學科教學中,由學科教研組或年級組將學校要求滲透的德育與學科教學中可以滲透德育的章節(jié)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學科滲透體系。最后是形成學科滲透德育評價體系,即將學科滲透德育納入評價體系,包括教師學科滲透德育評價和學生學科道德認知評價。教師學科滲透德育評價可以從是否在要求的章節(jié)進行滲透,滲透的方法是否藝術,滲透效果是否好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是否滲透較好檢測和評價,滲透方法是否藝術和是否有滲透效果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可以通過調查學生或學生學科滲透德育評測進行檢測和評價。比如可以設計一個表格:包括備課目標設計中有德育目標滲透給一定分值,課堂環(huán)節(jié)中有德育目標滲透的給一定分值,課堂環(huán)節(jié)德育目標滲透與章節(jié)點自然融入給較高分值,生硬講解給較低分值,只有目標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未出現(xiàn)不給分值等;學生學科道德認知評價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試卷測評的方式進行評價。
2.基于學校儀式平臺實踐德育
所謂儀式平臺是指不管哪一類學校哪一層次的學校都會舉行一些儀式用以教育學生,這種基于舉行儀式而對學生實施教育的平臺就是學校教育的儀式平臺。學校教育的儀式平臺通常包括升旗儀式、開學典禮、散學典禮等,有些學校還有入隊儀式、入團儀式、入黨儀式等。借助儀式平臺實踐“德育點”的關鍵是加強系統(tǒng)規(guī)劃,強調系列滲透。升旗儀式滲透德育可以將德育目標呈系列地融入“國旗下的講話”中。多數(shù)學校的升旗儀式都選擇在周一。周一是一周之初,從德育角度看,這正好是指出一周德育實踐的恰當時機。首先回顧上周德育目標達成情況和公布德育評比結果,在此基礎上確立當周需要達成的德育目標,并將此目標融入“國旗下的講話”里,然后通過“講話”將德育目標達成的要求與規(guī)范闡述清楚,最后是提出檢測方式和評價標準。這種借助升旗儀式的德育滲透有要求、有規(guī)范,使德育目標細化、具體化,德育目標的達成呈序列化。以“八好習慣”的德育目標為例,每兩周可側重一個好習慣,如開學前兩周側重于“讀好書”,在升旗儀式里的“國旗下的講話”中,先指出本周及下周的德育重點是“讀好書”,接著闡述“讀好書”的意義,然后提出“讀好書”的要求是“遵守課堂紀律、尊敬老師、尊重讀書環(huán)境”,并對“遵守課堂紀律、尊敬老師、尊重讀書環(huán)境”的規(guī)范細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指標,最后是將細化的指標打印分發(fā)到班級張貼,到了第二周的“國旗下講話”中,對各班級實踐德育目標的情況作一簡評,并對當周提出指導性要求。這種借助“升旗儀式”呈序列的實踐德育,就整學期或整個學段而言是一個德育體系,通過精細化、序列化的設計可以解決德育目標“假大空”的問題,也可以提升德育實踐效果,使德育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和優(yōu)良品德的教育形式。開學典禮滲透德育,可以充分利用開學典禮在一學期的奠基作用,提出本期德育目標,并指出實踐本期德育目標的方法及評價方式,可以使全校師生對本期德育目標有明確的認識,做到德育實踐有的放矢,同時可以讓全校師生有一個充分的準備,為本期德育實踐奠定基礎。散學典禮中的德育滲透主要是對本期德育目標實踐的總結,通過評價獎懲的方式對本期德育目標達成的情況作一總結??傊ㄟ^儀式平臺滲透德育,首先要對本期或本學年或本學段的德育進行目標細化、序列化,然后是將所要舉行的儀式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找準儀式平臺與德育目標的契合點,注重滲透的可操作性,最后結合儀式合理滲透德育,達成德育目標。endprint
3.基于學?;顒悠脚_實踐德育
所謂活動平臺就是學校借助一些活動安排對學生實施教育的平臺,如紀念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關愛當?shù)乩夏耆嘶顒拥取=柚顒悠脚_的德育實踐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借助活動平臺專題化滲透德育,二是借助活動平臺整體檢驗德育目標完成情況。借助活動平臺專題化滲透德育,首先要明確活動的主題,如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的主題可以設計為“愛國”,也可以設計為“團結”等;其次是要結合主題明確需要滲透的德育,如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如果基于“愛國愛家”這一主題可以滲透“團結、互助、愛國、愛?!钡鹊掠c;第三是選準滲透契機,如“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中“團結、互助、愛國、愛?!钡鹊掠c滲透可借助運動前的口號宣傳滲透,可借助活動開始前的講話提出德育要求,可以借助集體活動引導學生展示“團結互助”精神,可以借助對主題的小結宣講“愛國愛?!钡囊饬x等;最后是檢驗滲透效果,可以通過活動結束后的總結對德育滲透效果進行檢驗,可以通過頒發(fā)精神文明獎、道德風尚獎等手段表彰個人或集體,借助道德風尚的評比檢驗此次活動中的德育滲透效果。
借助活動平臺整體檢驗德育目標完成情況的活動設置目的就是德育效果檢驗,活動形式是學生實踐。學??梢园磳W期或按學段整體規(guī)劃此類活動,對“德育點”的完成情況進行檢驗,也可以針對某一段時間德育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檢驗。具體到德育活動檢驗實踐中,首先,對此活動中需要檢驗的德育目標進行明確。其次,在活動計劃中融入。再次,是設定具體的活動實踐過程中的考察與評價指標。最后,是在活動小結中進行評價與反思。例如“關愛老年人”的德育實踐活動設計規(guī)劃。首先明確這次德育實踐活動檢驗的德育目標為“體貼老人、尊敬老人、理解老人、幫助老人”,然后設計相關的活動如“與老人談心、認真傾聽老人說話的談話活動,幫助老人整理衣物、考慮老人取用方便的老人衣物整理活動等”,并將這些活動寫入德育實踐活動計劃,然后就是設定活動考察與評價指標,如“與老人談話是否得體,與老人談話是否面帶微笑,是否認真傾聽老人說話,給老人整理衣物時是否認真,給老人整理衣物時是否考慮了老人的取用方便,給老人整理衣物時是否主動,幫助老人清掃的居所是否干凈無死角,幫助老人清掃居所是否嫌臟嫌累,幫助老人端水倒茶是否體貼等”,最后在活動小結中給出評價,寫入學生的德育檔案里。當然這個德育評價要求具體真實,不能籠統(tǒng)地評價,這樣才會引導學生將道德內化為自己自發(fā)的行為習慣。如“與老人相處,能尊敬老人,考慮老人所需,做力所能及的事;幫助老人時能主動積極,不怕臟不怕累,是一個關心老人、尊敬老人的好學生”,這樣的評語針對具體實踐,評價時針對具體的活動表現(xiàn)評價,不夸大、不亂用評價語。
參考文獻
[1] 魯潔.邊緣化外在化知識化——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綜合癥[J].中國德育,2006(9).
[2] 馮婉楨,檀傳寶.改革開放30年的中小學德育政策[J].中國教育學刊,2008(12).
[3] 葉飛,檀傳寶.改革開放30年德育理論發(fā)展脈絡探析[J].教育研究,2009(1).
[4] 馬鼎鑫.高校“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4.
[5] 王陽根.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實效性研究[D].溫州:溫州大學,2013.
[6] 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小學德育課程在觀念上的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
【責任編輯 王 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