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健
【摘要】信息化在走進現(xiàn)代課堂的同時,以其資源的豐富性,知識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趣味性、形象性、新穎性等優(yōu)勢在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模式改造中起著重要作用。探討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改進和實施小學語文高年級的“教與學”模式,應當重點著眼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運用信息技術科學設計課堂教學,調節(jié)“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教與學;啟發(fā)討論式;學科交叉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準確理解小學語文教育的使命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基礎性學科,其學科蘊含著基礎的語言元素和厚重的人文底蘊,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小學語文的教育使命在于通過義務教育階段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言交際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起其對祖國語言文化的熱愛和感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語文還肩負著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責任,幫助其養(yǎng)成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之所以明晰小學語文的使命,其意義在于只有在掌握語文學科教育目的的基礎上才能詳細準確地調整“教”的內容與方式,并幫助學生設計對應的“學”的機制。
二、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實效性
(一)通過信息技術合理設計“啟發(fā)討論式”教法
新課改一直強調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啟發(fā)式教 學、討論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甄別,來鍛煉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這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在信息化背景下,在授課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來開展“啟發(fā)討論式”教學,需要教師認真科學地設計授課環(huán)節(jié)。以課文《為人民服務》為例,這篇課文具有較為重要的思想導向的教育意義,故而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應當有所側重,為幫助學生理解“張思德精神”做好更為充分的準備。在授課中,首先需要設置相關的教學情境??梢砸噪娪啊稄埶嫉隆窞檎n程的導入,在學生觀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性地進行講解,并引導學生對“張思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張思德精神包括什么樣的內涵”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將這個任務提前布置給學生,指導學生在觀影后簡單制作關于電影的幻燈片,并分組進行小組演講。這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深入了解張思德的寶貴品格。
(二)通過信息技術合理設計“學科交叉式”教法
信息技術在進入語文課堂的同時,其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與學習資源,它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集“采集、分析、選擇、分享、反饋、創(chuàng)造”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處理平臺。在此基礎上使得各個學科的邊緣不再難以逾越,學科之間的交叉認知和交叉學習能有效提高對語文學科的認知和理解,同時對于提高其整體學科素養(yǎng)也會有不小的益處。同樣以《為人民服務》為例,這篇課文其實還包括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思政知識,通過信息技術收集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其作為一項重要的黨的指導思想以至于后來上升為我們黨的宗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這樣在學生學習黨的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了那一特殊歷史時期黨的方針和思想的歷程。這種多學科交叉認知學習,給予學生對文章更為豐滿的認知。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法的設計都要借助信息技術,充分地進行資料收集、選擇、展示,它為師生提供了便捷的教與學的途徑。
三、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有效性
(一)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感知力
如前文所述,信息技術的特點以其“形象化、多樣性”等優(yōu)勢能通過視頻、音樂、即時互動等形式呈現(xiàn)學科知識,這種知識表現(xiàn)形式能夠給予學生較為真切的感知,烘托必要的情境氛圍,有助于學生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成長。在《為人民服務》中通過影片來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知張思德這一優(yōu)秀模范人物,影片中所呈現(xiàn)的時代背景,包括革命先輩們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樂觀樸實堅毅的性格。在影片中,通過演員的優(yōu)質演繹重現(xiàn)這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進一步延伸出一代優(yōu)秀革命先輩的樸實高貴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秉持著這一宗旨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而奮斗,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這種深層次的情感體悟,都需要教師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來引導學生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成長。
(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
發(fā)散思維能力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需要重點掌握的一種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能培養(yǎng)學生多維度解決問題的思維,捕捉更多的細節(jié)和有效信息,更好地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在學習古詩詞《七步詩》中,在通過多媒體展示作者曹植的生平以及作這首詩的歷史背景后,引導學生就“萁”和“豆”所代指的深意進行思考,體會作者寫作時的心情。這種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詩中深意以及詩中所蘊含的感情。
四、結語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圖像和音頻這種形象化的信息表現(xiàn)形式有著獨特的好奇心,這能吸引其更多的注意力。合理利用這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授課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教”的工作成效,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的效率的提高,實現(xiàn)“教與學”模式的進化,助力小學語文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靜波.探討小學語文的教與學[J].新課程,2016(10).
附 ? ?注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名稱:信息化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高年級教與學的有效性研究;立項編號:2013YQJK304 )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