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不同理論層出不窮。在眾多的理論中,我校著眼于“引橋課程”的開發(fā)和初步探索?!耙龢蛘n程”,就是以建構(gòu)主義理論、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策略與概念轉(zhuǎn)變策略等理論為指導,關注“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解決好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遷移銜接。如果每節(jié)課我們都能在學生的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做一些實際的引橋工作,是不是會讓語文之花盛開得更加嬌嫩動人呢?
【關鍵詞】語文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同一主題之間的引橋
關于母愛的文章,學生總是寫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媽媽給我雨中送傘,媽媽在我發(fā)燒時喂我吃藥,媽媽背我去醫(yī)院,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審美疲勞。但指導學生尤其是高一學生如何寫出和初中不一樣的記敘文,就需要教師下一番功夫。課本就是最好的例子。初中學生接觸過以“母愛”為主題的文章,有胡適的《我的母親》;高中在高二選修課本中有史鐵生的《合歡樹》。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具體操作如下: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事件和人物性格特點及表現(xiàn)手法。學生通過表格形式很快在兩篇課文中找到了相似點與不同點。在比較的同時讓學生自主梳理思維導圖,形式不限。這樣大部分學生能又快又準地找出兩篇文章的規(guī)律。母愛是偉大與深沉的,但是其表現(xiàn)形式又有所不同。胡適的母親以身作則,給予他人生的好性格、好習慣,雖然這種愛是嚴厲的;史鐵生的母親看似柔弱,給予的更多的是憐愛,但背后母親所承受的壓力不正是母親堅強的表現(xiàn)嗎?當他汲取了母愛的同時也就擁有了與命運抗爭的底氣。對于人物的塑造,學生能直觀地把握各種手法的運用是為人物性格和主題服務的,在此基礎上文章很快得到提升。教師趁熱打鐵,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修改初次作文,學生作文的升格問題順理成章地被解決。學生不再把學習當作苦役,而是我手寫我心,文思泉涌,滔滔不絕。
二、課內(nèi)和課外的引橋
做語文教師的都會有這樣的體會,今天我們的作業(yè)是熟讀某篇課文,這樣的作業(yè)往往是形同虛設。我做了如下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時,我提前讓學生搜集一些關于月亮的詩句,這樣的作業(yè)特別簡單,但我特意讓學生寫300字的賞析文字。賞析文字要想寫好,勢必要積累歸納。這樣,學生就會調(diào)動已有知識儲備進行比較鑒別。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引橋的過程。我會提前搜集相關內(nèi)容進行操作。具體操作如下:課堂上,我將提前搜集到的詩句和內(nèi)容與學生的一起品評賞析,判斷得失優(yōu)劣。具體展示內(nèi)容如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逼鹗姿木?,就兩現(xiàn)春江、兩現(xiàn)明月、兩現(xiàn)潮、兩現(xiàn)海,交錯迭現(xiàn)的景觀立即把人帶進了一個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為整篇描寫的江月埋下了伏筆。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讀者可以看到,詩人在第二組是寫初月的朦朧,第三組是寫高月的皎潔,并發(fā)思古之情?!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面對這一輪江月深深地思考著,滿懷感慨和迷惘。而第四組的起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則如出一轍。張若虛感嘆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劉希夷感慨風物依舊而人生易老,兩者之間何其相似!學生通過這種訓練很快就可以掌握貫穿古今、打通課內(nèi)外閱讀的思維習慣。這時為了調(diào)節(jié)氣氛,我會讓學生大聲朗讀出來,看哪位同學能拿捏、演繹得淋漓盡致。學生很快地發(fā)現(xiàn)“月”這一意象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所蘊含的豐富意義。這時,我會讓學生繼續(xù)架起初中和高中所學課文的橋梁。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賦》中的月有什么共性?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課后推薦閱讀《蘇東坡傳》,學生會由對一篇文章的探索進而到對一系列文章的探索。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絕不會僅僅滿足于字詞句的理解上,而是養(yǎng)成了追根溯源的習慣,對于語文學習何嘗不是一件幸事呢?
三、同一體裁的引橋,讓語文活起來
要想提高語文學習成績,總是離不開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樂于讀書的學生,他們的作文也往往有話可說,其思想性也往往比較深刻。但在閱讀課上,很多學生只是一味地憑自己的興趣閱讀,很少有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選擇某一類文學經(jīng)典著作深入地閱讀并做批注。我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法。首先,不吝嗇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外內(nèi)容的展示。有時教學任務比較緊,學生的展示會占用一部分時間,我會引導他們試著找找課外讀物與課本知識的契合點。以小說賞析為例。趙春林老師曾說過,按照傳統(tǒng)方法處理小說情節(jié),學生非常不易把握。于是大家采用找節(jié)點的方法,就是抓住小說關鍵事件,以此為節(jié)點,尋找此事件前后關聯(lián)的事件。比如《林黛玉進賈府》,可以選擇王熙鳳見林黛玉或者賈寶玉見林黛玉為節(jié)點。有了這次訓練,對于經(jīng)典名著《三國演義》,學生梳理情節(jié)就會得心應手。我讓學生填寫閱讀名著的閱讀記錄單,這次梳理讓學生就不會有偷懶的念頭了,因為只有真正閱讀,才能完成有自己特色的閱讀單。
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己本身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當你成為一個探索者和實踐者,學生才會擁有探索語文學科奧秘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趙利.如何上一堂別開生面的語文課[J].課外語文,2018(25).
[2]馬明俊.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創(chuàng)新[J].教育革新,2017(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