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文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貴州貴陽 550001)
韓愈門人李漢編成《韓昌黎集》后,流傳較廣,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多。自宋以來,主要有方崧卿《韓集舉正》(簡稱“《舉正》”)、朱熹《韓文考異》(簡稱“《考異》”)、王伯大編《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簡稱“王編《韓集》”)等??鳖愴n學著作和樊汝霖《韓集譜注》(簡稱“《譜注》”)、韓醇《新刊詁訓唐昌黎先生文集》(簡稱“《新刊詁訓》”)、文讜《新刊經(jīng)進詳注昌黎先生文集》(簡稱“《新刊經(jīng)進詳注》”)、祝充《音注韓文公文集》(簡稱“《音注》”)、魏仲舉《五百家注昌黎文集》(簡稱“《五百家注》”)、廖瑩中《世彩堂昌黎先生集注》(簡稱“《世彩堂集注》”)等注釋類韓學研究成果。明嘉靖中,東吳徐世泰據(jù)《世彩堂集注》覆刻了一本(簡稱“東雅堂本”),后成為通行本。
方成珪(1785–1850)字國憲,號雪齋,又號瑤齋,浙江瑞安人,是清中期著名的考據(jù)學家。他中年后潛心校書,考校了如《集韻》《字鑒》《韓昌黎集》《唐摭言》和《周易干常侍注》等,是清代瑞安學派的中堅力量[1]。其中,“《韓集箋正》五卷致力尤深,孫先生(詒讓)謂其平議精審,迥出陳景云、方崧卿諸書之上”[2]。該書以東雅堂本為底本,旁征博引,參以己見,是方氏精審之作。然由于刊刻、印刷疏忽,錯倒、脫衍之處在所難免。這里結合東雅堂本,對方成珪《韓集箋正》通行本——陳準湫漻齋校本(下稱“陳本”)作探源性研究時發(fā)現(xiàn),錯倒、脫衍之處計二十四則。今不揣淺陋,試作考證,以求教方家。
1.陳本《韓集箋正》卷四:“《浙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雹賲⒁? 方成珪.韓集箋正[M].民國瑞安陳氏湫漻齋本.下文凡出自該書的文獻都以①××標出(××代表頁碼)。19
按:東雅堂本“浙西”作“江西”,上有“唐故”二字,《考異》、王編《韓集》、《新刊經(jīng)進詳注》《五百家注》和《世彩堂集注》同?!罢阄鳌币乐T本作“江西”,據(jù)陳本“唐故河東節(jié)度使”“唐故監(jiān)察御史”等例,“江西”上補“唐故”二字。
2.陳本《韓集箋正》卷四《京兆韋氏夫人墓志銘》:“其上七世祖父討龍門公?!睂O(汝聽)注:“后周驃騎將軍、晉州管府長史韋通,封龍門縣公?!雹賲⒁姡焊鸷?抱樸子·外篇:卷三十六[M].四部叢刊景明本.第164頁。89
請在這里輸入正文內(nèi)容
按:東雅堂本“討”作“封”,《考異》、王編《韓集》、《新刊經(jīng)進詳注》《五百家注》和《世彩堂集注》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龍門公房:安城侯冑次子愔,愔生達,達六世孫挺杰,后周撫軍將軍、平州刺史。二子:遵、通。遵,驃騎大將軍、晉州大總管府長史、龍門縣公,因號龍門公房?!标惐尽坝憽保乐T本作“封”。
按:東雅堂本“鹡”下有“鸰”字,《考異》、王編《韓集》、《新刊經(jīng)進詳注》、《五百家注》和《世彩堂集注》同?!胞n”字不單用,多用于連綿詞“鹡鸰”中,文獻用例如晉葛洪《抱樸子·守塉》:“鹍鵬戾赤霄以高翔,鹡鸰傲蓬林以鼓翼?!雹僭辍度龂夹蛸潯罚骸柏M無鹡鸰,固慎名器?!雹趨⒁姡菏捊y(tǒng).六臣注文選:卷四十七[M].李善,注.四部叢刊景宋本.第1562頁。宋葉適《送鞏仲同》:“天催鹡鸰玉樓去,漱流不并龍洲旁。”③參見:葉適.水心集:卷七[M].四部叢刊景明刻黑口本.第100頁。陳本“鹡”下,依諸本補“鸰”字。
2.陳本《韓集箋正》卷四:“《殿中少監(jiān)馬君墓志》……?!雹?10按:東雅堂本、王編《韓集》“墓志”下有“或有銘字”四小字,《舉正》《新刊經(jīng)進詳注》《世彩堂集注》和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十五、姚鼐《古文辭類纂》卷四十一、陳鴻墀《全唐文紀事》卷三“墓志”均作“墓志銘”。據(jù)陳本“《京兆韋氏夫人墓志銘》”“《尚書左丞孔公墓志銘》”等通例,“志”下依諸本補“銘”字。
陳本《韓集箋正》卷四:“《河南府王屋縣畢君墓銘志》……。”①91按:東雅堂本“墓銘志”作“墓志銘”,“河”上有“唐故”二字,《考異》、王編《韓集》、《新刊經(jīng)進詳注》《五百家注》和《世彩堂集注》同。“墓銘志”,不辭。據(jù)《韓昌黎集》詩題“唐故……墓志銘”之通例,陳本依諸本改補。
1.陳本《韓集箋正》卷一《別鵠操》:“商陵穆子娶妻五年無子,父母欲其改娶。其妻聞之,中夜悲嘯?!睂O(汝聽)注:“詞曰:‘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寐食忘?!笏鞛榉蚱?。”①7
按:東雅堂本孫注“攬衣”作“攬衾”,《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和陳仁子《文選補遺》卷三十六《別鵠操》、左克明《古樂府》卷九《別鵠操》、陸時雍《唐詩鏡》卷三十八《別鵠操》同。“攬衾”一語,文獻多用。明劉基《雨中雜詩》:“中夜攬衾裯,凄凄陰氣寒。”①參見:錢謙益.列朝詩集:卷上[M].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第84頁。顧清《夜半燈盡作》:“嚴風逼兩袖,攬衾更騷屑?!雹趨⒁姡侯櫱?東江家藏集:卷二[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頁。清許國煥《擬古》:“攬衾坐長嘆,謝君流素影。”③參見:鄧顯鶴.沅湘耆舊集:卷五十六[M].清道光二十三年鄧氏南村草堂刻本,第711頁。陳本“衣”,依諸本作“衾”。
按:東雅堂本韓注“于中”作“于申”,王編《韓集》、《新刊詁訓》和《世彩堂集注》同。《淮南子·天文》:“水生于申,壯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漢書·翼奉傳》:“好行貪狼,申子主之?!泵峡底ⅲ骸氨狈剿谏?,盛于子?!睋?jù)韓注“故水至申而利”,陳本“中”,依諸本作“申”。
3.陳本《韓集箋正》卷二《斗雞聯(lián)句》:“神槌困朱亥。”方(崧卿)注:“謝本云:貞元本‘毒手’作‘尊拳’,云云。神槌、尊拳,遷皆借用字耶?”①41
按:東雅堂本方注“遷”作“豈”,《舉正》、王編《韓集》和《世彩堂集注》同。方注“皆借用字耶”表反問語氣,據(jù)陳本“豈今本有闕文耶?”“豈傳者誤耶?”“豈別有所據(jù)耶?”和“公豈有所避而以字行耶?”等通例,方注“遷”,依諸本作“豈”。
4.陳本《韓集箋正》卷三《改葬服議》:“無故,未有過時而不葬者也。過時而不葬,謂之不能葬,《春秋》譏之。”樊(汝霖)注:“謂人不能葬之也?!雹?4
按:東雅堂本樊注“謂人”作“謂之”,《五百家注》和《世彩堂集注》同。東雅堂本“《春秋》譏之”下有:“《春秋》隱公三年八月癸未:‘葬宋穆公?!豆騻鳌吩唬骸^時而不日,謂之不能葬之也?!痹摹斑^時而不葬,謂之不能葬”和樊注均化用《公羊傳》“過時而不日,謂之不能葬”。又宋蜀本韓愈《昌黎先生文集》卷十四和《考異》、王編《韓集》“葬”下無“之”字,據(jù)正文“謂之不能葬”,樊注“謂人”,依諸本作“謂之”,第二個“之”字疑衍。
5.陳本《韓集箋正》卷三《答張籍書》:“吾子又譏吾與人人為無實駁雜之說,此吾所以為戲耳,比之酒色,不有間乎?”樊(汝霖)注:“‘駁雜人說’,世多指《毛穎傳》,云云?!雹?6
按:東雅堂本樊注“駁雜人說”作“駁雜之說”,《譜注》《五百家注》和《世彩堂集注》同。張籍《上韓昌黎書》有“比見執(zhí)事多尚駁雜無實之說”,據(jù)《答張籍書》正文“吾子又譏吾與人人為無實駁雜之說”,陳本樊注“人說”,依諸本作“之說”。
6.陳本《韓集箋正》卷四《董府君墓志銘》:“元和六年五月十二日,死湘中。”樊(汝霖)注:“二年,糧料使有忿爭相告言?!雹?00
按:東雅堂本樊注“糧料使”作“糧料吏”,王編《韓集》、《譜注》《新刊經(jīng)進詳注》《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和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卷六百九十九、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十三、姚鼐《古文辭類纂》卷四十二,董誥、阮元等《全唐文》卷五百六十四同。據(jù)東雅堂本《董府君墓志銘》正文“糧料吏有忿爭相牽告者,事及于公,因征下御史獄”,樊注指糧料吏忿怒相爭,相互牽連告發(fā),注文中“使”,依諸本作“吏”。
7.陳本《韓集箋正》卷四《尚書左丞孔公墓志銘》:“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孫曰,字君嚴,事唐為尚書左丞,……公之昆弟五人,載、戡、戢、,公于次為第二?!睂O(汝聽)注:“岑父之子:載、戡、、戢、?!雹?09
按:東雅堂本孫注“岑父之子”作“岑父五子”,《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同。歐陽修《集古錄》卷九《唐孔府君神道碑》:“右《孔岑父碑》,鄭絪撰,柳知微書。其碑云:‘有子五人,載、戣、戡、戢、戵?!壁w明誠《金石錄》卷三十《唐贈司空孔岑父碑》、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七十一《贈司空孔岑父碑》和王原祁、孫岳頒等《佩文齋書畫譜》卷七十五《唐柳知微孔府君神道碑》引同。又據(jù)正文“公之昆弟五人,載、戡、戢、戵,公于次為第二”,陳本孫注“岑父之子”,依諸本作“岑父五子”,“戣”列“戡”之前。
8.陳本《韓集箋正》卷四《殿中少監(jiān)馬君墓志》:“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于馬前?!狈ㄈ炅兀┳ⅲ骸捌淠炅T岳?!雹?10
按:東雅堂本樊注“罷岳”作“罷兵”,《譜注》《五百家注》和《世彩堂集注》同。《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三年“六月丙戌,以檢校司徒、侍中馬燧為司徒兼侍中,以贊吐蕃之盟失策而罷兵柄也?!鄙虮稹短茣镶n》卷十二《德宗上》、趙紹祖《新舊唐書互證》卷三《德宗本紀》、羅士琳《舊唐書校勘記》卷十三《樂曲》同。據(jù)樊注原文“貞元三年,平?jīng)鲋?,馬燧預議”,此指平?jīng)鰰耸『?,德宗罷免支持會盟的馬燧兵權,陳本“罷岳”,依諸本作“罷兵”。
按:東雅堂本祝注“蓊薆”下有“摎,絞”二字,《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同。《玉篇·手部》“摎”字下:“摎,絞也?!秵史鳌吩唬骸畾懼劜粨毚埂!唤g其帶之垂者?!睋?jù)正文“樹蓊蓊其相摎”,陳本“蓊薆”下,依諸本補“摎,絞”二字。
2.陳本《韓集箋正》卷二《答孟郊》:“題注:樊汝霖曰:‘《東野》有別公詩,此篇疑公所以答也。公貞元十二年七月,佐董晉于汴州?!雹?2
按:東雅堂本樊注“野”下有“集”字,王編《韓集》《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和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卷一《答孟郊》同。又孟郊《東野集》有《汴州別韓愈詩》,陳本“野”下,依諸本補“集”字。
3.陳本《韓集箋正》卷二《記夢》:“壯非少者哦七言,六字常語一字難。”樊(汝霖)注:“魯直云:只前句中‘哦’字,便是所難,此乃為詩之法?!雹?6
按:東雅堂本樊注“法”下有“也”字,王編《韓集》、《譜注》《新刊經(jīng)進詳注》《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和王棠《燕在閣知新錄》卷二十二“評韓詩”、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卷六《記夢》、紀昀等《唐宋詩醇》卷三十一《記夢》同。陳本樊注“法”下,依諸本補“也”字。
4.陳本《韓集箋正》卷二《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睂O(汝聽)注:“李泌封鄴侯?!雹?8
按:東雅堂本孫注“鄴”下有“縣”字,《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同?!缎绿茣だ蠲趥鳌罚贺懺叭?,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鄴縣侯。”周淙《干道臨安志》卷三“李泌”下,李賢、彭時等《明一統(tǒng)志》卷三十三“李泌”下、何景明《雍大記》卷二十七“志獻”下、廖道南《楚紀》卷五十七“李泌”下同。陳本孫注“鄴”下,依諸本補“縣”字。
5.陳本《韓集箋正》卷三《答陳生書》:“題注:韓醇曰:‘陳生以書求速化之術于公,公以待己信、事親以誠而告之。以言寡尤、行寡悔之說無異?!雹?9
按:東雅堂本韓注“信”上有“以”字,“而告之”下有“此與子張學干祿,孔子告之”十一字,《新刊詁訓》《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和紀昀等《唐宋詩醇》卷四《答陳生書》同。據(jù)正文“待己以信,而事親以誠?!^待己以信者,己果能之,人曰不能,勿信也”,陳本韓注“信”上,依諸本補“以”字。
6.陳本《韓集箋正》卷五《潮州刺史謝上表》:“題注:樊汝霖曰:‘或者又罪其以封禪諛帝,非也?!雹?20
按:東雅堂本題注中“非也”上有“皆”字,《新刊經(jīng)進詳注》《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和王霆震《古文集成前集》卷二十二《潮州謝表》引同。據(jù)樊注“歐陽文忠公云:……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雖韓文公不免此累。”“非也”指樊注所引與“或者又罪其以封禪諛帝”均誤,陳本“非也”上,依諸本補“皆”字。
1.陳本《韓集箋正》卷一《嗟哉董生行》:“題注:樊汝霖曰:‘蘇翰林嘗作《蘇州三瑞堂詩》云:……爾來三百年,名與東南淮水馳?!雹?7
按:東雅堂本“與”下無“東南”二字,王編《韓集》、《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同。又明成化本蘇軾《蘇文忠公全集》東坡集卷六《蘇州姚氏三瑞堂》、明王鏊《姑蘇志》卷三十一《坊》和清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卷十四《蘇州姚氏三瑞堂》均引作“爾來三百年,名與淮水東南馳”。據(jù)蘇詩原文,陳本樊注詩題“蘇州”下可補“姚氏”二字,“東南”移至“淮水”下。
2.陳本《韓集箋正》卷二《贈劉師服》:“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懸知漸莽鹵?!狈剑ㄡ虑洌┳ⅲ骸啊u莽’字本《莊子》‘為政焉可莽鹵’?!雹?8
按:東雅堂本方注“鹵莽”下無“字”字,《舉正》、王編《韓集》、《五百家注》《世彩堂集注》和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卷八《贈劉師服》同。陳本方注“字”,依諸本刪。
3.陳本《韓集箋正》卷三《爭臣論》:“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狈剑ㄡ虑洌┳ⅲ骸芭f本……至作音者當有所據(jù)。今按:《呂氏春秋》:‘孔子之勁,能招國門之關’云云?!雹?4
按:東雅堂本方注“作”上無“至”字,《舉正》、王編《韓集》、《世彩堂集注》和宋庠《國語補音》卷一“周語下第三”、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十二“韓愈《爭臣論》”同。又方注:“舊本招下注‘音翹’二字?!K林讀招為翹。招,舉也。宋元憲曰:‘考他書未獲為翹之意’”,方注指“招”音“翹”當有所據(jù)。陳本“作音者”上“至”字衍,依諸本刪。
4.陳本《韓集箋正》卷三《答侯繼書》:“行自念方當遠去,潛深伏,與時世不相聞。”朱(熹)注:“行,或作‘亦’?!犊籍悺方癜矗盒?,疑當作‘復’。”①69
按:東雅堂本朱注“今按”上無“《考異》”二字,王編《韓集》、《世彩堂集注》同?!靶?,或作‘亦’”與“今按:行,疑當作‘復’”本為一句,出自張洽刊刻的朱熹《韓文考異》,陳本朱注中“《考異》”二字衍,依諸本刪。
陳準湫漻齋校本《韓集箋正》是研究方成珪乃至瑞安學派考據(jù)學成就的一部重要參考文獻[3],它作為通行校本,即證明了其版本價值。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校本中所存在的一些錯倒、脫衍現(xiàn)象。這里之所以結合底本對校本作探源性考察,乃是希望將來此書再版時,整理者們能進一步完善該本,使其發(fā)揮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