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佑琴(贛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教師此時不應只注重學生外在的體魄和學習,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對生活的耐壓力,建立起學生過硬的心理素質,使得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游刃有余,戰(zhàn)勝并克服困難。同時,開展大學武術與心理拓展訓練相結合的全新教育模式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建設世紀人才的必須。教師應該探索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將心理拓展訓練與大學教育進行有機地結合,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得學生在學到技術的同時又能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最終形成一種大學武術鍛煉外在身體,心理拓展訓練提高心理素質的模式。
心理拓展訓練,起源于德國二戰(zhàn)時期的軍隊訓練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團隊通過探索和發(fā)現(xiàn),并在其中加強實踐技能和心理素質的訓練,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提升面對高壓環(huán)境的心理素質,懂得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最終很好地解決問題。隨著心理拓展訓練的深入研究,這種心理訓練模式可以與大學武術進行結合,放在大學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它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有助于學生適應大學忙碌的生活,幫助學生解決出現(xiàn)大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斷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它是21世紀人才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能夠有效地完善學生的人格訓練,幫助學生解決自身心理上的問題。
大學生作為即將踏上社會的人群,為祖國的現(xiàn)代化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在這種大背景下,就業(yè)、住房的各種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關鍵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現(xiàn)代社會,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專業(yè)的知識,過硬的體魄,更需要能夠承受住社會一切打擊的心理素質。沒有堅強的心理素質,再優(yōu)秀的大學生也會在社會中逐漸被淘汰。同時,中華武術本來就是一門內外兼修的課程,大學體育教育不能只關注一方面對發(fā)展,要順應和繼承先輩們的武術思想,外練筋骨,內修品性。只有這樣才能傳承中華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將中華武術發(fā)揚光大。而且,武術的訓練只有配合心理素質的訓練才能練就,培養(yǎng)學生過硬的心理素質對于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促進自身發(fā)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武術與心理教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一種嶄新的理論,它對于更好的武術教學,促進中華武術的傳播,增強學生素質,完善學生品格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tǒng)體育教育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它可以幫助學生鍛煉出強大的體魄,能夠對學生以后的身體健康做好基礎。但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關注學生的身體而忽視學生的心理素質,它不是一種全面均衡的教育模式。而武術與心理相結合的訓練方法讓學生在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對心理素質也有很大地提升,它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全面的身心素質,使得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脫穎而出。而現(xiàn)代化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才正是身體和心理并進的全方位的發(fā)展人才,可以說武術訓練與心理拓展訓練結合的教學模式適應了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需要,能夠促進中國現(xiàn)代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真正地為國家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
傳統(tǒng)的體育武術體育教學缺乏活力、內容呆板、枯燥,學生不感興趣,積極性不高,對武術的訓練缺乏激情,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不在焉,缺乏動力,對學過的招式總是一知半解,體育教學進度被極大地減慢。而心理拓展訓練是通過一些的趣味的游戲去吸引學生的興趣,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又學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對于學生的益處不言而喻。它能夠將武術教學融入到心理素質游戲中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種教育模式的推動下,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體育教學內容,同時,學生也能極大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學到很多知識,不斷增強自己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
大學武術在于心理素質訓練形結合的模式中,通過武術教學的肢體伸展過程,配合合理的心理素質教學手段。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又提高了自身的抗壓能力,學生將武術訓練中的困難和疼痛轉換為提升自我身心素質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并且逐漸適應這個訓練過程。慢慢地,學生會將這種心理素質進行發(fā)散,運用到生活中的各個過程,全面提升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不懼生活困難,敢于挑戰(zhàn),勇往直前的信念,對于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由于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的現(xiàn)狀,家長的寵溺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自私心理,學生只為自己的利益出發(fā),沒有半點集體觀念,缺乏合作。學生在生活中形成一種自私封閉的心理,處處玩小心機,沒有半點社會責任感。而武術教學與心理拓展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能夠讓學生走出誤區(qū),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合作,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心理素質教學在大學武術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執(zhí)行性,首先心理素質訓練的運動設施有限,都是一些基本的工具,例如:跳繩、毽子、呼啦圈,同時,心理素質場所不需要武術訓練那么大的場所,只需要一塊很小的地方便可以辦到。同時,針對心理素質訓練中的一些高?;顒涌梢圆扇⊥瑯拥姆椒ūM心替代,這極大地降低了危險性,并且可以幫助學生認真鍛煉。例如,在鐵網(wǎng)下的地面進行匍匐訓練,傳統(tǒng)的訓練模式會使學生手臂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劃傷,而我們采取用墊子代替地面,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此類事情的發(fā)生大部分心理訓練只是一些簡單的小游戲,目的是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學生可以心理訓練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學到一些新的知識,同時進行實踐,對于學生今后正確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發(fā)揮學生的探索精神,提升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最重要的是,心理模式的訓練的教學課程簡單,武術教師不必花太多的功夫在備課上,大部分的心理訓練小游戲可以臨場發(fā)揮。教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心理素質訓練有比較充分的理解和認識,有助于老師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提升互相的水平。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去更好地投入到教學過程和實踐中。
因此,大學武術訓練中添加心理拓展訓練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它不論是在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理論,還是在高校體育設施的配備和師資力量,都具有了一定的成熟性和可操作性。它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提升心理素質,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我國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大學心理拓展訓練是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在于大學武術結合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應該在教學模式中進行探索,尋求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兩者的完美融合。教師應該在一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將心理拓展訓練引入大學武術教學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增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和整體素質,讓學生能夠建立起良好的意識觀念和方法。因此,教師應該以目的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尋找各種有益的方法和途徑去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繩子纏著雙腳,蹦跳走路,然后進行比賽,這樣學生會對這種教學模式產生很大的興趣,在玩耍的過程中提升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
心理素質訓練的主體是學生,因此一切訓練項目設定也必須以學生為導向,要建立學生喜歡心理訓練項目,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判斷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下自己想要的心理訓練項目,并且要考慮一定的現(xiàn)實性和可操作性,這樣學生自我主動力便會有很大的提升,學生在玩自己設定的心理項目的同時也會更加用心,學習熱情會更加高漲,學習效率也會有很大的提高。教師可以開展多種有益的競賽活動,去促進學生提出自己想要的訓練項目,然后進行進一步的修改,實施。例如,教師可以對提出訓練項目的同學給予物質獎勵,表揚其在體育課上的行為,從而在全班形成良好的氛圍,共同促進大學武術與心理素質訓練的結合。
教師在進行心理訓練項目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過程中的安全性,如果安全性做不好,學生會對心理訓練項目產生抵觸心理,這樣會產生不好的效果,不利于大學武術與心理素質訓練的結合。教師在設定心理訓練項目時一定要將學生的安全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學生的安全是始終放在體育教學的關鍵一部分,沒有安全性,這違背了體育教學的初衷。
綜上,大學武術與心理拓展訓練無論是在實施的條件,可操作性,還是教學方法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yōu)勢。心理素質的拓展訓練與大學武術的向結合必定會使的我國的體育教育事業(yè)得到發(fā)展,對學生建立全面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它能夠有效地解決大學武術在傳授過程中的枯燥、無味,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到人生哲理,不斷提升學生在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抗壓能力和抗擊打能力,對于學生建立正確身心素質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