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山西大同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 大同 037000)
所謂興趣訓練法是指在高校跆拳道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語言學習的自然環(huán)境,運用科學的課堂規(guī)則,幫助學生設計學習模式,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和學習潛能,讓學生能夠逐漸扭轉“結果驅動”的學習規(guī)劃,向“興趣驅動”轉變,讓訓練過程更加生動、有趣、高效。
目前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雖然樂于將跆拳道作為體育必修課內容,但是其在課堂參與中的效果,卻并沒有得到最大化的呈現(xiàn),多數(shù)學生是“三分鐘熱血”,一旦接觸到系統(tǒng)的、高強度的訓練,畏難情緒就會不斷積累,并對跆拳道逐漸失去興趣。例如在訓練中一些學生逃課、曠課,無視課堂規(guī)則;在訓練中目標模糊,動力不足,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師的示范進行機械運動,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將獲得學分作為訓練的主要目的,缺乏對訓練過程的體驗,影響了訓練興趣的形成和鞏固,使得訓練結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興趣訓練法在大學跆拳道教學中的運用是基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客觀要求。具體來講,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的積極情感得到全面調動,讓學生重新認識教與學的關系,打破傳統(tǒng)訓練過程中被動參與的局面,讓自己在興趣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訓練中來,進而構建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其次,有利于課堂互動效果的體現(xiàn),教師立足于學生興趣,讓訓練過程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訓練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并樂于主動與教師、學生一同探究創(chuàng)新訓練的方法,提高跆拳道學習的實際效果。
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中生本理念的滲透使得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此在跆拳道的興趣訓練中也是如此,教師應根據(jù)時代發(fā)展要求,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強調,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空間,讓學生能夠突破傳統(tǒng)教學中統(tǒng)一化的教學局限,在差異化的評價中獲得自我發(fā)展的機會。在跆拳道的實際訓練中,教師對于興趣訓練法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對學生在跆拳道訓練中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而有層次的了解,并據(jù)此設計具體的訓練方案。跆拳道作為一種體育訓練項目,其在實踐中不僅能夠為學生的身體機能改善帶來益處,更能夠讓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得到改善。不同學生對于跆拳道訓練的基本訴求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同的個體對于跆拳道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會形成差異,例如一些學生是出于形體審美的需要,一些學生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一些學生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心理需求,還有一些學生是為了人際交往甚至就業(yè)的需要。這些層次化的需要要求教師教學目標設計中不應千篇一律,而是應該根據(jù)學生的需求,設計利于其興趣激發(fā)的內容,讓學生的個性能夠在差異化的引導中充分體現(xiàn)。第二,根據(jù)層次化教學理念,因材施教,讓學生的興趣能夠在差異化訓練中得到全面展現(xiàn),進而強化訓練效果。隨著跆拳道運動的日益普及,高校大學生無論是在體育課程上,還是在社團參與中,對于跆拳道都是青眼有加。隨著訓練能力的提升,學生對于高難技術動作的掌握也更加嫻熟,但是單一的技巧訓練容易讓學生在實踐中陷入機械化的誤區(qū),因此,教師設計訓練內容的過程中,應該切實根據(jù)練習者的年齡、性別、身體素質、技術水平以及訓練條件,制定訓練方案,并結合學生在訓練中的問題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細節(jié),讓學生能夠在自己原有水平此基礎上精益求精。
跆拳道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項目,也是文化交流的載體,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因此在大學教育中,教師要想體現(xiàn)興趣訓練法對學生的全面引導,就應該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結合,讓學生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良好的文化氛圍中接受并學習跆拳道。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要注重對教材內容的選擇,教材是設計教學內容的依據(jù),在教材選擇中,教師應該應該根據(jù)學生身體發(fā)展的需要、智力發(fā)展的要求,能力提升的意愿,情感發(fā)展的導向,對課程做好預先安排,讓訓練內容成為影響著對學生需要和興趣的關鍵因素。其次,在動作訓練中,注重對跆拳道及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滲透,跆拳道起源于朝鮮半島,其在形成中深受我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理論教學,為學生提出系統(tǒng)化的訓練方案,讓學生的技能訓練更加科學;同時強調跆拳道課程在文化、教育、健身與娛樂方面的功能開發(fā),結合體育課程,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運動訓練不僅是強身健體的需要,更是一次心靈上的享受。再次,結合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新興趣訓練方法。跆拳道在實踐過程極具觀賞性,當代大學生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其對于單一的語言講解缺乏理解興趣,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大學生的認知需求,為其提供欣賞跆拳道教學、比賽、表演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在音像中欣賞超酷的腿法、比賽時激烈的對抗、令人眼花繚亂的表演,從而利用感官刺激強化對自我訓練的內在動力,并樹立訓練榜樣,提高訓練的主動性。第四,強化“跆拳道精神”在教學中的滲透,在興趣訓練中要反復強調“以禮始,以禮終”的訓練流程,讓學生能夠在一次次的訓練中強化對跆拳道文化、跆拳道精神內核的認識,并對自己訓練中的弱點進行反思,讓學生在訓練過程逐漸形成頑強果斷、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對于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未來融入社會均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實踐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在大學教學中,教師對于興趣訓練法的運用應該建立在新型的教學關系的基礎上,讓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具體來講:首先,正確處理師生在教學角色上的關系,教師應根據(jù)課程改革要求,對師生角色進行重新設計,讓師生在跆拳道的訓練中處于平等的位置。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無論是從知識儲備上來看,還是實踐經(jīng)驗上來看,教師均處于優(yōu)勢位置,這種優(yōu)勢使得一些教師習慣于在教學中居高臨下。但是進入到新的發(fā)展階段,教師應該敢于打破教學中絕對的授受關系,讓跆拳道的訓練從單向傳輸轉變?yōu)殡p向的互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得到尊重與指導。其次,正確處理跆拳道教學中師生在教學內容教學上的關系,讓自身在教學上的優(yōu)勢不再是控制學生的手段,而成為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豐富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指導,讓學生能夠在與教師的平等溝通中有所收獲,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參與主動性。第三,正確處理跆拳道教學中師生在人格上的關系,在興趣訓練中,師生在人格上是獨立且平等的,傳統(tǒng)教學中專制型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在被動教學中形成消極應對的態(tài)度,使得師生關系緊張、僵化,針對此,教師在訓練中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讓學生的興趣偏好的到充分發(fā)展的機會,從而形成民主的、嚴格要求的、友好幫助的師生關系,以逐漸提高跆拳道訓練效果。第四,正確處理跆拳道教學中師生在社會道德上的關系,在跆拳道訓練中“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貫穿在教學始終,教師應該從社會道德上對學生提出要求,讓學生不僅接受動作技巧的訓練,更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感染學生,讓學生從社會關系的角度理解跆拳道的精神內核,并由此延伸到社會準則的理解和人際溝通中來。
學生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跆拳道興趣訓練中,如果對這種差異忽視或者無視都會使得學生的訓練過程與訓練結果得不到全面的展現(xiàn)和考核,讓學生個體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得不到承認與認可,從而影響了教學的公平性,削弱了教學激勵作用。基于此,在興趣訓練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讓學生個體的原有基礎、進步幅度、參與熱情、鍛煉效果得到綜合評定,并在定性與定量分析中展示自我,以強調跆拳道訓練效果。在優(yōu)化跆拳道教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注重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的雙重評價,從目前大學體育教學實際來看,跆拳道課程教學評價功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依舊很大,在訓練中,教師忽視學生的興趣偏好,在課程評價中更多的強調甄別、選拔和排序的功能,并利用評價形成一套固定的考核辦法,這種考核只能對學生的品勢、基本技術動作和實戰(zhàn)等內容進行分析,缺乏對學生興趣偏好的考核以及潛在能力的挖掘,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評價理念,將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相結合,全面地、客觀地、真實地、準確地對學生做出評價,并根據(jù)評價結果直到學生進一步學習過程。第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在日常訓練中,教師應該結合跆拳道的理論知識和動作技巧,為學生提出標準化訓練依據(jù),并引導學生體會教學或訓練中標準動作和正確的身體感覺信息,為自我評價奠定基礎。當然除了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優(yōu)勢,在跆拳道課程評價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和能力,還能夠激勵自身不斷進步,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和自我發(fā)展,激勵學生形成獨立的總結與反思,加大課程評價的民主化程度,學生與學生互評有利于學生形成民主意識,尊重他人,具有責任感和建立責任心。
綜上所述,在大學體育訓練中,跆拳道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訓練中,學生興趣不足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針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設計生動有趣的訓練方法,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案,讓學生能夠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跆拳道的學習中來。當然,在教學實踐中,要想體現(xiàn)跆拳道對學生的全面指導效果,還應該注意一些問題,例如將技巧訓練與理論指導相結合,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興趣教學的目的和重要性;注重對學生健康體育觀的塑造,讓學生不僅能夠在技能提升中獲得成就感,還能夠在觀念認識的指導下,進一步強化運動的主動性;結合跆拳道的禮儀訓練,引導學生理解跆拳道文化以及其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價值;靈活采用訓練教學方法,讓初學者不僅消除對動作難度的恐懼,還能夠在愉悅的學習氣氛中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注重引導學生對自我訓練過程的反思,讓學生能夠在單獨訓練或者對抗訓練中,提高對自身訓練規(guī)范的認識,及時發(fā)現(xiàn)不足,并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跆拳道訓練水平。
參考文獻;
[1]董紀鵬.跆拳道興趣練習法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04).
[2]王曉.大學跆拳道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應用探討[J].青少年體育,2016,(06).
[3]王艷,楊彩虹.情感與興趣教學對業(yè)余跆拳道練習者教學效果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23(06).
[4]伊翠蘋.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