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軍
(黑龍江省大慶市東風中學,黑龍江大慶 163311)
我國的考試制度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了。從古代的科舉制度慢慢演變到高考,逐漸形成了一種應試教育的模式。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廣和應用,人們往往對應試教育有很大的成見和看法,而且大多數(shù)人把應試教育片面的理解成簡單的知識傳授,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重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當然,實踐是需要理論知識來支持的,教師也不能只注重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教學和掌握。
在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素質教育的討論中,對素質教育的一般定義為:素質教育是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生活能力以及自主能力等為目的教育方式。而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包含三個方面的,相對于社會的功能來說,素質教育是社會需求的產(chǎn)物,通過素質教育可以培養(yǎng)出滿足社會發(fā)展所需求的人才;而人文素質教育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文化素養(yǎng)可以使學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質。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在觀念上是相對立的,但是從其他的角度來說卻不是決然對立的。實際上,在教育教學當中,并不能絕對的將某種教育劃分為素質教育或者是應試教育,準確的說,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只是對社會所需的人才有不同的要求時,學校教育會隨著社會的需求而更加傾向于一種教育,而且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在教育的目標、內(nèi)容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都不是絕對對立的。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僅僅要夯實基礎,更要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教師在教學中要先讓學生通過課堂來扎實的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然后再通過實驗來驗證,讓學生能夠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在“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探究實驗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的理論來設計實驗,確定實驗方案,通過查閱資料自己動手來制定實驗的目的、實驗原理和實驗的步驟,并且能夠在實驗過程中應用相關的基礎知識,提出關注的相關問題和注意事項,進而對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還會根據(jù)實驗過程中的觀察,提出新的問題,如影響扦插枝條生根的其他因素,再進行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讓學生學會拓展和創(chuàng)新,進而使學生能夠在實驗教學中獲得成就感,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所以說,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是關注學生的成績,也不能一味讓學生沒有理論就去實驗,要將這兩者進行有機結合,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高分高能”。
在當前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當中是包含應試教育的,而且應試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在實際的應試教育當中,也同樣有對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應試教育是比較傾向于學生的知識掌握,與此同時,讓學生掌握個人知識的過程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的基礎。比如說一些重點中學,在教學質量和教學秩序、學生的素質等方面都是比較好的,這就是因為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中融入了素質教育。而應試教育工作中,人們批判的主要是考試,但是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高中生在生物學習當中,實踐操作能力非常強,但是不太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考試滿分一百分能考86分,而另一個學生理論掌握得比較好,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但是考試可以考98分,相對于綜合素質來說,這兩個學生其實是差不多的。這就說明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能夠單獨的作為一種教育的方式,而且考試在現(xiàn)代的教育當中依舊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實際的評價標準,而且在還沒有找出一個能夠更好的替代考試的評價標準之前,應試教育是符合實際的,考試也是一個比較公平的評價標準。
總之,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能夠作為兩個絕對獨立的教育模式來看待,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教學,將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夠學到知識拿到高分,還可以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和各種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