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挺
(浙江省杭州育新高級中學)
隨著浙江省新高考的改革,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統(tǒng)稱技術納入高考選考科目中,技術課程備受關注。在這新的改革形勢和發(fā)展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這兩項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合,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術的課程特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信息素養(yǎng)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能否成功完成某項工作的主觀評價,它將對個體的行為動機產生直接的影響。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判斷和信念,即個體在特定情況下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種任務。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往往會呈現(xiàn)出叛逆、緊張、復雜、壓力大等問題,是心理和生理的共同發(fā)育時期。心理健康的良好發(fā)展關系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快樂學習以及學習成績的提高。陶君在研究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因此提高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引導學生增強自我效能感的積極因素,能促進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對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
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是個體能否較好地完成信息技術學習任務的主觀判斷,是僅僅針對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提出來的。Durndell和Haag的研究發(fā)現(xiàn),計算機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比計算機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技術技能;Dishaw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對信息技術的實際操作具有顯著的影響。朱曉菊、孫楨祥的研究認為,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習者網絡學習的學習興趣、成就動機等,同時網絡學習本身的特點也會對自我效能產生影響。
本文所采用的問卷是借鑒山東師范大學王洪巖的“高中生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調查問卷”,該問卷結構包含兩個維度,分別為信息技術基本能力感和信息技術控制感,共計20道測試題目,每個維度各10道題目。
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 Cronbach’s Alpha(α)系數(shù)為 0.891,具有較好的信度。該問卷表的效度KMO值為0.830,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調查選取杭州市兩所高中的高二、高三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挑選5個普通班和4個實驗班,普通班和實驗班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成績差異。共發(fā)放問卷280份,回收問卷28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57份,有效率91.8%。有效問卷中高二121人,高三136人;普通班161人,實驗班96人;男生127人,女生130人。
調查采用當場作答、現(xiàn)場回收問卷的方式進行。
采用SPSS10.0軟件對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
(1)高中生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的成績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對實驗班和普通班在信息技術自我效能、信息技術基本能力感和信息技術控制感上的差異進行比較。
表1 自我效能感的成績差異
由上表可知,普通班和實驗班對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信息技術基本能力感和信息技術控制感均有顯著正相關(t=-2.690,p=0.008<0.01;t=-2.410,p=0.017<0.05;t=-2.356,p=0.020<0.05)。實驗班的學生在三個維度上均顯著高于普通班的學生,表明成績越高,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越強。
(2)高中生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三個維度的相關分析
表2 自我效能感三個維度的相關分析
由上表可知,學生的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和信息技術基本能力感、信息技術控制感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表明信息技術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越強,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也就越強。
從調查結果來看,男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比女生能獲得更大的自我效能感;在相同教法下,平均成績較高的實驗班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高于普通班。這說明女生和成績相對較差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體驗相對較低。自我效能感理論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就是個體親身獲得的成功體驗。因此,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成績情況尤其是女生和成績較差的學生制定多層次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成績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可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達到教學要求,獲得成功體驗,在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同時,提高信息技術學習成績。
從調查結果來看,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三者均呈顯著正相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信息技術基本能力感是學生對自己能力、天資、能否達到學習目標的認識。信息技術控制感是學生對學習的控制能力,如對時間的合理安排、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等。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效能。如針對學生的知情意(認知、情緒、意識)以及個性發(fā)展等心理特點,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學習基礎,授人以漁,幫助學生發(fā)掘自身潛能,讓學生認為自己能較好地達成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面對困難能自己想辦法解決。
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之處,在于課程的教授是在多媒體教學機房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機房的優(yōu)勢,開展多樣化教學。在評價學生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教師一方面可引導對自我和他人進行客觀評價,也就是自評和互評;另一方面可進行激勵和鼓勵為主,采取合理的評價標準和方式,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在全班面前進行表揚,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成就感。
自我效能感對心理健康如自尊和自信、人際關系、應對方式、情緒健康、學習適應等方面產生影響。在具體運用培養(yǎng)策略之后,隨機抽取20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培養(yǎng)效果。學生反映,隨著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其他學科的自我效能感也相應得到提高;隨著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學習自信心也增強了,在與同學交往中也更自信了,情緒也樂觀很多;信息技術培養(yǎng)策略,有些也同樣適用其他學科。從訪談中可知,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促進整體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在自信、人際交往、情緒健康等問題上也有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最終使學生心理得到健康發(fā)展。
一方面,可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在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傳授信息技術知識;遇到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則巧妙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以實例或實物具體呈現(xiàn)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空間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挖掘信息技術教材中蘊藏的心理因素,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信息道德素養(yǎng)。信息網絡中的信息量非常豐富,有幫助學生學習的知識,也有影響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良因素,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信息技術教材里的心理因素,如心理道德、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等,有效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養(yǎng)。
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可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授、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學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產生影響。但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主觀體驗,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使學生的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并使之穩(wěn)定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思考,結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個性特點,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營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圍,采取有效的培養(yǎng)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信息技術整體教學質量水平得到提高,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得到良好發(fā)展。
[1]趙志紅.自我效能理論簡述.培訓與研究[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3(7):98-99.
[2]康紅為.芻議高中生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8):12-13.
[3]陶君.高中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及其關系[J].中國學習衛(wèi)生,2013(11):1333-1335.
[4]王洪巖.高中生信息技術自我效能感的現(xiàn)狀及其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3.
[5]朱曉菊,孫楨祥.自我效能感對網絡學習質量的影響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06(1):27-29.
[6]邊玉芳.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與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