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孟森
18世紀雜耍騎手菲利普·阿斯特利(Philip Astley)以精湛的演技和大膽的表演廣為人知。有人甚至認為那是惡魔的才藝。這位前騎兵進行了各種實驗,最后發(fā)現(xiàn)繞著周長13米的圈疾馳所產(chǎn)生的向心力最適合他在馬背上表演倒立和其他特技。他于1768年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橋附近建了一個簡單的圓形劇場,每天下午的表演不僅包括了激動人心的騎術(shù):他太太帕蒂會在一群蜜蜂的簇擁下騎馬,還有當時流行的其他娛樂節(jié)目,比如雜耍和小丑表演。阿斯特利將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馬戲團。
為了紀念這250年來的歡笑、華麗戲服、訓(xùn)獅人、空中飛人和糖果色條紋的帳篷,前馬戲演員迪亞·貝克特(Dea Birkett)創(chuàng)立了“馬戲250”。2018年全年,它會在英國和愛爾蘭組織各種活動。4月到9月的亮點是六個對馬戲文化舉足輕重的城市:起源地倫敦,擁有最多當代馬戲劇團的城市布里斯托爾,最古老的馬戲場館所在地布萊克浦,“社會影響馬戲團”(運用馬戲訓(xùn)練維系社區(qū))的中心貝爾法斯特,經(jīng)營維多利亞時期倫敦最受歡迎的馬戲團長達30年、也是英國第一個黑人馬戲團主柏步洛·凡客(Pablo Fanque)的出生地諾維奇,以及阿斯特利的出生地紐卡斯爾。貝克特希望人們能認識到馬戲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紀念其歷史影響,并凸顯它在今天的意義。
1768年誕生后,馬戲走向全球。隨著新劇團在各個國家不斷涌現(xiàn),馬戲也在發(fā)生變化。在整個歐洲擴散開后,它于1793年來到了美國,變成了一個日益龐大的行業(yè)。獸籠、怪人秀和巨大的帳篷在此后的一個世紀中陸續(xù)出現(xiàn)。每當馬戲團來到新的城鎮(zhèn)表演,都會引得學(xué)校停課,工人休假。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的“地球上最棒的演出”曾吸引1.6萬名觀眾。
現(xiàn)在更多人會選擇觀看電視而不是現(xiàn)場娛樂活動,動物權(quán)益組織也在不斷施加壓力,不少馬戲團被迫關(guān)閉,玲玲馬戲團就于2017年停業(yè)。但馬戲團從來都是銳意創(chuàng)新,兼收并蓄多種藝術(shù)形式和才能的所在,無論是中國的雜耍足技,蘇聯(lián)的體操還是法國的先鋒劇場。當代馬戲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聚焦在敘事、人物與人的技巧。其中最為人矚目的范例是加拿大的太陽馬戲團,僅在2016年就有1000萬人觀賞了其演出。也有些劇團通過對馬戲團本源的浪漫回歸獲得成功。吉福德( Giffords)是個“村落廣場馬戲團”,他們只使用像馬匹、狗和雞這樣的家畜,開著演出大篷車逡巡英格蘭鄉(xiāng)間。
正如阿斯特利一樣,馬戲團表演者們還在想盡辦法給觀眾帶來奇妙和震驚的體驗。只要人類還愿意開眼界,表演就一定會繼續(xù)。
(翻譯:孫曉鈺,審譯:康娟)endprint